44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概念:所谓“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更多是指美国的理论,美国科学化是主流 2、问题:20 年前政治性、意识形态与现今大有不同,现在是否不应继续以西方为依观察 国际关系? 二、国际关系理论 1、普遍定义:指国际关系中两个现象之间规律性的关系,它试图提供一个概念性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并用这一框架分析国际关系。 2Stephen Van Evera Guide to Methods一书中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 1) 对同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或导致的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一般性陈述 2) 一组相互联系着的因果规律或假设 3) 通过系统性的推理来认识两个现象之间的关系 3、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分类 1) 实证主义/理性主义(Posivitism/Rationalism):基于事实、经过逻辑推理得出,典型研 究方法是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 2) 后实证主义/反思主义(Post-positivism/Reflectivism):偏政治哲学、思辩的,强调观 念判断,带有价值观色彩 4、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理论流派/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英国学派、马 克思主义及其它批评主义、女性主义等 三、理论的意义 1、肯尼思·沃尔兹对“科学国关理论”的界定 1) 价值判断问题:信仰不是理论,因为不能被检验,不是科学的。而理论是客观、精 确、可测量(经济学重视模型;政治学中很多概念难以量化、测量,例如军费开支是衡量 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准;软实力由文化吸引力、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外交能力组成,难以衡 量) 2) 高度抽象与简化:远离并简化事实,不是各种现象的总和。理论是对事实的概化, 其概念与假设并不就是现实的本身(理论是一定基础条件上才成立的因果关系,是有边界、 局限的,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东西) 2、理论的功能 1) 描述(narrative):不是简单地对事物进行堆砌,不是散落的“珍珠”,而是把那些相 互依赖的、看似不相关的事实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什么强调不相关?现象太 多,关系不明显) 2) 解释(explanation):对现象与规律进行解释,它解释什么与什么相联系,这些联系又 是如何形成的。这过程中,理论需对无穷的现象进行分离、提取、归并和理想化。找出最 基本的最重要的因素,构造出理想的模型,以回答结果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不断反复 出现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eg 中国 80s 加入国际组织数量迅速升高,江忆恩?social state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概念:所谓“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更多是指美国的理论,美国科学化是主流

2、问题:20 年前政治性、意识形态与现今大有不同,现在是否不应继续以西方为依观察

国际关系?

二、国际关系理论

1、普遍定义:指国际关系中两个现象之间规律性的关系,它试图提供一个概念性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并用这一框架分析国际关系。

2、Stephen Van Evera 在“Guide to Methods”一书中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

1) 对同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或导致的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一般性陈述

2) 一组相互联系着的因果规律或假设

3) 通过系统性的推理来认识两个现象之间的关系

3、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分类

1) 实证主义/理性主义(Posivitism/Rationalism):基于事实、经过逻辑推理得出,典型研

究方法是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

2) 后实证主义/反思主义(Post-positivism/Reflectivism):偏政治哲学、思辩的,强调观

念判断,带有价值观色彩

4、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理论流派/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英国学派、马

克思主义及其它批评主义、女性主义等

三、理论的意义

1、肯尼思·沃尔兹对“科学国关理论”的界定

1) 价值判断问题:信仰不是理论,因为不能被检验,不是科学的。而理论是客观、精

确、可测量(经济学重视模型;政治学中很多概念难以量化、测量,例如军费开支是衡量

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准;软实力由文化吸引力、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外交能力组成,难以衡

量)

2) 高度抽象与简化:远离并简化事实,不是各种现象的总和。理论是对事实的概化,

其概念与假设并不就是现实的本身(理论是一定基础条件上才成立的因果关系,是有边界、

局限的,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东西)

2、理论的功能

1) 描述(narrative):不是简单地对事物进行堆砌,不是散落的“珍珠”,而是把那些相

互依赖的、看似不相关的事实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什么强调不相关?现象太

多,关系不明显)

2) 解释(explanation):对现象与规律进行解释,它解释什么与什么相联系,这些联系又

是如何形成的。这过程中,理论需对无穷的现象进行分离、提取、归并和理想化。找出最

基本的最重要的因素,构造出理想的模型,以回答结果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不断反复

出现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eg中国 80s加入国际组织数量迅速升高,江忆恩?social state)

Page 2: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

3) 预测(prediction):一定条件下反复出现,就可以预测。(例如马克思主义从阶级的

视角,预测资本垄断到一定程度、劳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工人阶级必会反抗;爱德

华·卡尔从权力的视角,预测权力过大变化必然导致战争)【但也需要注意,社会科学的

预测往往是困难的。例如冷战结束后,肯尼思·沃尔兹结的构现实主义就广受批判,被认

为过于静态,对国家内外变化不敏感;同理,奥巴马和希拉里竞选民主党候选人时,预测

也存在失准的问题。预测具体的时间与以什么具体的形式发生也是神话】

3、理论的意义

1) 描述、解释、预测能力:解释一个国家的行为或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①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与“修昔底德陷阱”(描述)

②特朗普为什么要与金正恩进行峰会?(解释)

③美国世纪终结了吗?(预测)(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约瑟夫·奈认为不会。在他看

来,很长时间内中国最多追平、不可能超过美国,因为中国在科技、软实力、国际影响力、

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等方面还比不上美国)

2) 指导外交政策

①民主和平论与美国的“政权更迭”外交(康德《永久和平》对新保守主义影响很

大)

②现实主义在美国 50 年代意识形态色彩浓厚(麦卡锡主义)的外交政策(环境)

中,提出了中苏不是“铁板一块”的,这是尼克松的“大三角”战略的理论基础.(基辛格

是均势的能手)

3)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国际关系的解释、预测: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材料中去伪存

真,看到现象之间的关系、规律,避免在信息的海洋中“找不到北”、被误导。

4) “实践派”与“学院派”之争

①实践者有时倾向于拒绝理论的误导,用直觉、经验主义感受世界政治,但不可能

做到不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看世界方式的影响;

②外交实践如不经提炼与抽象后构建理论(知识),实践会一直停在实践层面,难

对其他现象进行解释和及时反应。

5) 进行解释、预测

①合纵、连横

②三国志中的“战略三角”

6) 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性

①社会科学的性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属于科学范畴,都是认识世界的途径;

但二者对象与方法有区别。前者探求人类社会/团体现象与行为的规律;后者探求自然界

(自然现象之间)的规律。一般而言,社会科学领域采用以经验(empirical)为依据对社

会进行实证研究为主体的研究方式

②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③知识的积累

自然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

社会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

人文学科:史学、法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及艺术科学

Page 3: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

第二讲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一、主要概念

1、假设 (Hypothesis)

1) 特点

①对于具体情况下的因果关系的有限陈述,需要实验、观察或者数据分析来证实或

证伪。

②一个或几个假设还不是理论,是理论的第一步。假设一般不会有一般性结论。

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一般是假设导向型(hypothesis-driven),而非结

果导向型(solution-driven)

2) 举例

①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其与美国过度军备竞赛导致?【一国是否适合搞军备竞赛,与

该国体制有关。苏联的军用和民用之间互换/互通率不高,当钱投入军用,民用必然会受

影响。对比之下,美国的军民两用技术互换程度高,包括休斯、洛克希德-马丁、波音、

雷神等民用公司作为国防部的合同承包商,负责军用设施的开发。】

②朝鲜接受“去核化”是由于特朗普的“极限施压”(Maximum Pressure)政策。

【奥巴马政府对朝鲜的政策是“战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

2、模型 (Model)

1) 特点

①理论的基础

2) 举例

①Charles Glazer 关于军备竞赛是否导致危险的博弈论模型

②三角模型 (The Strategic Triangle):1970-1978 年间中美苏的“罗曼蒂克三角

(Romantic Triangle)”

③Allison 的决策模型/模式

i) 理性决策

ii) 部门组织过程

iii) 官僚政治

3、规律 (Law)

1) 特点:两个现象的相关关系(不一定是,但有可能是因果关系)一个现象发生后另

一个现象就发生

2) 举例

①天亮与鸡叫

②推手推车与手推车向前滑动

4、理论 (Theory)

1) 特点:通过实验、观察证实了的假设(因果关系陈述)

2) 举例

①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一个国家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它

的行为

②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身份认同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

Page 4: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4

5、范式 (Paradigm)

1) 特点

①学术界/理论界普遍接受的并难以泛起的理论

②多个相近理论的集合

2) 举例

①现实主义(Realism):结构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守性现实主义、新古典

现实主义等

②自由主义(Liberalism):制度主义、复合式相互依存主义、民主和平论等

③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二、作为一门学科的国际关系理论

1、时间:两次世界大战之中或一战后

2、标志

1) 著作

①爱德华·卡尔(Edward H. Carr):《二十年危机》(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39)

【卡尔承认道德的力量,但更重视权力概念:“直到历史的终结,政治永远是良知遭遇权

力的领域,是人类生活中伦理与强权相互作用,达成暂时的、不稳固的妥协的地方”】

②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国家间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 1948)

2) 大学开设国际关系课程(1919)

①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先行

②英美等国的大学开始开设国际关系理论课程

3) 两部著作的理论含义/贡献:国关理论鼻祖,从政治哲学到国际政治科学/理论

①以政治哲人的思想出发,将人的本性,即人与人关系作为观察国家行为的出发点

或假定;

②找出国际政治的特征,提出假设;

③搭建分析框架,从纷繁的国际政治事件汇总汲取本质性内容;

④为今后的分析提供理论工具,从看起来具体独特的事件中理解普遍意义的规律;

⑤从规范研究到实证研究;

⑥为国际关系成为独立学科奠定基础。

3、初期研究对象——战争与和平

1) 原因:一战促使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产生紧迫感

2) 主题:国家为什么要打仗、如何防止战争/维持和平

①一战如何发生的,后代如何避免

②旧的秩序、秘密外交与条约等大国政治(power politics)被质疑

③新世界秩序的基础是什么?

3) 实现和平的不同途径(The Great Debate)

①自由国际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乌托邦者:以集体安全(collected security)、法制

(rule of law)、国家间共同利益取代传统的均势(balance of power)实践

②现实主义者:卡尔和摩根索为代表

i) 试图不带感情色彩地了解阻碍理想主义者追求的国际安排的因素

ii) 在一个充满大国竞争的世界中,什么能做到,什么做不到

Page 5: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5

4、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渊源——政治思想/哲学

1) 现实主义

①修昔底德(Thucydides):守成大国(established power)和崛起大国(rising power)

②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

③霍布斯(Hobbes)

2) 自由主义

①康德(Kant)

②密尔(Mill)

③洛克(Locke)

5、60-70 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 发展:随着冷战深度、广度的扩大,战争、冲突仍为国关理论的中心,核武器使微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②社会主义者:“支配与依赖”的“中心”与“边缘”论

③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等

3) 新方法:认知、社会、政治理论

6、90 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 苏联解体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理论的困境【现实主义不关心“变化”】

2) 实证主义(positiv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受到反思主义(reflectionism)的挑战

①理性主义:以“博弈论”、“期望用途”模式来推导、分析

②反思主义: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e),强调组织/机制的“规范”、“规则”

对人、国家的影响、作用

7、不同时期理论的地位

1) 70 年代(含)之前: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

①冷战、核武器、大三角关系

②民族独立与第三世界问题

2) 80-90 年代:新自由主义

①“华盛顿共识”:世界市场、自由贸易

②石油危机

3) 90 年代-21 世纪初:建构主义

①理性主义的危机

②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

4) 21 世纪

①进攻性现实主义?

②现实主义的回潮?

8、理论关心的重点:日益多元

1) 主要行为体

①国家

②跨国家机制、组织

2) 主要关系:大国战略关系、“中心”与“边缘”的国家关系

Page 6: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6

3) 经验性问题:军事力量分布、军备控制、全球化、环境、国家认同、人权等

4) 道义:人道主义干涉主义(R2P)、不同文化的尊重

5) 社会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政治的“科学化”、对历史的看法等

9、理论的普世性 vs 地缘性

1) 三大流派及其分支源于美国

①现实主义

i) 进攻性/防御性: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肯尼思·沃尔兹

(Kenneth Waltz)、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

ii) 结构(新)现实主义:摩根索(Hans Morgenthau)、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

iii) 认知: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

②自由主义

i) 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制度主义:约翰·默里(John Murray)、罗伯特·基欧

汉(Robert Keohane)、约瑟夫·奈(Joseph Nye)、奥兰·杨(Oran Young)

ii) 民主和平论:梅尔文·斯莫尔(Mekvin Small)、戴维·辛格(David Singer)

③建构主义:约翰·鲁杰(John Ruggie)、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彼

得·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

2) 英国流派 (English School)

①马丁·怀特(Martin Wight)和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无政府的社会——世

界政治秩序研究》

②特点

i) 关注军事、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同国际秩序的维

持有着密切关系。

ii) 主张用历史、法律、哲学的方法来“阐释”国际政治,而不是用需求对国际

政治进行“解释”

③“流派”建立的条件:相似的历史研究与方法、学派领袖、组织机构、刊物和学

术传承

10、西方之外的理论探索

1) 阿米塔·阿查亚(Amitav Acharya):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借用佛教的“空”与

“相互依赖”

2) 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梳理东亚的国际关系,发现东亚的特点:朝贡体系

(说明这个地方接受等级的)

3) 秦亚青:中国传统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

4)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尝试:和平共处、儒家思想等

Page 7: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7

第三讲 现实主义

可能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理论

一、早期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思想家

1、修昔底德(Thucydides)

1) 基本情况

①古希腊历史学家(460BC-395BC)

②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 431BC-404BC):“雅典的势力达到顶点,人

人能够很清楚地看见了;同时,雅典人开始侵略斯巴达的盟国了。在这时候,斯巴达人感

觉到这种形势不能再容忍下去了,所以决定发动这场战争,企图以全力进攻,如果可能的

话,他们想消灭雅典的势力。”

2)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现实主义痕迹

①人的双重属性(暗示)

i) 自然属性:恐惧、自私等

ii) 社会属性:嗜利、炫耀等

②雅典的追求:安全、利益、荣誉

-对于城邦来说,国际行动的首要原则是利益、获取最大利益:“无论国家

之间还是个人之间,利益的一致是最可靠的纽带”【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四国在

战略上联合对抗中国】

③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④联盟:提洛同盟 vs 伯罗奔尼撒联盟

-势力对比、均衡;权力分布

2、 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 1469-1527)

1) 基本情况

2) 《君主论》中的主要观点

①“It is far better to be feared than loved.”

②“He ought not to quit good courses if he can help it, but should know how to follow evil

courses if he must.”

③“He will prosper most whose mode of acting best adapts itself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times; and conversely that he will be unprosperous, with whose mode of acting the times do not

accord.”

④“国家/君主为了行善,必须能够作恶,必须同时具备狮子般的强势和狐狸般的

狡诈;为了谋取公共福祉和保存必要的权势,以最终保存和发展更大的美德而对付邪恶,

掌权者在应对时势,“必需”时可以运用不合法律和寻常道德的手段,可以无视宗教、道

德和司法的限制。”

3) 《君主论》中的现实主义

①性恶论

②道德与政治的分离

③军事力量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3、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

1) 基本情况:英国哲学家,著有《利维坦》(Leviathan)

Page 8: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8

2) 《利维坦》中的主要观点

①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与自然权利

②社会契约论:强调主权,认为每个人让渡一部分权力,由君王统一行使,以达到

对外维护主权的目的

③绝对主权、中央强权以避免动荡和内战

④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

⑤“强权即公理”(Might Is Right)

3) 《利维坦》中的现实主义

①主权概念

②从臣民到君主的权力让渡

二、现实主义:从思想、历史到理论

1、概括:1948 年的著作《国家间政治》精确地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强调权力界定的利

益。这不仅标志着国际政治从实践、思想到理论的转变,也标志着二战前理想主义(关注

价值)占据主流的形势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认识现实、关注利益。

2、《国家间政治》的意义

1) 核心概念:权力、利益

2) 构建框架

①国际政治:国家间的权力斗争,权力决定国家利益

②寻求权力的途径:维持现状、帝国主义、威望(prestige)政策(以外交炫耀武力)

③限制权力:权力均衡政策、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国际法

④和平问题:以限制求和平(裁军、集体安全)、以改变求和平(世界政府)、以

调解求和平(外交)

3) 国际政治研究方法:与历史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区分

4) 解释权力与和平的关系

①追求权力的欲望现实存在

②如何限制权力,或将权力进行分配,使国家在使用权力时保持谨慎,以实现和平

目标

3、《国家间政治》提出的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

1) 政治,如同一般社会,由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这些法则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可以推导出一种合适的理论来反映这些法则。

2) 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标志是由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该概念使政治研究的主题具有

了理性指导,同时从理论高度理解政治成为可能。

3) 现实主义视权力界定的利益为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

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与文化环境而定。

4) 政治现实主义注意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同时它也注意到,在诉求道德与要求政治

成功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5) 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某一特殊国家的道德追求混同于支配世界的道德法则,权力界

定的利益概念将我们从道德狂热与政治谬误中解救出来。

6) 政治现实主义者坚守政治领域的自主;他问“这种政策会如何影响国家的权力?”

政治现实主义基于关于人性的多元概念之上。由于缺乏道德约束,纯粹的“政治人”将是

Page 9: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9

一头野兽。但是,为了推导出一门研究政治行为的自主理论,就必须把“政治人”概念从

人性的其他特征中抽象出来。

三、现实主义

1、中心假定(Assumptions)【假定和假设的区别在于后者需要被验证,前者不需要。】

1) 国家是最核心的行为体(actor),国际政治是国家间的政治。

2) 国家是统一/单一(unitary)的行为体,行为不受国内政治影响

3) 国家是理性行为体,理性地计算和追求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4) 国家安全是国家最优先的关注点

①军事、战略问题:high politics

②经济、政治问题:low politics

2、路径(Approaches)

1) 理性(Rationality)

①工具/手段性(instrumental):手段与目的的逻辑连接

②主观性(subjective):国家利益是国家自行定义的,包括一些我们普遍认为是“非

理性”的内容

2) “单一”“理性”的行为体只是一种假设,不一定是事实

3) 国家利益是生存

①国际政治的无政府(anarchy)和“自救(self-help)”

②国家利益以权力来定义

3、主要的现实主义流派

1) 经典现实主义(Classic Realism)

①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霍布斯(Thomas Hobbes)、克劳塞维

茨(Karl Clausewitz)、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基辛格(John Kissinger)

②主要特点

i) 对人性的负面看法

ii) 霍布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A war of all against all)

iii) 主要目标是获取权力以防卫自己

iv) 安全困境:一国通过加强自身的安全,使得其他国家感受到自身的不安全,

因此,防御性的行动可能引发进攻性的反应【经典现实主义者认同 Security

Dilemma 的存在,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并不认同这种两难困境。】

v) 经典现实主义的观点一般建立两个基础上

-人性:性恶、自私、竞争性

-根本性的国际体系的特征(无政府)

vi) 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不变的

vii) 如何防止战争?

-均势(Balance of Power)

-现实政治(Realpolitik):外交政策强调权力政治,具有“零和思维”的特点,

且倾向于使用武力

viii) 现实主义与道德(Morality)

③摩根索的权力概念

Page 10: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0

i) 政治权力: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

ii) 国家权力:地理、自然资源(粮食、原料)、工业能力、战备(技术、领导

力量、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人口(分布、趋势)、民族性格(存在、民族性

格与国家权力)、国民士气、政府的素质、外交素质等【以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

攻性现实主义者相对而言对这些“软权力”不甚认同】

iii) 限制权力——权力均衡的两种模式:直接对抗模式和竞争模式

iv) 限制权力——权力均衡的四种形式: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

④经典现实主义的问题

i) 核心概念没有清晰的定义

-权力:对权力的定义隐晦,权力与利益的关系不清晰,以权力界定利益的

概念

-国家利益:客观 or 主观?仅仅是当下领导人的看法吗?【克林顿时期,美

国对外政策的三大目标分别是民主、自由贸易、不扩散;而在特朗普政府,美国对

外政策的目标是“美国优先”与大国竞争】

-均势(Balance of Power):相对实力均衡大国的一种势力平衡状态?各大国

间任何权力分布状态(只是对“均衡”状态的评估)?一种追求实力均衡的政策?

ii) 根植于对人性的看法:难以解释变化

2)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Neorealism/Structural Realism)

①根植于国际系统的结构

i) 沃尔兹的《人、国家与战争》为他将国际体系作为分析层次打下基础

ii) 不考虑意识形态、政体好坏、国内政治、领导人的认知等

②关键:结构决定结果

③国际关系是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博弈【理性主义的思维】

④合作极为困难,因为国家追求相对权力(Relative Power) 【与自由主义者不同,现

实主义者关注国家间相对权力,认定国家间互动是零和博弈,一国实力增加必然带来他国

实力的下降。】

⑤国际政治中权力的“极”决定大国关系稳定与否

沃尔兹的两级稳定论 vs 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⑥变化:通过战争与权力均衡的变化而变化

⑦系统方法

i) 斯坦利·霍夫曼 (Stanley Hoffman) 的系统概念

-世界政治基本单元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

-系统具有一个总体的结构,该结构是作为对统治者行为与国家行为具有影

响的要素之集合。正是这种行为构成了关系模式。

-沃尔兹认为霍夫曼的系统概念未强调结果

ii) 莫顿·卡普兰 (Morton Kaplan) 的系统概念

-六个系统:军事系统、松散的两极系统、紧密的两级系统、单位否决系统、

全球系统、等级系统

-不同系统的五个变量:基本规则、转换规则、行为体分类变量、能力变量、

信息变量

iii) 肯尼思·沃尔兹的系统理论

-欧洲列强间的政治是零和博弈,有共同的利益才合作。

-结构可能改变,但无论何种形式,都是革命性的。系统改变,单元在系统

中的布局也随之改变,因而产生对单元行为与其互动带来的结果的新预期。

-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集中在国际层面,而非国内层面。

Page 11: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1

-结构的含义:补偿机构、约束条件

-结构施加影响的方式:通过社会化来限制和塑造(类似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的观点);竞争

⑧政治结构

i) 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两个要素

-系统的结构

-互动的单元

ii) 国际政治结构

-排列原则:各部分组织与排列方式

-单元特性:各单元的差异及其功能的规定

-各单元间能力分配

iii) 定义结构不应关注单元如何互动,而是关注彼此在联系中的位置

⑨无政府秩序与均势——国际政治区别于国内政治的特点

i) 国内与国际政治在处理暴力中的组织模式不同

ii) 单元平等:没有一个单元有权发号施令,其他单元也没必要服从命令

iii) 国家中心论:国家是国际系统中的主要行为体

iv) 国家能力各异,但功能相同【没有国家能够扮演“国际警察”的功能】

v) 无政府秩序中,单元主要依据其实现类似任务的能力大小加以区分【沃尔兹

承认“大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⑩均势(国际政治的独特理论)

i) 沃尔兹认为国际体系中,行为体数量越少,系统越稳定,进而也越好。

ii) 在无政府的自助系统中,必须运用综合实力来维护自身利益。

- 人口、领土、资源、经济军事实力、政治稳定能力

- 国家像大公司一样受环境限制,又可以影响环境

⑪两极稳定论(Bipolar Stability)

i) 国际政治系统稳定的两层含义

- 无政府状态【满足“国家功能相同”的判断标准】

- 构成系统的主要单元的数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ii) 两级稳定的原因

- 只有不相邻的两个超级大国,两国惧怕彼此,没有其他大国能够对主要两

极国的任何一方构成摧毁性威胁【冷战中美国有一段时间对苏政策是“相互确保摧

毁”(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即不寻求保护自己的导弹,而寻求在受到

袭击时能够直接给予敌方毁灭性的报复打击。】

- 竞争的烈度越高,广度也越大,因而压制了其他一些矛盾

- 压力与危机频繁发生, 两国只能通过妥协化解危机

- 军事技术的发展:核武器

⑫对结构现实主义的批评

i) 关注权力的分布而非其来源

ii) 不能解释冷战为何结束【结构现实主义者的反驳:冷战结束连关注国内政治

变化的流派都没有预测到,遑论不关心国内政治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是用于解释

而非预测】

iii) 片面地认为单一理性的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

iv) 经验性检验的问题【沃尔兹认为这一理论是否准确不应通过预测的准确性

来判断】

Page 12: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2

3) 新古典现实主义(Neoclassical Realism)

①发展:近年来兴起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集中解释对外政策理论建构路径

②代表人物:施韦勒(Randall Schweller)、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

③特点: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和概念,但反对结构现实主义者将考察国家对

外政策的外部环境与国内要素严格分开。

④观点:国际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国家凭借经验解读

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国际政治现实。因此这种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也就是说,体系因素和

单位因素对国家的对外行为都会产生影响。

⑤关注领域:对具体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的解释,包括国家的大战略、军事政策、

结盟偏好与危机处理等

4、现实主义的分类

1) 现实主义(解释不同现象)

①经典、传统现实主义

②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③新古典现实主义

2) 现实主义(按照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①进攻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主要是一种叙述性理论,它解释大国过去如

何表现以及将来可能怎样行动。但它也是一种指导性理论,国家‘应该’按照现实主义的

指令行事,因为它展现了国家在险恶的世界里求生存的最好办法。”(约翰·米尔斯海默

《大国政治的悲剧》)

②防御性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理论》内容

1、关于规律与理论

1) 规律不等于理论:规律指出恒定不变、反复出现或者可能存在因果联系;理

论则要解释这种联系为什么存在。

2) 规律被发现,理论只能建构

3) 建构理论的概念、假设必须客观、准确、可测量(例如界定民主,指标包括

选举政治、分权制衡等)

4) 假设被确认后成为规律,规律还要经过简化,简化出关键要素/变量,并揭

示出因果联系

2、关于还原主义(沃尔兹所反对的方法)

1) 还原主义理论:国家内部力量产生外部结果,国际系统也是内部力量的后果

2) 还原方法:解释某一集团的行为,要分析成员心理,从部分理解整体

3) 列宁的帝国主义经济理论:典型的还原主义理论:“国家性”

Page 13: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3

5、不同现实主义流派的比较

1) 经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

经典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

分析层次 以人的层次来解释国家行为,虽然

也接受世界系统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国际系统层次解释国家行为

理论化 缺乏理论化、科学化过程 严格的方法基础上的理论演绎

权力概念 某种程度上视权力为最终目标 认为权力是手段,生存与安全、均

势才是最终目标

2) 新现实主义与新经典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 新经典现实主义

解释现象

国际层面的互动结果

大国战争的可能性

联盟是否持续

合作的可能性

只关注对具体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的解释

国家大战略

军事政策

结盟偏好

危机处理

Page 14: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4

3) 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

6、对现实主义的总结

1) 特征与优点

①简洁:变量少、分析层次集中

②集中在权力分布的结果:谁(哪个国家)得到了什么?【相对实力的变化】

③拒绝理想主义者对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处方

-对小布什政策的反思:regime change 与“大中东战略”

④误区:现实主义造就“进攻性”的外交政策?【只有进攻性现实主义可能如此,

经典的现实主义者(以及防御性现实主义者)认为均势才是最重要的】

2) 批评——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是否过时?

①对新出现的非国家行为体和超国家行为体如何理解?

②国家间合作困难?

③过分强调国家追求国家利益和军事安全?

④对经济发展、福祉的关注只通过国家实力的棱镜?

Page 15: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5

第四讲 自由主义

“战争不是国家关系的全部,国家之间可以合作”

(自由主义更多关注战争之外的国际关系问题)

一、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

1、经典自由主义出现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

1) 上帝创造了政治社会,不是人民

2) 君权神授(divine right)

3) 人民如果受到暴君的压迫,那是上帝的旨意,不服从是罪恶

4) 人民接受与顺从是责任(罗伯特·菲尔麦(Robert Filmer)的观点,霍布斯在《利维坦》

中反对的正是他的观点)

2、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来源(启蒙时代)

1) 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①著作:《论宽容》、《人类理解论》、《政府论》(Two Treatises on Government)

②主要思想主张

i) 人性:(合理与宽容)、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

ii) 国家建立前的状态

-人是理智、自由与平等的,人有能力过好他们自己的生活;

-人有生命、健康、 自由与财产权,没人能侵犯;

-没有国家机器(警察、 法庭等)保证强者不欺负弱者;

iii) 国家的建立

-为了保护弱者,放弃一些自由建立政府;

-政府主要是保护人们的权利,是社会契约;

-人民拥有主权,政府是维护主权的机器,个人高于政府;

-如果政府变得集权,契约无效,人们有权建立新政府:“革命的权利”。

③后世影响

i) 财产理论

ii) 政治理论

iii) 自我理论

2)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①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社会契约论》

②主要思想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3)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①著作:《论永久和平》

②主要思想主张:自由共和主义的政治哲学

4)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

①著作:《国富论》

②主要思想主张:自由市场、放任主义

5) 约翰·密尔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①著作:《论自由》

②主要思想主张:对自由概念的进一步探讨

Page 16: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6

3、自由主义的实践来源——罗斯福的“四大自由”

在 1941 年 1 月 6 日致国会的咨文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宣布了四项“人类的基本

自由”,并表达了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秩序的意愿

1) 表达意见的自由

2) 崇拜的自由

3) 免于匮乏的自由

4) 免除恐惧的自由

4、经典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八个基本假设)

1) 人是理性的、平等的

2) 主张个人主义,反对集体主义

3) 理性的个人主义行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 市场是社会的基础:无形的手

5) 社会契约是社会合作的基础

6) 小的、有限的政府是最好的

7) 政府的权力都是被统治者赋予的

8) 个人权利重要

二、自由主义思想与国际政治的结合

1、个人主义

1) 人的权利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

2) 个人行为是以利益为重要考量的,个人根据“契约”让国家为实现人的权利提供保

障;

3) 国家行为受构成国家的个人与团体偏好的影响。

2、社会契约

1) 自由放任不必然导致秩序,理性个体也有可能非理性/恶性的竞争和冲突;

2) 在国际政治中可以用“契约”形式(国际组织)避免恶性竞争与冲突;

3) 国际组织通过国际法、规范限制“自然状态”国家的行为。

3、“无形的手”

1) 不用世界政府的干涉,而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之上产生的相互依赖会给世界带来秩

序;

2) 自由贸易的结果使战争不是国家实现利益的唯一途径,合作成为可能;

3) 通过国际、国内系统的民主化;跨社会、多行为体间的交流、参与等多渠道达到国

际政治的秩序。

三、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分支

1、复合式相互依赖(Complex Interdependence)

1) 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2) 代表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1977)【自由主义划时代

的奠基性的书,也是自由主义正式出现的标志】

3) 主要贡献

Page 17: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7

①提出复合相互依赖的概念:国际间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比欧洲之间要深和广,导致

互动成本的上升,对行为者的行为产生了约束,怎么解决?

②对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提出质疑

i) 主要对“权力”概念进行了重要质疑,认为现实主义者太强调军事、强权。

认为不一定要用强权,可以有别的办法影响别的国家,控制结果就可以。【因而自

由主义路径往往比现实主义要复杂】

ii) 能力与不对称的相互依赖有关,依赖程度较低的一方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可

以利用其地位影响其他行为体。

③构建了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型

i) 权力与相互依赖:敏感性与脆弱性

ii) 机制变化

4) 自由主义者眼中的国际系统

①相互依赖的世界: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地

球村、无国界、经济单位的国家可能消失;权力衡量的困难、国家威胁的多样化等)

②相互依赖世界中的国际关系

③相互依赖世界政治与权力

i) 非对称性相互依赖是权力的来源:依赖性较小的行为体拥有较强的权力资源,

该行为体有能力促进变化或以变化相威胁,一旦关系发生变化,该行为体付出的代

价少于他方(例如上世纪 70-80 年代的美日贸易战)

ii) 权力被视为对资源(不仅是那些自然资源稀有资源,还有比如话语权)的控

制或对结果的潜在影响

-议程设计:agenda setting,即研究什么问题、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设定。

(共和党不重视 agenda setting的问题,民主党比较重视,奥巴马关注人权,中国当

时外交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人权理事会上不要通过一个关于中国人权问题的

statement;TPP regime、气候变化等,但是特朗普上台之后都退出了)

-制定规则:可以让自己更好发挥优势,压制别国优势的发挥

-联系原则:很多问题不是单一的,是与其他很多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关

于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批准问题,中国想得到这个待遇,但是克林顿认为,想得到这

个中国就需要在别的地方进行妥协,如宗教人权问题等,要把这几个问题联系起来,

以限制行为)

iii) 观察相互依赖与权力关系的两个变量

-脆弱性依赖:在一段时间内行为体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做出调整应对的代

价(即:国家做出相应调整而不让自己禁受不起的程度)

-敏感性依赖:行为体在某政策框架内做出反应的程度,即一个国家导致另

一国发生的代价变化的速度有多快,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国际油价变化:出口油的国家就很敏感,油价高的时候它比较好过;而

对于用油大户,油价低的时候比较好过】【国际制裁 sanction:在制裁的框架中,

制裁到什么地步会使对方国家发生变化和反应就是敏感性的问题(政治、经济、安

全方面都有)】

-以上两个因素都是可以考量的,一国在制定对他国制裁的政策时有时也是

考量过这两个因素的

5) 复合相互依赖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①国家不是唯一的行为体——还有政府-政府、国民-国民;国家也不是单一的“实

心球”,要打开国家这个黑箱

Page 18: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8

②安全议题之外存在多议题——经济问题、全球治理更多关注的就是非传统安全问

题(气候变化、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

③国家性质有区别——“国家性”的问题出现了:发达国家、民主国家/多元化国

家,安全不那么脆弱,这些国家见的经济关系中武力已经不是适合的工具,军事力量还需

要,但使用武力使非安全的关系复杂化。(相当于给国家分了好坏)

④对国际政治的分析也是基于权力,但是不是集中于结构本身的分析,而是基于权

力的讨价还价的过程。Bargaining(所以有人说自由主义也是使用博弈论的)——不是不

看权力,而是说获得权力的手段已经多样化

6) 国家倾向性

①结构关系是建立在观察结构(权力分布的规律)与过程(单位间互动规律)

②国家倾向性的形成

i) 系统的结构(提供机会与制约因素,国家相互依赖、国际规则的制度化程度)

ii) 非结构性因素(非结构性的动因,沟通合作的机会)

③倾向性的形成是学习的过程(国内层次的分析,简单“学习”的过程)【现实主

义:国际社会是权力的矩阵——自由主义:国际社会是一个网,国家进来之后就需要学习,

建构主义也讲学习,但是两者还不一样】

i) 自由主义说的学习学的是国际体系中的规则等,学习其他国家的行为方式,

以融入国际社会

ii) 江忆恩:“学习”的最好例子是戈尔巴乔夫,他原来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

但是在跟西方接触之后,学到了西方的行为规则,把自己原来的世界观都完全变了,

利益观也变了,之前是要打冷战的,现在认为打是不可思议的,不要使用核武器。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iii) 日本其实学习得比较好,学习西方之后还保留了很多自己的东西

7) 国际机制

①机制变迁的解释补充经济进程、总体权力结构、问题结构解释模式

②海洋、货币领域的决策政治

i) 1967 年后的海洋机制与货币领域的机制

ii) 武力的作用

8) 全球主义

①全球化与相互依赖

②当代的全球主义

③全球主义与冷战的终结

④政治、公正、权力与治理

Page 19: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19

2、新自由制度主义(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1) 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

2) 代表著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3) 中心议题

①当存在共同利益情况下,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是如何达到的

②霸权衰落之后合作还是否有可能(合作理论)

【新自由制度主义主要关注合作问题。霸权国可以通过存在的国际机制影响其他国

家(而不再是权力本身了。因为国际机制也是霸权国家引导下制定出来的。所以霸权可以

衰落,国际机制有“时滞现象”,有一定的惯性,可以再持续很长时间)】

4) 研究方法

①承认国家是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

②把行为体视为个体,以此作为分析起点,个体是理性的,是根据自己的效用最大

化在做出选择

③希望理解个体行为体的集合是怎么做出决策的

i) 以猎鹿博弈(Stag Hunt Model)作为理想模型:个体做出决定都是理性的,但

是最终集体的决策不是最优的,而被个人毁了。这意味着个体的理性总和与集体的

非理性后果之间的悖论,由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集体中的搭便车者

(bandwagonning)总会背叛合作。猎鹿博弈模型试图研究如何进行合作,以避免这

个问题。

猎鹿博弈示意图 B

S1(鹿) S2(兔)

A S1(鹿) 4,4 (P,N) 1,3

S2(兔) 3,1 2,2 (P,N)

ii) 两种思路

-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从权力理解国际系统。不同于权力平衡,认为当系

统中只有一个霸权,其他国家与它有一定距离时,是最稳定的结构;

-基欧汉承认霸权的存在,但是认为稳定靠的不是霸权而是国际机制,对吉

尔平的权力进行了很多修正

iii) 国际机制能够解决集体行动不易协调的问题

思考:中美两国对于全球主义的态度

中国最开始并不喜欢全球化,对全球化是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中

国意识到自己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因而发生了态度的转变。中国主要喜欢的是 free

trade。有人认为中国当时不是很接受全球化与“入市”谈判的艰难有关,2001 年进

WTO 之后中国就喜欢全球化了,中国现在要力保这些机制的存在。

但特朗普认为这些机制设计的议题对自己不利,想要退出,存在张力。这在很大程

度上是由于现实主义者对全球治理的不感冒(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为什么美国自己一

手建立起来的国际机制他现在总是要退出)

复合式相互依赖在外交上一般会有这样的偏好:更多的自由和国际规则,对不遵守

规则的国家更多接触 engaging,让其改变行为,而不是孤立他们,在国际社会中占据主

导地位,以获得更多的权力。

Page 20: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0

5) 国际机制

①接受了克拉斯纳的四要素定义(包括 principle、rules、norms、decision-making

procedure),不仅仅是很多的条约,更包括原则、决策程序等

②国际机制的例子: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等。更多不是谈组织本身,而是组织里面的原则规范

i) 章程(articles):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内在一致的理论陈述。

ii) 规则(norms):关于行为的一般标准,具体地说就是关于国家的权力和义务。

iii) 规定(rules):章程和规则是定义一种机制特征的两个核心要素,而规定的一

般性相对低一些,通常用于调和章程与规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

iv) 决策程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行为体开列的特殊方案,当一种机

制得以加强和扩展时,这些具体的特殊的方案通常可以改变。

③国际机制促进合作

i) 规则和原则会形成对行为者行为的预期、价值观

ii) 禁制(injunction):限定特定行动而禁止其他的行动【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

中美都是缔约国,但是国内都没有批准(当时很多人都说这个条约就是在针对中国

的,但是中国却加入了,引发研究)(加入 NPT 对于国力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成

为合法的核国家地位就可以,但是这个 CTBT 是对国力有影响的,因为限制了核试

验,连试验都不能做了,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这个行为很难得——江忆恩:国际体

系对行为者的 socialise 的作用)】

iii) 在国际权力配置和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中作为一种“干扰性变量”,

对国家的行为形成干扰或制约

iv) 用对行为体赋予法律责任、交易成本和道德风险、提供信息、不负责任行

为的受罚等方式影响行为者的利益偏好、成本收益计算,减少不确定性

v) 协调和调整各行为体的政策和行动

6) 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总结

①国家间的利益不是不可协调的

②国际机制使得合作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主张相互调节、协调性的合作

③国际制度理论为核心的世界政治体系(国际机制有合法性)

3、民主和平论(Democratic Peace Theory)

1) 代表人物

①David Singer(1925-2009)

②Melvin Small (1939-)

③Rudolph Rummel(1932-)

④Michael Doyle (1948-)

2) 代表著作:Michael Doyle, “Kant, Liberal Legacies and Foreign Affairs” (1983)

3) 经典观点

①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

②民主国家存在利益冲突,但认为战争不是合适的解决办法;

③民主国家参与战争,但对象可能是非民主国家。

4) 原因解释

①民主国家的领导人不得不接受一旦战败就被选民指责;

②民主国家的百姓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国际紧张局势;

③民主国家不情愿跟本国政策与治理方式相似的国家为敌;

Page 21: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1

④民主国家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公共财产,因此要避免战争以保护自己的资源,

否则可能失去的更多。

5) 新发展:《选举到厮杀:为什么新兴民主国家走向战争》(曼斯菲尔&施耐德)

①民主国家是和平的主要力量;

②极权国家是战争的潜在力量;

③“民主化”过程中的国家最有可能爆发战争。

4、自由主义理论的“第四分支”

1) 自由主义理论的三大分支

2) “第四分支”——国内政治

①代表人物:安德鲁·莫拉夫切克(Andrew Moravcsik)

②代表著作:“Taking Preferences Seriously: A Libe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③主要观点

i) 个人与团体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而非国家),他们是理性和规避风险

的;

ii) 这些行为体没有国家整体利益意识,也并不一定追求经济上的利益以及共有

的规范,只看谁对国家外交政策与行为的影响更大;

iii) 总体而言,认识和解读一个国家的行为,要看其国内政治的斗争与发展。

5、总结: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

1) 相同

①对世界功利主义的定义:世界建立在个人行为者在自我动机驱使下追求自身利益

的假定上

②对理性的定义

2) 不同

①行为体的界定不同

②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的目标不同

③对国际环境特征的认识不同

3) 政策意义

①现实主义:国家自助,发展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实力求和平和追求

利益

②自由主义:合作,追求绝对实力,以建立机制、改革政治体制和加强经贸关系来

追求利益

③政策选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只是哪个方面更明显的问题

④现实主义并不意味着黩武,自由主义并不意味着“你好我好大家好”

⑤新保守主义:结合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典例为小布什政府的政策】

自由主义分支 分析层次 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自由制度主义 系统:保留权力均衡理论的基本假定 无政府不一定导致冲突;合作

是可能的

复合相互依赖 次国家(但不排斥其他层次);关注

个人、公司、NGO、 政府内部组织

国家不是唯一的重要行为体。

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有不同利

益。国际关系中很多内容与军

事安全无关

民主和平论 国家;关注一个的政府类型 国家本质上有区别;民主国家

可能和平解决分歧

Page 22: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2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特朗普可能也不是一个经典的现实主义者,因而用现实主义的理论也无法完全解释

他的行为。

有“白左”(特别左和自由主义的人)认为江青是“中国的特朗普”

自由主义者对特朗普“退群”行为的评价:

-约瑟夫·奈:“把美国原来有号召力和吸引力的政策都逆转了” 【自由主义对

于美国衰退中国崛起的态度更积极一些,没有现实主义那么悲观。奈认为美国还是能

持续的】

-罗伯特·基欧汉:“自由主义世界在崩塌,要么修复要么等待其瓦解”

Page 23: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3

第五讲 建构主义

观念、身份认同决定国家行为

一、建构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1、建构主义之前主流理论之间的范式之争

1) 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世界体系论之间的论战

2) 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之间趋同

①不同点

i) 新自由主义否认现实主义三大核心概念

-国家不是唯一行为体

-国家不是单一理性行为体

-战争与安全问题不是国际政治的主题

ii) 无政府条件下的合作与不合作:新自由主义的“相对收益”,强调合作;新

现实主义的“绝对收益”,强调冲突

②趋同之处(肯尼思·沃尔兹与罗伯特·基欧汉)

i) 理性主义、国际体系决定国家行为体的行为

ii) 物质主义:权力与利益的物质属性

iii) 科学性:实证主义,排斥诠释性的解释

iv) 认识论:国际政治的特征是给定的

v) 研究层次:国际体系

3) 世界体系论后来逐渐与前两个理论流派趋同,因而建构主义认为需要构建一个新的

理论

2、反思主义(Reflectivism)对主流国关理论的挑战

1) 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的质疑

①对理性主义:行为体和结构之间是互相建构的关系,人的诠释性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这种互相建构中存在很多的人的因素,理性选择不能解释全部的东西。【为什么美国

选择用海上封锁这种方式作为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对苏联最后的反制措施?格雷厄姆·阿

利森(Greham Alison)通过三种对外政策决策模式的分析,认为总统在选择的时候是根据不

同部门的争论和自己对于不同部门的偏好来选择的,而非理性的。】

②对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的方法走得太过了,非物质性的国际政治属性不能用

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不是自然界的东西,是有人的作用和人的观念在起作用的一个领域。

2) 具体的挑战

①国际政治的社会性,人的作用(“social world”)

②反思主义认为两大主义太强调所谓的客观基础。然而国际社会其实是不太客观的、

社会性的,因而其中不能只有客观价值,还应该有主观价值。

3)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①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社会建构(反思主义的代表)

i)《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事实上,80s 之后,建构主义作为一个流

派已经出现,但是代表书 90s 之后才出来,中间有个时间差。但温特在 99 年之前

已经在写文章了】

ii) 无政府状态只是国际政治的一种人为构建的状态。(有人认为他这一派没有

走很远,是在传统主义和反思主义搭建了桥梁。

Page 24: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4

iii) 强调方法论: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把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以整体/个体、

物质/理念分类,认为现实主义是个体+物质(因为是国家+根据 given 的环境做出

rational choice)、自由主义是个体+理念(国家,是讲民主的)、世界体系论是整

体+物质、建构主义是整体+理念。【相比之下,现实主义者沃尔兹是在提炼出来

之后就把哲学的部分刨除掉了】

②彼得·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有人认为他是地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认

为地区有不同的特征,所以西方的一些国际关系理论是没有办法解释亚洲的,所以要关注

特殊性和特殊国家。尤其是日本。】

③约翰·鲁杰(John Ruggie):国际机制和认知性团体问题

④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文化现实主义、“social states”、文化传统(cultural

norms)对国家的影响(以中国作为观察案例)

二、建构主义理论

1、主要概念与研究层次

1) 与“individualism”与“materialism”拉开距离

①认为以上两个 IR 范式都存在 undersocialized 的问题

②尝试回答三个主要问题

i) 作为 agency 的特性及其与不同社会结构的关系

ii) 社会生活中观念(idea)与物质性力量的作用

iii) 社会解释的适当形式(三种文化)

2) 提出新的概念与分析框架、层次

①行为者(actor)与系统(system)

②观念(idea)的角色/作用

③无政府状态的三种文化

2、建构主义的整体理论特性

1) 讨论国际体系结构对体系单位的作用

①温特认为社会体系影响国家,国家也会对 world society 产生影响,二者是互动的

【相较之下,沃尔兹奉行个体主义思维,认为只存在国际体系对国家的单向影响。】

②国家利益不是外生的,是由体系结构建构出来的

③新现实主义的结构都是什么两极、多极这种,但是建构主义的体系结构是社会意

义上的 distribution of ideas

i) idea 是国家之间共有的知识和文化,这个东西用来建构国家的身份和利益

ii) 物质性因素的作用存在,但是通过社会性结构对行为体发生作用【例如朝鲜

和英国有核武器对美国来说威胁感是不一样的。核都是物质性的,但是最终影响国

家认知的还是人的认知这一因素。】

iii) 社会结构是行为体实践的结果。

2) 行为体与系统互构

①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家与无政府状态是给定的,建构主义强调这个状态是建

构出来的。

②行为者与系统是相互建构的

③观念的作用

i) 观念本身是重要的

Page 25: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5

ii) 观念包括国际规则(norms):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 community)持有的对合适

的行为的共同期望(所以国际社会这个词当中其实就已经包含着价值取向了,因为

这个概念本身就有这 norm等的意味)——规则的变化导致国家行为的变化

iii) 规范:集体共同的对核实行为的理解、共同的规范→通过政府和非政府国

际组织的社会化→共同认同→利益→全球政策(世界政府)(所以温特后来自己也

说自己的观点是一种渐进式的观点)

【现实主义也承认规范,但是从权力的角度看,认为国家是被动地抵制或者遵从

一个 norm;自由制度主义认为遵从国际规范是因为基于成本收益计算,遵从符合自身的利

益,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主动的遵从;理想主义 /建构主义的说法是规范被内化

(internalization),所以遵从本身是一种结果或目的,是习惯趋势的结果。】

④国际关系中的观念

i) 规则:由观念形成的社会结构。规范和观念通过吸引行为者做出行动而在国

际政治中扮演独立作用。

ii) 分析脉络:个人信仰:观念+集体分享→规范+清晰的规则→机制+合格的行

为者→国际组织

iii) 国家行为与国际规则也是相互建构的,没有因果关系,只是相互在循环作

用。

iv) 建构主义者所说的“观念”其实带有理想主义色彩(首先“信仰”就是不

一样的),因而这个世界这么多年来都是霍布斯主义或者洛克主义的,要形成所谓

的“共同观念”是很困难的。

⑤“做正确、合适的事”的动机

i) 国家间既不永远处于战争状态(现实主义),也不只是为自身的利润和收益

而合作(自由主义)

ii) 多数国家在多数情况下遵守国际规则

iii) 不是因为被强力压制(现实主义),也不一定要用经济刺激和利益激励

(自由主义),而是出于一种习惯性的意愿。

3、温特无政府状态中的三种文化

1) 霍布斯文化

①认为其他国家是敌人(enemy),国家间没有信任;

②国家间相互实施暴力时没有限度;

③弱国可能顺从强国的压力和规则。

2) 洛克文化

①认为其他国家是对手(rival)

②国家间有限度地使用暴力,让其他国家有生存空间(“live and let live”);

③国家可能会顺从,但是不是由于压力,而是由于“讨价还价(bargain)”;

④国家之间基于自己利益的成本收益计算。

3) 康德文化

①认为其他国家是朋友(friend) ,分歧可以和平解决,共同行动有可能;

②每个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是这种利益也是与其他国家关联的;

③国家就会把友谊视为规范,而且是从自己内心认同的;

④国家的认同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共同的期许与对规则的接受。

4) 三种文化的演进

①三种文化的演进发展趋势:丛林→竞争→合作→完全合作;

②过去是霍布斯文化,现在已进入洛克文化,康德文化是一种未来的理想状态。

Page 26: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6

4、建构主义者的安全战略

1) 总体原则

①通过规范、规则实现安全的保障(而非威慑和/或贸易);

②通过集体身份认同增加对普遍接受的规范的接受度;

③国际普遍接受的规范(比如安全和人权)应该取代安全与经济关系中的国家利益

【国家权力逐渐被人的权力取代】;

④最终创立世界政府。

2) 规范——作为国家和国际社会相互建构的中介

①规范的推动

i) 机制:mechanism、forum(如东盟的 ARF)、regime(如 MTCR)【说服与

游说】

ii) 规范的成型(framing)和惩戒(shaming)

②规范的传播

i) 建立国家的声望(reputation)

ii) 国家加入国际社会是一个不断学习(learning)和适应(adapting)的过程

【江忆恩认为中国不是在 learning,是在 adapting,因为中国的国家利益行为方

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只是由于一些外部压力,被动地去接受一些国际的东西;

另外有学者认为中国是在 learning,因为受到国际规范的影响之后,内化了,接受

了这些东西,这是一种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认知的社会化过程。】【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最好案例是前苏联戈尔巴乔夫与西方世界接触后的“新思维”。】

三、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总结

1、建构主义包含两个原则,即反理性主义和反物质主义

2、需避免把建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混淆

1) 自由主义认为国际规范不改变国家的身份认同和国家利益,只是约束国家行为,并

且约束的过程是单向的;

2) 现实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是认为国家偏好不会改变的;

3) 建构主义认为国家的利益偏好等都是在与其他国家的互相建构中形成的。

3、非国家行为体(国际组织、机制等)也具有权威,因为他们是国际化了的原则和规范

的载体。

4、强调观念(但不是唯心论)

1) 温特认为国际结构的社会性是客观事实,不是建构的;

2) 建构主义者强调观念的这个社会中有物质性基础,比如军队等;

3) 建构主义者认为社会问题是可以用实证主义的、科学的方法研究的。

5、强调体系结构对行为和身份与利益进行建构

- 建构主义主要就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政治(identity structure)

6、建构主义对变化特别敏感,是一种进化的理论

Page 27: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7

第六讲 结盟理论

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一、对结盟的基本认识

1、理解结盟为什么重要?

1) 总体上,有助于国际权力系统的认识

①欧洲国际关系历史的基本脉络

②美苏冷战期间的同盟体系

③美国现有的同盟体系对世界权力格局的影响

2) 联盟内部盟国间外交互动也是观察国家如何平衡本国利益与同盟利益的关键

-“对称”的联盟与“非对称”联盟内部关系互动

3) 结盟与不结盟:国家实现安全的不同诉求、一国外交政策的演化

4) 中国(崛起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在国际上的地位提供借鉴

①中国需不需要盟友?要不要结盟?

②政治地位

2、阎学通对结盟的理解认识

1) “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 周边 12 国为结盟对象”

2) “中俄结盟是相互最佳选择”

3、对结盟的定义

1) 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两个或多个主权国家之间所作出的关于相互间

进行军事援助的承诺。承诺:军事协定,正式承诺和他国一起与共同的敌人战斗。

2) 格伦·施奈德(Glenn Snyder):为维护成员国的安全或扩大其权力而组成的关于使用

(或不使用)武力的正式的国家联合(associations),这种联合针对其他特定国家,不论这

些国家是否已被予以明确确认。

3) 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同盟是两个或多个主权国家之间在安全合作方面所

作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

4、结盟的内涵

1) 安全与军事色彩:区别于政治、经济合作机制

2) 不同于集体安全概念

①共同点

i) 成员国都承诺要援助遭受攻击的其他成员国

ii) 遭受攻击的国家也指望依靠他国的援助来增强自身抵御侵略的能力

②不同点

i) 对手/敌国:地域性、明确性

ii) 采取行动的统一性

5、不同范式对结盟的不同理解

1) 现实主义

①均势/权力均衡:同盟是权力均衡的函数

②对威胁的制衡

Page 28: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8

③利益的制衡

2) 自由主义

①军事联盟是一种高制度化水平的国际合作

②一种制度(regime)

3) 建构主义

①温特:联盟是自我利益的国家为防范共同威胁的临时联合

②共同理念决定联盟的水平和延续长短

③传播某种世界文化观

二、结盟理论的相关问题

1、结盟理论的基础——均势(Balance of Power)

1) 地位: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均势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理论(“If there is any

distinctively politic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cies, balance-of-power theory is it. And yet one

cannot find a statement of the theory that is generally accepted.”—— Kenneth Waltz (1979))

2) 均势理论的核心:力量的均衡分布

①当一个国家间的军事能力平衡分布,没有国家强大到能支配所有其它国家的时候,

国家安全得以增强;

②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了过度的实力,就会利用它的力量,攻击弱小邻国,因此会促

使被威胁的国家联合起来形成防御性联盟(coalition)

3) 均势理论建立的前提假设

①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通过自助追求最大化的权力、利益

②国际系统中大国之间的相对权力:分布与结构

③权力结构内涵的多样性

4) 均势的多种内涵

①摩根索认为均势有 4 种不同的含义(其中后三种同时可视为均势的结果)

i) 针对一定事态的一种政策 (policy)

ii) 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state)

iii) 大体均等的强权分配(equilibrium)

iv) 泛指任何权力分配(any kind of distribution of powers)

②Quincy Wright(1942)将均势分为:

i) 静态均势(static):权力分布状态

ii) 动态均势(dynamic):以达成均势目标的政策、战略

5) 均势——从思想到理论

①起源:均势理论是最古老、运用最广、也最有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一般

认为均势理论起源于 15世纪的意大利城邦之间关系,但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古希腊。【修昔

底德(Thucydides)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已经谈论带有均势色彩的思想,例如雅典

(Athens)支持弱的一方底比斯(Thebes)对抗斯巴达(Sparta)。】

②17 世纪:格劳秀斯的国际法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中都涉及均势外交原则;

③18 世纪:1742 年,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发表“Of the Balance of

Power” ,首次使用了“均势(balance of power)”一词;

④20 世纪:现实主义经典作家构建均势理论

i) 爱德华·卡尔(Edward Carr)

ii) 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iii) 雷蒙·阿伦(Raymond Aron)

Page 29: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29

iv) 赫德利·布尔(Hudley Bull)

v) 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

6) 均势的实践

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与三国时期的蜀吴联合对抗魏;

②梅特涅(Metternich)、俾斯麦(Bismarck)、基辛格(Kissinger) 等都是均势理论实践

者的代表;

③均势理论成为主流现实主义者接受的理论与外交实践指南,尽管摩根索与沃尔兹

对均势形成的解读有所不同

i) 摩根索:通过主动的外交安排;

ii) 沃尔兹:均势自然生成,源于“趋同效应”与“制衡效应”

7) 两种均势

①作为静态的均势——均衡

i) 理论基础:赫德利·布尔认为,均势指国际体系中的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

团)间的权力分布呈现出一种大致的平衡(equilibrium),这种平衡足以能有效地阻

止其中一个特别强大且意欲统治或支配国际体系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实现其称霸

的野心。

ii) 两种表现形态

-两极:两个超级大国/集团间权力大概平衡状态(例如冷战)

【沃尔兹的“两极稳定论(Bipolar Stability)”和米尔斯海默“怀念冷战”的

三个理由:两极、均势、核武器】

-多极:三个或以上大国间大概平衡状态(1648年到 1914 年的欧洲)

②作为动态的均势——制衡

摩根索提出两种达到均衡/制衡的途径

i) 减弱更强一方的力量:“分而治之 (Divide and Rule) ”

ii) 增强弱的一方的力量

-领土补偿(territorial compensation)

-加强军事力量(属于“内部制衡(internal balancing)”)

-结盟(alliance)(属于“外部制衡(external balancing)”)

8) 制衡强权/国的两种选择

①制衡(balancing):指联合抵制更强一方或威胁一方的过程

②搭便车(bandwagoning):指与最强国家或者威胁一方走到一起的过程

③沃尔兹 (Waltz)和沃尔特 (Walt)都认为制衡比搭便车更加普遍,但是斯韦勒

(Schweller) 却以历史分析法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2、为什么结盟?跟谁结盟?

1) 为了制衡权力

①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

②主要观点

i)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使一个国家要自助,自助就是一种制衡权力的必要与

本能;

ii) 权力分布的相对权力环境使得一国对崛起或实力极具增长的国家自然倾向于

联弱抑强,均势相对容易达成;

iii) 均势是国际系统影响下国家行为的自然结果。

2) 为了抵抗威胁

①代表人物:斯蒂芬·沃尔特(《联盟的起源》(Origins of Alliances),1987)

Page 30: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0

②主要观点

i) 国家结盟以制衡威胁,而不仅仅是制衡实力;

ii) 实力的分配是影响威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三个“感知威胁源的指标”:地缘的毗邻性、进攻能力、被认知的意图

iii) 制衡行为(Balancing)比追随行为(Bandwagoning)更为普遍;

iv) 追随行为几乎总是局限于那些特别虚弱和孤立的国家。

3) 为了获得利益

①代表人物:兰道尔·施韦勒(“Bandwagoning for Profit: Bring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 1994)

②主要观点

i) 认为沃尔特将搭便车(bandwagoning)和制衡(balancing)视为被同样目标(获取

安全)所推动的彼此对立的行为,且忽视了国内政治的因素;

ii) 制衡是想避免损失;搭便车是看准“获利”的机会;

iii) 追随行为(Bandwagoning)可能比制衡行为(Balancing)比更为普遍

-国家利益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安全,同盟是实现某些外交政策目标的工具,

与相似利益国家结盟能更好实现外交政策目标;

-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和非安全利益,结盟既是抵御威胁手段,也是获益

手段。与强者结盟可以威慑具有侵略性意图国,还可分享“战利品”;

-当不存在外部威胁时,与强者结盟可降低成本。

3、联盟内部的关系

1) 多极格局中的联盟内部关系

①代表人物:柯庆生(Thomas J. Christensen)

②代表著作:Thomas J. Christensen and Jack Snyder, Chain gangs and passed bucks:

predicting alliance patterns in multipolarity. (1990)

③主要观点

i) “合伙人/被捆绑在一起的囚犯(Chain Gang)”

-对称联盟内部之间的盟国行为;

-一个盟国的行为很难被约束,而在同盟关系中,无论一国做出什么举动,

联盟中其他成员却必须跟随;

-同盟关系中“捆绑在一起的囚犯”性质对世界格局的总体稳定有害。

ii) “推诿(Buckpassing)”

-面对威胁,联盟不能及时有效地抵制

·集体行动困境(Collective Action’s Plight)

·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一个/一些盟国怕承担责任,不愿意“take the lead”

2) 联盟中的安全困境

①代表人物:格伦·施奈德(Glenn H. Snyder)

②代表著作:Glenn H. Sny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Alliance Politics. (1984)

③主要观点:联盟存在两个阶段的困境

i) 建立前:加入与反对加入

ii) 建立后:同盟国间不对称(力量与依赖程度)关系带来的两类困境

-牵累(implication):对同盟依赖性越高的成员国面临被牵累的可能越大

-抛弃(abandonment):离开联盟的国家的意愿越强面临受到抛弃的可能越大

3) 非对称联盟关系

Page 31: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1

①代表人物:维克多·查(Victor Cha)

②主要观点:根据对美日、美韩同盟分析,认为两个变量决定日韩两国对“牵连”

还是“抛弃”的担心程度,分别为:

i) 美国防务承诺:维持还是弱化

ii) 威胁环境:低还是高

结果如下表:

4、联盟的存续

1) 现实主义

①现实主义者认为同盟是权宜之计,是应对威胁/利益/权力的临时安排,因此很容

易瓦解

②斯蒂芬·沃尔特的观点

i) 意识形态、援助、政治渗透对维持同盟关系起的作用有限

ii) 同盟的承诺(特别是支配国):重要但不需要过度,因为所有国家更倾向于

制衡

2) 其他理论流派

①现实主义者无法解释冷战后的北约继续存在而且在“东扩”

②联盟的制度化水平高:规范(norms)、集体认同内化、经济依赖等因素都使得联

盟不一定随着外部威胁的减弱就瓦解。

三、对同盟理论的总结

1、联盟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现象与问题,对它的研究一直是经典理论家和外交家们的关

注对象。

2、不同的理论、不同视角对联盟有不同的解读,但对联盟的不同解读都为了解世界权力

分布、合作与冲突、世界系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同盟问题是当今看待美国霸权是否在衰落、中国如何进一步崛起的关键指标。

Page 32: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2

第七讲 现实主义范式中的微理论

一、权力转移理论(也属于现实主义,但更多强调国内因素,是对现实主义的补充)

1、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1) 奥根斯基(A.F.K.Organsky):“World Politics”(1948)【探讨战争的周期性问题】

①对均势论的批判

i)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注意力都集中在国家外在的结盟、军备竞赛上、国际组织,

但忽略了“一群新来者不断挑战现有的领导者”,一旦成功,权力就会从一群国家

向另外一群国家转移

ii) 这些国家在工业化、现代政府效率这两个“车轮”使其取得与现有领导者权

力平价(权力转移的国内动力)

②权力的概念: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人力、军事力量都是实力,但还不等于权

力;还要把这些实力通过工业化和政府动员能力运用于影响他国的行为上,这时实力才成

为权力。

2) 尤金·维特寇普(Eugene R. Wittkopf)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1997)

3)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In Global Politics, 1494-1993”(1988)

2、主要观点

1) 一国成长为霸权国后,会受到另一个大国的挑战,结果导致战争,权力出现转移;

2) 竞争性的国家间如果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均衡分布可能会增加战争的可能性(竞

争性的国家间权力分布均衡的时候其实是最危险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战争);

【权力转移理论者批评BOP,认为这不是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状态是 advantage的国家

和 disadvantage 的国家的权力之间存在不均衡的时候国际体系比较安全,最容易维持和

平。】

3) 如果优势国与劣势国之间的实力不均衡和平最容易维持;

4) 扩张者/侵略者会出自于少数不满现状的强国,主导国倾向于维持现状,因为是获益

者,崛起国与主导国权力转移是国际体系主要内容与体系变迁的标志;

【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扩张者的主要依据,是看是否满足于现状。十年之前,国际社

会讨论中国是不是修正国家,江忆恩认为中国不是,因为中国受益于国际体系,对其没有

什么不满。】【现在比较有趣的是可能特朗普是对现状不满的,而中国成为自由贸易等国

际安排的维护者。】

5) 一个崛起大国的力量增长到现主导国力量的 80%,会被看做是现主导国及其国际体

系控制力的“挑战者”。

3、理论贡献

1) 在现实主义中补充进国内生产力和政府能力因素;

2) 挑战均势理论,提出权力的差异和集中在一个国家时比较容易维持国际和平;

3) 质疑同盟体系能够增强权力的观点,认为国内的财富和经济发展才是权力的来源。

【质疑:rising power 如果失去外部的环境帮助,真的能发展起来吗?】

4、理论不足

Page 33: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3

1) 强调崛起国与支配国之间的对立,但忽略系统里其他大国的作用与整体系统中的权

力分配的结构,因而观察范围过于狭窄。

2) 相对于肯尼思·沃尔兹,对国际关系的前景太过悲观,认为权力转移的过程中一定

会发生战争。【相对而言,现实主义整体比自由主义悲观,认为崛起大国的挑战是无政府

的世界体系中一种本能的结果,而奥根斯基是现实主义中又更悲观的。但防御性现实主义

者肯尼思·沃尔兹在冷战开始的时候就认为大战是不太会发生的,奥根斯基却认为两极平

衡的格局容易引来大战。】

5、中美之间正在发生权力转移吗

1) 国际社会的认知

①格雷厄姆·阿利森(Greham Allison) 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挑出历史上 16 个

transition 的例子,只有 4次的 transition 没有发生战争(都与美国有关),战争概率很高。

②柯庆生(Thomas J. Christensen)等人认为中国是特别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国家,

政府的动员的能力很强,像一战之前的德国。

③中国的 GDP 已发展到给美国造成“威胁”感受的临界点,若考察购买力平价,

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2) 避免战争

①为避免战争,崛起国家要谨慎克制(中国不应该这么急于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领导人在表达 ambition 的时候要谨慎),守成国不能对于崛起国做出过激反应。

②中国应该规避的几个陷阱

i) 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000美元

左右)后,可能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

不前。

ii) 修昔底德陷阱: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矛盾导致战争

iii) 金德尔伯格陷阱:一国成为全球强权后,无力或无意愿承担起提供国际公

共产品的义务,导致全球经济体系陷入衰退(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iv) 塔西佗陷阱: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

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二、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1、代表人物

1)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①政治背景:曾是“马歇尔计划”的推动者与策划者

②著作:《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1973) ,涉及恐慌(panic)、问题传染(the

power of contagion)、霸权缺失等问题

③主要观点

i) 国际体系的稳定,包括政治、经济、国际法等等依赖一个能够发展与实施系

统规则的霸权;

ii) 把美国国际政治中权力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联系起来;

iii) 美国的霸权是世界经济、政治的“稳定器”;

iv) 大萧条期间没有霸权国,导致国际体系的不稳定、二战。

④“金德尔伯格陷阱”:金德尔陷阱是指没有国家有能力、或者虽然有能力却没有

意愿和手段来领导世界,承担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一种状态。约瑟夫·奈提出,特朗普上

台后准备对中国的政策时,不是应该担心中国太“强”,而是应该担心中国太“弱”,担

Page 34: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4

心中国不愿意承担国际责任使得世界陷入这个领导力空缺的陷阱。【对于阿利森的研究,

奈认为,没有发生战争的那几个例子中,不是避免了陷阱,而是在战争之前有一国已经自

己垮了,或者说后进入的这个国家让对手垮了,与美国有关的三次都是,美国最开始是不

情愿的,被拉进去的,不是自己一开始就主动进去承担责任的。】

2) 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

①著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

②主要观点

i) 霸权带来稳定,而不是权力分散带来稳定;

ii) 霸主的“利他主义”:开放的贸易体系、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基础上的“自

由经济体系”、国际公共物品,因此要保证美国的“经济剩余”;

iii) 霸权必衰;

iv) 霸权衰落导致不稳定。

3)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

①著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合作与斗争》(1984)

②主要观点

i) 首次用“霸权稳定理论”一词;

ii) 对霸权进行界定:一国必须能得到关键的原材料,控制资本来源,维持进口

的大市场,掌握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相对高的工资与实惠。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强

于别国才能被称为霸权国(强调经济因素);

iii) 国际制度与霸权关系:互相借力;

iv) 维持霸权的途径

-与同盟国合作

-建立国际机制

2、对霸权稳定论的小结

1) 霸权稳定论被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学派接受;

2) 霸权国是一个国家单独(single-handedly)支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规则与安排的能

力;

3) 存在一个支配性国家、或者成为霸权的国际系统更可能保持稳定;

4) 现有霸权国的衰落导致国际系统的不稳定;

5) 霸权国行使其领导权可通过外交、强权(Coercion)、劝导(persuasion)、提供公共物品

(Providing Public Goods)、创建规则和程序(Creating Rules and Procedures);

6) 霸权稳定论带有浓烈的“美国色彩”。

3、后冷战时期的霸权稳定论

1) 美国的单极霸权:美国在这个时期还打了两场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 2003年

的伊拉克战争),导致我们觉得它很像单边主义。小布什,就是不通过联合国。

2) 霸权的另一种指标:国家军事开支【当下,美国的国防开支全球最高。尽管中国现

在军事开支的增加可能也让美国担忧,但如果美国的军费还能维持等于其他国家加起来的

总和,美国的霸权可能还会坚持一段时间。】

3) 近年来的新发展

①权力均衡

i) 美国霸权还存在吗?

ii) 对美国霸权或对中国的崛起

-硬制衡(Hard Balancing):经典与结构现实主义的平衡概念更多属于硬制衡

Page 35: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5

-软制衡(Soft Balancing):认为对于中国的制衡还是一种软制衡,还没有一

个制衡是真正硬制衡的

-非对称制衡 (Asymmetrical Balancing)

②权力转移?

i) 中美?(第三次世界大战论)

ii) 中日?(中日冲突论)

4) 奥巴马再平衡战略中的权力均衡

①美国的“lean forward”与“pull back”:一般认为民主党的政府倾向于前者,共

和党的政府倾向后者。【老师不太认同这个分类,认为还是 liberal和 consevertive这种区别

更好一些】【特朗普:离岸平衡?】

②再平衡的目标:中国还是美国的霸权?

③特朗普的大国竞争与美国霸权

三、战略三角模型(Strategy Triangle Model)

1、提出者:洛厄尔·迪特默(Lowell Dittmer)

2、战略三角模型的建构方法/途径

1) 根据博弈论,以权力的对称性(对称、非对称)和交流的价值“value”(正面、负

面)为变量解释三国互动;

2) 基于均势理论看待一国如何追求自身的权力与利益。

3、战略三角的构成条件

1) 所有参与国(participants)必须承认三个主要国家的战略重要性;

2) 尽管三国战略份量不一定要相同,但任何一国要被另两个国家认定是合法、独立的

行为体;【所以有人认为中美日之间就不是这种战略三角,因为日本的独立性差一些】

3) 任何两方关系会受到其中一方与第三方的关系影响。

4、战略三角的四种关系形态

1) 三方共处:最好的共处形态(+1,+1,+1)

2) 单位否决:最差的共处形态(-1,-1,-1)

3) 浪漫三角:两个国家都喜欢的这个国家成为枢纽国(+1,+1,-1)

4) 稳定婚姻:其中两国关系好一些,实力更强,另一个落单(pariah) (+1,-1,-1)

5、典型案例:70 年代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形态变化【对于中国决策者而言,要避免

和两个国家同时闹僵,否则会将自己置于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

Page 36: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6

第八讲 心理学路径的国际关系理论

心理学路径:在非理性之外,从另一个角度挑战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层次。

一、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1、提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于 1956年最早提出。

2、定义: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

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

快的情绪。

3、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对外政策常出现一些与心理原本认知的差异,此时执行者会

通过一些调试使之与原有的认知相一致。

二、认知捷径(Cognitive Shortcuts)

1、定义:先前的认知会影响对后续事信息的处理,但是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

2、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运用

1) 历史类比

①定义:从历史上寻找相似事件作为经验是一种认知捷径的体现,但是这种历史类

比有的时候具有误导性。

②失败的历史类比:越南战争的发生(由于二战前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失败,美

国决策者认为绥靖政策必然失败,越战不可避免)

③什么事件容易被拿去做历史对比?

i) 历史上比较重大的事件

ii) 对决策者本人影响比较大的事件

iii) 发生时间比较近的事件

iv) 三观定型时期发生的事件

2) 杰维斯的总结:“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what has happened than to why it has

happened. Thus learning is superficial and overgeneralized.”

3、启示:现在的中美关系,和冷战时期美苏关系有很大差异,不能轻易进行对比。【在

经贸、人文交流等方面,如今的中美和当年的美苏之间都存在很多不同。现在中美之间的

联系更多很多。】

三、归因理论(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1、提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于 1958 年最早提出

2、定义:归因理论指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

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

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

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Page 37: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7

3、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

1) 对外政策分析中,往往倾向于一种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式的归因,即当别人

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是这个人的本性就是不好;如果是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就会归因于环境使然,不是自己不好。(也可以用来解释安全困境)

2) 阴谋论很多时候也是一种 misperception

四、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与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 Risk Avoidance)

1、定义:风险规避者在面临收益的时候往往更为保守,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比较愿意去

赌一赌;风险偏好者则反之

2、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对外决策往往与不同人的不同风险倾向(Risk Propensity)相关,

时常带有浓烈的个人特点。

五、小集团思维(Groupthink)

1、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欧文·L·贾尼斯(Irving L. Janis)

2、定义:针对团体决策的问题,要求这个团体内部是团结统一的,追求小集团的一致性。

3、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

猪湾事件:美国组织古巴流亡者攻击卡斯特罗政权。决策者集团认为此事是秘密进行

的,然而事实上该决策已经被多方提前知晓。

Page 38: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8

第九讲 核威慑理论

恐怖均衡下的稳定与和平

一、核武器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1、二战时期的核武器发展

1) 核裂变:1938 年,人类首次发现核裂变现象及其产生的巨大能量。

2) 曼哈顿计划:美国陆军部于 1942 年 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

划。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 10万多人参

加,历时 3 年,耗资 20 亿美元,于 1945 年 7 月 16 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该工程的主要负责人是L·R·格罗夫斯和R·奥本海

默。

3) 1945 年核武器用于战场:8 月 6 日轰炸广岛(“小男孩”);8 月 9 日轰炸长崎

(“胖子”)

2、核武器发展与核竞赛——美国核垄断被打破

1) 苏联 1949 年核试验(标志着美国核垄断被打破),英、法、中先后加入核俱乐部;

2) 冷战的展开(二战后的世界几乎就是冷战的世界);

3) 到 60 年代,美苏已经拥有足够的核弹头与运载工具(导弹等),可相互摧毁;

4) 核威慑理论随之发展

①核武器的特征:大规模杀伤性、即时摧毁性、“终极武器”

②动力:如何抑制使用核武器的欲望,不让它被用于战场?换句话说,如何避免核

战争?

二、不同流派对于实现国际安全途径的认识

1、现实主义(Realism)

1) 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

2) 结盟、制衡、追随、攻防平衡等

3) 威慑(Deterrence):常规威慑和核威慑是以实力求和平的一种形式(防御性现实主义)

2、自由主义(Liberalism)

1)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s)

2) 国际机构/国际规制 (Regimes and Norms)

3) 相互依赖与国际融合(Integration)

4) 政体更迭(Regime Change)

三、核威慑理论

1、对核威慑理论做出主要贡献的学者

1) 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 Brodie)

①代表作:《绝对武器》(The Absolute Weapon: Atomic Power and World Order, 1946)

②主要观点:核武器具有四个战略意义

i) 融合了破坏力和即时性;

Page 39: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39

ii) 核武器与战略运载工具结合,能对遥远的敌国进行攻击,因此能首先军事上

击败对手,是一种进攻性武器;

iii) 如果两个以上国家拥有核武器,相互摧毁对方成为可能;

iv) 核武器不可能防御(defend),但是能对威胁进行威慑(deter)而且可能支撑核

威压(compellence)——“核的强权”。

③评价:布罗迪是核威慑理论最早的学者。1946 年出版的《绝对武器》是二战后

第一本关于核武器的著作,书中很多观点具有预见性,但很久之后才被别人理解接受。

2) 赫尔曼·卡恩(Herman Kahn)

-代表作:《论热核战争》(On Thermonuclear War, 1960)

3) 格伦·施奈德(Glenn Snyder)

-代表作:《威慑与防御》(Deterrence and Defense: Toward a Theory of National

Security, 1961)

4) 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

①代表作:《冲突的战略》(Strategy of Conflict, 1980)

②主要观点:用博弈论探讨大国之间在核的环境中如何讨价还价

i) 在核威慑下,大国之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零和博弈”了,总有一方需要妥

协;

ii) 在两个国家都有核武器的情况下,双方都担心对方先使用核武器。

5)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①代表作:《核武器与外交政策》(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 1957)

②主要观点

i) 对核威慑进行定义:“The threat to punish another actor if it takes a particular

negative action (such as attacking one’s own state or one’s allies)”

ii) 核威慑的四个条件

-进行报复的能力(retaliate capability),尤其是二次打击能力;

-进行报复的意图(retaliate intention/determination);

-对方对你报复能力的判断(judge of capability);

-对方对你报复意图的判断(judge of intention);

-后两点可合称为沟通问题(issue of communication)

6) 阿尔伯特·沃斯泰特(Albert Wohlstetter)

-代表作:《脆弱的恐怖平衡》(Delicate Balance of Terror, 1958-1959)

2、核威慑理论的内涵

1) 核心概念:“报复”是威慑理论的核心概念(不强调首先进攻)。传统核威慑放弃

了防御概念,而是发展攻击性核武器(第二次打击能力),所以核威慑被归于防御性现实

主义的一种。

2) 基本目标:保持“战略稳定”,不到最严峻的时候不考虑采用核威慑。【一般认为

rising power 不太喜欢战略稳定而是喜欢去挑战,但是中国一直特别喜欢战略稳定。中美讲

的战略稳定不太一样,美国更多是讲的军控问题,不打仗的问题;中国的战略问题更多偏

政治层面,范围比较广,包括国家之间和平与否等等。国关领域讲的战略稳定是危机稳定、

军备竞赛稳定等,维持国家之间的平衡。】

①军备竞赛稳定性(Arms Race Stability):指一种军备行为是否会引起对手的反应并

导致军备竞赛。部分观点认为,受到控制的军备竞赛(特征:不发展“破坏稳定”的武器,

并以条约的形式或不成文的“游戏规则”而行动)能够保证各力量间的稳定。

Page 40: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40

②危机稳定性:在动态博弈模型下,除了赌徒型决策者,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效果

相当,相互威慑有效。

3) 本质:冲突和合作的合成,减少“零和博弈”

4) 关键:可信性

3、核武器的作用

1) 两极体系中的核威慑理论

①美国垄断核武器(1945-1949):核武器用于战场(广岛与长崎)

②美国占优势阶段(1949-60 年代后期)

i) “大规模报复战略”: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作用没有完全隔离

ii) “灵活反应战略”:有限核战争?适用于欧洲地区

2) 威慑理论的极致:相互确保摧毁(MAD)——麦克纳马拉:恐怖平衡(一种非常平

衡但是非常恐怖的状态。双方都拥有给对方不可接受的报复的力量。)

3) 美国在亚洲的延展威慑

①日本:和平宪法(禁止发展进攻性武器系统)、佐藤荣作“无核三原则”(不制

造、不拥有、不引进;接受美国的和保护)、和平利用?(日本储存了很多可以用来制造

核武器的钚,其中有很多还是武器性的钚材料——很多人就说日本是没有核武器的核威慑,

因为材料都有,“nuclear weapons in the basement”)、与美国合作导弹防御系统。

②韩国: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但是美国只能在自己的舰只上对韩国有保护承诺,不

是在韩国本土。70 年代的时候美国由于自己的衰退,想撤出亚洲,韩国由于担心美国撤出

两次搞了核试验,都被美国发现并禁止了。朝鲜威胁增强之后美国加强对韩国的承诺。美

国促韩加入美日韩三方导弹防御系统(THAAD 系统。中国担心的是他的雷达能观测到中

国的导弹基地情况,所以冲突)

4、对核威慑理论的简单总结

1) 威慑的目标也是避免战争;

2) 威慑理论认为通过威胁使用武力可以避免战争;

3) 相信决策者是理性的;

4) 认定核武器的使用产生的破坏力是不可接受的。

四、对核威慑理论的批评

1、根本缺陷

1) 核威慑理论基本上是根据博弈论论证出来的,没有办法也不敢进行实证验证;

2) 对威慑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质疑——抽象推理与现实的差距

2、两个主要挑战

1) 心理分析学派(杰维斯):质疑威慑到底是不是理性的

2) 个案分析学派(亚历山大·乔治)

3、主要批评

1) 决策人理性和效益最大化?(真的理性吗?如果是恐怖组织的领导人理性吗?)

2) 独立/单一理性行为人的决策?(缺乏对国内政治因素的考虑)

3) 将现实世界简单化(例如无法解释越南战争)

4) 不考虑对手间误判的结果

Page 41: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41

五、冷战后核威慑理论的新发展——稳定-不稳定的悖论(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

1、定义

1) 格伦·施奈德(Glenn Snyder):苏联仍能够做出“一系列小动作”而不引起美国的惩

罚,尽管客观存在报复的可能性。

2) 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一定程度上,军事力量的平衡在全面核战争的层面

上是稳定的,但在低烈度的暴力层面上就不那么稳定了。

2、理论内涵:尽管核武器增加了对手之间的紧张,但对手之间还是避免大规模的冲突和

核战争。

Page 42: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42

第十讲 课程总结

一、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1、基本概况

1) 概括:无政府世界中国家获取权力与权力分布的规律

2) 研究对象:战争与和平

3) 主要概念:相对权力、安全困境

4) 手段:结盟 (alliance)、制衡 (balancing)、搭便车 (bandwagoning/freeriding)、遏制

(containment)、威慑(deterrence)、进攻防御、军备竞赛与控制(arm competition and control)

5) 理论基础:主要对欧洲与美国的国家间互动的观察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理论

6) 缺陷:冷战与冷战后世界政治中缺乏大规模战争时现实主义的解释力有限

2、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1) 冷战结束后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新概念

①硬制衡(balancing)与软制衡(soft balancing):前者指利用军事联盟或通过采取军事

手段,对于一个国家(崛起国家或霸权国家)进行制衡;后者指通过非军事手段(例如经

济手段、国际法等)进行制衡。【例如美国联合菲律宾等南中国海周边国家,通过国际海

洋法对中国实现制衡。】

②单极秩序环境下的正向制衡(positive balancing)与负向制衡(negative balancing)

i) 正向制衡:军事上采用发展本国军事技术、组成军事联盟、向盟友出售军备

等;经济上对盟友转移军事技术、提供经济援助等

ii) 负向制衡:军事上采用军事颠覆(subversion)、向对手的对手(enemy’s enemy)

出售军备、在对手占优势的军事领域进行军备控制以限制对方军事实力;经济上采

取经济制裁 (economic sanction) 、禁运 (embargo) 、战略不合作 (strategic non-

cooperation)、机构交流合作限制等手段

③离岸平衡(off-shore balancing):借助其他国家对对手国家的矛盾和竞争关系,实

现对于对手的制衡。此举可以保证在本国实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对于对手国力量的

有效限制。【例如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利用日本、印度等中国周边国家制衡中国。】

④对冲、“两面下注”(Hedging):正负两个方面(指合作和竞争)的全部手段都

准备齐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合作方式或是竞争方式。实质上是做两手准备,保证在

不同的战略环境(scenario)下都能够快速反应,以期立于不败之地。

⑤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冷战后软制衡逐渐增多的反映。由于难以通过一国

单独的军事力量对敌手进行制衡,因而需要更多的战略伙伴“抱团”。

2) 新实践

①北约东扩

②四国安全对话(The QUAD):指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四国间的安全对话

3) 冷战后现实主义以更具进攻性的姿态回归

①主要著作: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和《大幻灭》(The Great Delusion)

②影响: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小布什政府新保守主义的影响

③分析:冷战后美国在单极世界中更多采取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战略,而非冷战中面

对苏联时寻求的战略平衡(更具防御性现实主义色彩,代表人物为肯尼思·沃尔兹)

Page 43: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43

二、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1、基本概况

1) 概括:无政府状态下成本收益考虑下的合作

2) 研究对象:战争不再是主要现象的国际政治问题,经济、外交、合作等议题取而代

3) 核心理念

①绝对权力/实力

②国家权力/实力的来源:国内国际、民主与战争的关系

4) 主要概念:相互依赖、成本与收益、国际机制、国家性

5) 手段:接触(engagement)、多边外交、经济外交、人权外交、政权更迭

2、自由主义的新发展

1) 冷战结束后自由主义理论中的新概念

①硬实力(hard power)、软实力(soft power)、巧实力(smart power)、锐实力(sharp

power)

②话语权

③国际治理(global governance)

④人权(human rights)与主权(sovereignty)

2) 新实践

①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美国通过 norms,制定规则来

约束中国

②克林顿政府的新干涉主义(Neo-Interventionism):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

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

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人权高于主权”,“捍卫人类普遍的价值观”

等。新干涉主义的典型表现是北约介入科索沃战争、推翻卡扎菲政权等

③国际治理:气候变暖、核安全、反恐等

三、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1、基本概况

1) 概括: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出现的理论,关注世界的非物质力量

①世界是个人社会,不只有物质性的权力、利益等;

②无政府状态不是先前给定的,而是国家构建的;

③国际体系与单元(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之间是相互塑造的;

2) 核心理念:观念(sense)、规范(norms)、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3) 手段:“社会化(socialization)”、“共同观念(common sense)”、“共同/集体身份

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合规(compliance)”

2、建构主义的新发展

1) 冷战结束后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新概念

①核禁忌(Nuclear Taboo):1945 年 8 月 9 日后大范围不使用核武器

2) 新实践

①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东盟共同体等

Page 44: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 bbs.pku.edu.cn€西国关】课堂笔记.pdf · 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2) 新问题、新理论 ①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相互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西国关课堂笔记 陈震坤 国关 15

44

②“东盟模式(ASEAN Way)”:由阿米塔·阿查亚(Amitav Acharya)提出,主要包

括不干涉内政、全体一致通过、声明外交(declarative diplomacy)等原则,其特点是非条约

限制性(non-legal binding)和非承诺性(non-commitment)

③无核区:在一个区域内完全放弃核武器的开发和使用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方向

1、三种可能

1) 分道扬镳——米尔斯海默向自由主义宣战:《大幻灭》(The Great Delusion)

①批评了美国的自由主义外交

i) 政体/政权更迭

ii) 多边外交

iii) 人权外交

iv) 自由贸易体制

②认为现实主义、民族主义才是正道

2) 殊途同归——小布什的新保守主义被认为是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合体

①目标是自由主义的民主和平论

i) 截取自由主义的“共和至上”思想(来源与康德)

ii) 截取理想主义的“全世界都需要成为向美国一样的民主国家”这一思想

②手段是现实主义的军事进攻

③新保守主义的主要人物: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小布什任期内的国防

部长)、沃尔福威茨(Paul Wolfowitz,小布什任期内的副国防部长)

3) 另辟蹊径

①非西方理论出现?

i) 阿米塔·阿查亚:《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The End of American World Order)

ii) 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World Order)

②中国学派?

i) 阎学通:《道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崛起战略》

ii) 叶自成:《华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