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2017 Apr. 2017 总第 277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77 No.4 法学研究 ·法制变革的反思与启示专题·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 1297 条至第 1302 陈卫佐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参见意大利民法典第 79 条至第 83 费安玲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收稿日期2017-02-0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自然债权研究”(13C020) 作者简介韩彧博(1984-),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学研究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基于自然债权视角 韩彧博 黑龙江大学 法学院哈尔滨 150080;哈尔滨理工大学 法学院哈尔滨 150080) 婚约作为民间习俗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很多国家都通过不同形式的立 法对其进行规制当前我国民法通则》《 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均没有体现婚约制度但司 法实践中存在较多基于婚约产生的民事纠纷将婚约纳入法律调整范畴十分必要且急迫自然债 权的不完全性契合了因婚约而发生的债的形式有必要从自然债权角度出发分析与婚约相关的法 律问题并对婚约制度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待能够运用法律调整婚约使其更加规范更能适应司 法实践关键词自然债权婚约制度财产返还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4-0082-07 通常在结婚之前均存在婚约或订婚。” [1] 婚约制度在世界法律文化中不可忽视在我国及西方的 古现代都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近代大陆法系国家都有关于婚约的相关立法如德国民法典中规定 婚约违约金无效在解除婚约下的赔偿义务过错方解除婚约的赔偿义务赠礼返制 意大利民法典规 定婚约效力赠礼返还损失赔偿制度同时规定了宗教婚礼市俗婚礼等从而使宗教习俗地方习惯纳 入了国家制定法的调整范围 日本民法典未明确规定婚约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解决婚约财产纠纷的 方法适用于聘礼属于以婚姻之成立为停止条件之赠与[2] 法国司法实践中使用了民法典第 1382 关于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来处理婚约问题我国则因过去种种原因未对婚约制度作出规定仅从比较 法层面而言即不属大陆法系通例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婚约在各 地区尤其是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具有了类似国家制定法的效力通过对现有司法实践分析以及对 我国现今民间习惯调查 [3] 表明社会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婚约习俗加之民商事民间习惯法研究也同 时表明民事习惯绝对不是用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就能简单概括的我国司法实践中因婚约而引 起的财物纠纷屡见不鲜对婚约问题避而不谈或者用道德问题一言以概之无助于解决司法实践出现 · ·

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 xueshujiaoliu.org.cnxueshujiaoliu.org.cn/new/wfile/wfile_1_2017426155353.pdf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婚约在各

  • Upload
    others

  • View
    2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 xueshujiaoliu.org.cnxueshujiaoliu.org.cn/new/wfile/wfile_1_2017426155353.pdf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婚约在各

    2017 年 4 月                  学   术   交   流                      Apr., 2017总第 277 期  第 4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77  No.4

  法学研究

·法制变革的反思与启示专题·

①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 1297 条至第 1302 条,陈卫佐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②  参见意大利民法典第 79 条至第 83 条,费安玲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收稿日期]2017-02-05[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自然债权研究”(13C020)[作者简介]韩彧博(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基于自然债权视角

韩 彧 博

(黑龙江大学 法学院,哈尔滨 150080;哈尔滨理工大学 法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  要]婚约作为民间习俗,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很多国家都通过不同形式的立

法对其进行规制。 当前,我国《民法通则》《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均没有体现婚约制度,但司

法实践中存在较多基于婚约产生的民事纠纷,将婚约纳入法律调整范畴十分必要且急迫。 自然债

权的不完全性契合了因婚约而发生的债的形式,有必要从自然债权角度出发分析与婚约相关的法

律问题,并对婚约制度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待能够运用法律调整婚约,使其更加规范,更能适应司

法实践。[关键词]自然债权;婚约制度;财产返还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4-0082-07

“通常在结婚之前,均存在婚约或订婚。” [1]婚约制度在世界法律文化中不可忽视,在我国及西方的

古现代都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 近代大陆法系国家都有关于婚约的相关立法。 如德国民法典中规定

婚约违约金无效、在解除婚约下的赔偿义务、过错方解除婚约的赔偿义务、赠礼返制①;意大利民法典规

定婚约效力、赠礼返还、损失赔偿制度,同时规定了宗教婚礼、市俗婚礼等,从而使宗教习俗、地方习惯纳

入了国家制定法的调整范围②;日本民法典未明确规定婚约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解决婚约财产纠纷的

方法适用于聘礼属于“以婚姻之成立为停止条件之赠与” [2];法国司法实践中使用了民法典第 1382 条

关于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来处理婚约问题。 我国则因过去种种原因未对婚约制度作出规定,仅从比较

法层面而言即不属大陆法系通例。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 婚约在各

地区尤其是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具有了类似国家制定法的效力。 通过对现有司法实践分析以及对

我国现今民间习惯调查[3]表明,社会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婚约习俗,加之民商事民间习惯法研究也同

时表明,民事习惯绝对不是用“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就能简单概括的。 我国司法实践中因婚约而引

起的财物纠纷屡见不鲜。 对婚约问题避而不谈,或者用道德问题一言以概之,无助于解决司法实践出现

·28·

Page 2: 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 xueshujiaoliu.org.cnxueshujiaoliu.org.cn/new/wfile/wfile_1_2017426155353.pdf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婚约在各

的大量问题。我国《婚姻法》(1950 年、1980 年、2001 年)及《婚姻登记办法》中都没有关于婚约的规定。 然而,改

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飞速发展,以原苏联法律为背景的私法体例已明显不能完全适

应当下的中国。 理论界对婚约制度长期忽视,导致婚约制度难于出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婚约立法技术

的欠缺。

    一、自然债权的阐释

因婚约而发生的债在现实中屡见不鲜,然而目前缺乏行之有效处理纠纷的统一标准及法律保障。因为无法律明文规定而缺乏强制执行力,这种欠缺效力的债一般在学理上称之为自然债权(或称自然

债务、不完全债权)。 本文从自然债权的角度来探讨以上形式的债,以期发现新的解决争议的途径。提到自然债权,按词语关联顺延势必会联想到自然法、自然权利。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自然法

思想源于古希腊。 自然法概念由希腊哲学家创造,体现了希腊哲学家对正义的追求。 自然法第一个繁

盛时期是由希腊晚期斯多葛学派开创的,该学派提出了“世界城邦”理论:它的法律是由自然颁布的“正当律”或“公共法”,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公民。 世界城邦的实质就是以自然法为一切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的大同世界。 这使自然法思想第一次实现了体系化。[4] 到了罗马时期,思想家西塞罗对自然法的解释

影响了罗马法发展,他的观点成为罗马法中自然法思想的渊源。 通说把法的产生适用于二元区分法:其一,只在罗马人中有效的法(市民法 civile);其二,在所有民族中都有效的法(万民法 gentium 或自然法

naturale,这里万民法和自然法的意义相同)。 这种二元对立出现于以下应用之中。 (1)婚姻的条件以市

民法理性或自然法理性作为依据。 (2)存在两种亲属:市民法亲属和自然法亲属。 (3)是否允许自由代

理取决于所有权和债的取得:通过市民法方式或者通过自然法方式。 (4)土地所有权人对于房屋的权

利被称为自然法权利。 (5)占有或者是市民法的或者是自然法的。 (6)市民法之债和自然法之债二者

间的对立。 自然法之债的含义是由万民法被确立的。[5]

法学层面的自然权利指人作为人所与生俱来的权利,又称天赋人权。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每

个人的自然权利都是在自然状态下享有的,包括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和生命权。 洛克指出:“人类对

于万物的财产权是基于他具有的可以利用那些为他生存所必须,或对她的生存有用处之物的权利。”自然权利是受自然法限制的、以尊重别人为前提的平等权利,它并不包含一切。[4] 自然权利不局限于自

由、平等、财产、生命等基础权利,凡是符合普适性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权利,包括基础权利和衍生权利,都是自然法调整的自然权利范畴。 从本质上看,自然权利不在实证法之列,是一种超越法律的指引,对实证法产生了影响并得到认可,例如权能、法律效果的完整与欠缺,导致法律权利有了完全与不完全的

区别。 而民法上的自然权利属于不完全的法律权利,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权利存在明显不同。有学者对自然债做了定义,是通过诉讼不能实现的债,债务人的履行或者承诺履行会启动其对债务

人的强制效力,债务人一旦自动履行将不得请求返还。 债权权能包括请求力、强制执行力、实现力、保持

力以及处分权能,而自然债权不具备完全的债权权能要件,债权人只有受领的权能,而对于请求权也是

仅限于道德上的请求,法律对其请求不予支持,因此自然债权不能通过诉讼而强制履行,其履行与否均

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概括起来其具有以下属性: 第一,债务的履行或者承诺履行不构成赠与,债务人只

是完成应付的义务;第二,自然债在各国法或者判例中都存在实证,虽然发生多元化,可结果却是统一

的,即不得请求不当得利的返还;第三,法官将对于自然债的认定作为灵活工具,用于在社会道德义务与

法律义务之间找到平衡。[6]

    二、基于自然债权视角的婚约性质及效力

对于婚约的民法性质探讨首先要明确婚约的性质。 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婚约契约说及非

契约说。 契约说提出,婚约是对本约的结婚契约的预约,因此违反婚约的责任是一种契约责任。[7] 契约

说分为两种:债权契约、亲属法上的契约。 前者认为,婚约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债务契约,标的为将来应

缔结的婚姻,除订立目的不能或不确定外,与债权契约没有区别。 后者认为,婚约是一种独立赋予自己

·38·

Page 3: 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 xueshujiaoliu.org.cnxueshujiaoliu.org.cn/new/wfile/wfile_1_2017426155353.pdf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婚约在各

效力的亲属法关系,同时也适用亲属法强行性规定和民法关于契约的一般规定。 非契约说认为,订婚不

是结婚的必要过程,因此不具有契约性质。 它只是一种事实,这种事实是按照法律规定而发生一定效

力,不得根据婚约提起缔结婚姻的诉讼,在婚约中约定的违约金也属无效。 违反婚约是一种因侵权行为

而发生的责任。[8]

契约说的侧重点在于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合意,而非契约说的侧重点在于双方形成的合意缺乏法律

强制力。 一切婚约都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就预定婚姻关系达成合意,另一个是基于订立预定婚姻关系而

发生的当事人彼此赠与财产。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部分内容,才是民法所要解决的婚约问题。 仅就预定

婚姻关系达成合意,没有财产赠与行为,那么一旦发生婚约解除也不会产生财产纠纷,因此无需法律调

整;仅有财产赠与行为,但缺少以明示方式表达预定婚姻关系的要件,此行为便成了合同法上的赠与,同样不用民法婚约制度调整。 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且财产赠与行为是基于预定婚姻关系而发生的,才是民法所要调整的婚约。 婚约既然同时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那么这里的不可强制执行仅指不可

强制当事人履行婚姻关系,而一旦婚约解除,以其为基础的财产赠与也就失去了基础,会转变成一般附

条件的赠与,根据合同法原理,当然可对此赠与强制履行。 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说婚约不可强制执行,非契约说不能成立。

在契约说中,笔者赞同杨立新教授的观点:“人格利益准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对同

一项特定的人格利益共同享有权利的共有形式。” [9]婚约当事人在婚约订立后,完全满足此人格利益准

共有的定义。 这种人格利益角度的准共有,不仅使婚约当事人共同享有人格利益,同时又要互为对方承

担义务,例如承担对未来婚姻关系共同促成的义务。 “准契约是指,人的纯属完全自愿的行为而引起的

行为人对第三人的某种义务,以及有时引起双方当事人相互负担义务” [10],因此可以将婚约定义为:民事主体行使订婚权,用以达成预定婚姻法律关系,并基于此从而共享预定婚姻而带来的利益的合意。 可

见,婚约的性质为准人格契约。上文已认同了婚约的契约性质,但是该种类契约的效力与普通契约存在差别。 债权权能主要包括

请求权、强制执行权、实现权、保持权及处分权。 在人身方面缺少强制力的婚约,没有提请结婚诉讼的权

利,另一方面,约定的财产性补偿也归于无效,因此婚约的债权权能不完全,符合自然债权的属性。德国法学家拉伦茨认为“婚约是一项(亲属法)合同。 因此项合同产生一种长期法律关系;该法律

关系具有一项法律义务,这项义务就是缔结婚姻,虽然不能强制要求当事人履行该法律义务” [11]。 这意

味着婚约能够产生结婚的义务,不过是没有强制力的义务。 双方当事人基于婚约产生身份关系和财产

关系,从对合同目的是否产生决定性影响来看,产生身份关系的给付义务无疑是决定性的,对于这个主

要给付,订立婚约的双方都不能提起缔结婚姻强制履行的诉讼,即使法院作出了缔结婚姻的判决,也不

能强制执行,从而体现出婚约契约的不完全性,那么婚约便成为了自然债权。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无强

制力仅对婚约身份关系有效,婚约不是不产生任何法律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对于婚约中一些财产纠纷

是可以提请诉讼并能申请强制执行的。婚约的债权权能之所以不完全,是因为相对于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势必优先受到保护,是一种价值

保护的倾向性。 其一,实现婚姻自由就必须对婚约效力作出限制,不能基于婚约提起缔结婚姻的诉讼或

强制执行。 其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经达成了共识:财产权利与人身权利同时需要保护时,人身权利

优先。 其三,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在罗马法时期的拉齐奥人民中,接受罗马公民资格之前订婚曾受到真

正诉权的保护,它具有强迫不忠诚的新娘或新郎支付一笔钱款的效力。[12]社会进一步发展,婚约不再意

味着必须结婚,附加的违约金条款不再具有效力。 这是因为伦理感情厌恶任何对婚姻的强制。 随着文

明、法制的不断进步,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受到极大地保护和优先对待。 那么作为人身权利一部分的婚

约自主权,自然得到了同样的优先保护,婚姻自主和婚姻自由不受不当财产负担的影响。[11]

    三、婚约解除后财产返还问题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婚约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身份要素,即确立预定婚姻关系,另一个是基于

此种身份关系而产生的财产要素。 婚约所涉及的财产纠纷势必是由于该婚约未履行,导致订立双方产

·48·

Page 4: 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 xueshujiaoliu.org.cnxueshujiaoliu.org.cn/new/wfile/wfile_1_2017426155353.pdf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婚约在各

生的返还财产问题,该财产是基于订立婚约时赠与的。 如果婚约如期履行,婚姻关系成立,就不存在财

产返还问题。 即使存在也属于婚前约定财产,而不属于婚约问题。 就此值得思考:婚约的解除条件是什

么? 解除后的财产返还问题怎么解决?关于上述问题,学界说法不一、争议较大,尤其对是否有必要设置解除条件、对返还财产的立法体例

争议更多。 有学者主张,由于婚约的不可强制执行性质,自然没有必要规定解除条件,双方可以自由解

除[13]。 有学者主张,适用合同法合同无效、可撤销规则[14];有学者主张,按照德国、瑞士法例,采取抽象

主义原则,仅规定重大理由和无重大理由[15];有学者主张,仿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例,详细规定婚约解除

条件[16];亦有学者主张,“违反婚约的损害赔偿之债属于侵权行为之债” [17] 推定我国应仿照法国例,婚约财产制适用侵权行为原则。

根据前文分析,婚约的性质为准人格契约,其解除后必然涉及违约乃至侵权之赔偿(如第三人蓄意

破坏婚约致使婚约无法成立)问题。 德国、瑞士过于抽象,对于我国婚约多发地区之法官(大多为农村

基层法官),更难于适用,其法官自由裁量权也过大。 同理,如果将婚约解除而产生的债视为侵权行为

之债,无疑干涉了婚约自由解除。 现实中很可能只因为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发现彼此不合适而解除婚约,没有故意或过失,不能适用侵权行为原则。 我国《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婚约侵权之债也是为证明。

笔者以为,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财产责任主要有补偿实际损失、赔偿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 所以

应当根据婚约财产返还责任来设计婚约解除条件,即按照酌情补偿、赔偿原物、承担精神损失原则,相应

设置法定自动解除、单方解除以及相对方过错解除。 反之,解除条件也应该指导财产返还责任。因婚约解除而发生的财产债务,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

问题的解释(二)》第 10 条规定来解决,即:“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

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

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规定,应当以双方离

婚为条件。”关于婚约中的财产问题得到法律关注,对于给付方是一种权利保护,对于婚姻关系可有效

地维护稳定。 这种情形按照前文所确定的标准,属于适用了自然之债,即债务人的履行或者承诺履行将

激活其对债务人的强制效力,债务人一旦自动履行即不得请求返还。 第一,符合社会普遍认同,即按习

俗给付;第二,除非一方主动给付,另一方不能通过诉讼获得;第三,除司法解释条文中规定情况之外,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对于婚约订立后,双方同居却最终未能结婚等情形,应按照双方非婚的同居关系处

理。 要解除同居关系而约定了财产性补偿,一方要求支付或支付后反悔主张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

持。 这也是契合了自然债权的原理。司法实践中,彩礼垫付人提起婚约解除后返还垫付财产之诉,法院常常无法可依。 有学者主张垫付

人可直接起诉受赠与人,笔者以为此种做法不妥。 其原因即在于垫付行为与婚约行为是两种法律关系、两个法律行为,垫付人实际上并非将财产直接赠予婚约相对人,而是直接赠予了被垫付人,又由被垫付

人赠予了婚约相对人。 基于实务中出现大量垫付人起诉之事实,变通做法为将垫付人垫付之财产按附

结婚成立条件之赠与行为。 故在婚约未解除时,垫付人如果主张返还请求之诉,被告应为被垫付人,如婚约关系解除,按一般附条件赠与处理,被告为受赠与人。

    四、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建议及若干说明

通过对我国婚约制度以及争议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婚约制度的法律化保护的相关建议,并对提出

的建议作出若干说明,以期能够运用法律调整婚约,使其更加规范,更能适应司法实践。1.婚约概念。 婚约,民事主体行使订婚权,以期达成预定婚姻法律关系并基于此种关系而共同享有

其所带来之利益的合意;订婚权,公民所享有的、可由其近亲属代为行使的预定婚姻关系决定权。 双方

当事人所在地习惯不同或彼此信仰宗教习俗不同的,双方当事人应尊重彼此习惯协商解决,不得歧视对

方。 说明:各地习惯、各宗教习俗应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用“不得歧视”以强调男方不得轻视、忽视女方

之习惯及宗教习俗。2.订婚主体。 订立婚约的双方当事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以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

·58·

Page 5: 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 xueshujiaoliu.org.cnxueshujiaoliu.org.cn/new/wfile/wfile_1_2017426155353.pdf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婚约在各

成年人为婚约主体的婚约,自始无效。 为他人订立婚约,婚约当事人可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婚约之日起六

个月内予以追认,该婚约自追认起生效;六个月内未追认的,婚约撤销。3.婚约形式及内容。 婚约的形式及内容,双方当事人有约定,依约定;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依当地

习惯或宗教习俗,但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及善良风俗。 说明:婚约的形式及内容各地区极为不同,做出强制性规定必然会影响普适性,无必要规定。 只要形式、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及善良风俗即

可。 “当地自治性公约”主要基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婚约数占相当大比例,应尊重当地自治性规范,从而

达到既尊重婚约形式、内容的习惯性、民间性,又使婚约在法律的限制下,受到当地认可的行为、道德标

准的限制,以此防止实务中已经出现的由于婚约“合法、不合情、不合理、不道德”而产生的法律纠纷。4.婚约的成立。 婚约当事人应举行公开仪式,除双方当事人外应有见证人;仪式未公开举行或无见

证人的,婚约无效。 说明:公示效果属婚约特点之一。 如若通过国家机关登记而实现其公示效果,首先,易造成婚约登记与结婚登记效果重叠;其次,因婚约当事人不得请求对方强制履行预定之婚姻关系,此种效力与国家机关登记公信力相矛盾;最后,以民间习惯为主的婚约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登记,于实务中

显然缺少可操作性,易使婚约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因此,婚约的订立,至少应公开举行并有他人在

场,已期达到公示效果。5.婚约的效力。 生效婚约,不得请求强制履行预定婚姻法律关系。 婚约当事人应彼此恪守忠实义

务,并为实现结婚而积极履行其他相关义务。 说明:恪守忠实义务自无须怠言,主要为违反婚约的赔偿

问题提供实体权利依据。 婚约生效后,婚约当事人必然要为结婚做出各种准备,如确定结婚时间、地点、举行方式等,此为双方权利,亦为义务。

6.婚约期限。 自婚约订立起,双方当事人应于六年内登记结婚,六年内未结婚的,婚约解除。 说明:男女双方订立婚约的实际最低年龄为十六岁,而我国《婚姻法》规定男女最低结婚年龄分别为二十岁、二十二岁,故将婚约期限设立为六年。 不设置婚约期限,一方面纵容婚约当事人怠于履行婚约,一方面

亦不利于基于婚约产生之财产关系保持稳定。 而设置有效期限过短,易干预当事人的权利自主行使,因立法总的精神在于限制过多婚约的出现,故设立婚约期限以限制婚约权的自由行使。

7.婚约的解除。 婚约订立后,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婚约自动解除:(1)一方死亡或宣告死亡;(2)一方宣告失踪且满一年;(3)一方患有法定不宜于结婚之疾病;(4)再与他人订立婚约。 在出现下列情形

之一时,婚约当事人可主张解除婚约:(1)一方丧失民事行为能力;(2)一方受刑事徒刑刑罚;(3)一方患

有重大疾病或残疾;(4)违反婚约的效力规定;(5)有其他事由出现。 说明:婚约解除应区分法定解除和

当事人自主选择解除。 法定解除规定之事由属客观上已无法继续履行婚约。 而诸如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事由,并非客观上的绝对无法履行。 当事人在出现此类事由时,如完全出于自愿而继续履行婚约,法律

应予以保护。 但此类事件毕竟给相对方带来额外负担,不应强制其继续履行婚约,理应赋予其解除权。8.解除婚约的赔偿。 符合婚约的解除中婚约自动解除(1)至(3)、(4)无过错方、(5)被解除人,及婚

约当事人主张解除婚约(1)至(3)、(4)无过错方,基于订立婚约而赠与之财产,应彼此返还。 无法原物

返还的,应基于公平原则,在不违背善良风俗情形下,酌情适当补偿。 符合婚约的解除中婚约自动解除

(4)过错方、及婚约当事人主张解除婚约(4)过错方的情形,应返还全部基于订立婚约而受赠之财产,无法原物返还的,应予以赔偿,并应向无过错方负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婚约自动解除(5)行使解除权人负

返还财产义务,但不负有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有当地习惯或宗教风俗的,按当地习惯或宗教风俗处理,但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明显违背公平原则。

9.无效婚约、撤销婚约的财产返还。 无效婚约、撤销婚约,受赠与一方应返还赠与财产,无法返还的

应予以补偿。10.婚约费用承担。 因订立婚约而产生之必要支出,双方有约定的,依约定。 双方无约定或约定不

明的,由双方按照婚约订立地之习俗或彼此宗教信仰,在不显失公平下按比例承担。 因出现婚约的解除

中婚约自动解除(1)至(3)、及婚约当事人主张解除婚约(1)至(3)而解除婚约的,订婚费用承担按前文

处理,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或协议显失公平,由法院判决。 因出现婚约自动解除(4)、及婚约当事人主张

解除婚约(4)而解除婚约的,费用由过错方独自承担。 因出现婚约当事人主张解除婚约(5)而解除婚约

·68·

Page 6: 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 xueshujiaoliu.org.cnxueshujiaoliu.org.cn/new/wfile/wfile_1_2017426155353.pdf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婚约在各

的,行使解除权人应承担相对较多的费用。11.其他财产返还。 非以明示表示的方式订立婚约而赠与的财产,视为附结婚条件赠与,双方当事

人未结婚的,赠与人仅可主张非金钱赠与之返还,但受赠人仅附有返还原物的义务,原物因正常使用而

产生磨损、消耗的,受赠与人可予补偿;受赠与人因返还原物而故意损坏赠与物的,应予以赔偿。12.赠予财产转移。 受赠人于解除婚约前已转让财产的,赠予人返还请求权不及于第三人,受赠人

依前文 8“无法原物返还的,应基于公平原则,在不违背善良风俗情形下,酌情适当补偿”;于解除婚约后

转让的,赠予人返还请求权仅不及于善意第三人,第三人无法返还的,受赠人赔偿赠予人损失。关于婚约财产返还问题(前文 8-12)。 婚约解除后的财产返还问题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附条件赠

与,在于此种财产赠与是依附婚约关系而产生的,是双方当事人基于人格关系的准共有人格利益。 因此

不同于一般赠与。实务中基于婚约问题产生的财产纠纷大多因“合法不合情”或“合法不合俗”造成。 因此关于婚约

财产返还制度的设计必须尊重当地习惯及宗教风俗,故而有了前文 8“有当地习惯或宗教风俗的,按当

地习惯或宗教风俗处理,但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明显违背公平原则”的设计。前文 8“基于订立婚约而赠与之财产,应彼此返还。 无法原物返还的,应基于公平原则,在不违背善

良风俗情形下,酌情适当补偿。”主要基于公平正义原则并考虑婚约当事人感受。 因法定事由而解除婚

约以及因当事人客观上履行困难而解除婚约的,当事人之间的感情并不一定产生问题,只是因为客观上

的原则而无法最终结婚,而且客观不能履行或履行困难一方本已遭受打击,不宜于采用严格的财产返还

制度,况且,此类婚约财产问题一般亦不会产生较为严重之财产纠纷,故设计理念为“能返则返,不能返

的,补补就好”,并采用了“酌情适当”用语。无效婚约、撤销婚约属于为他人订立之婚约,订立婚约的主体一般为婚约当事人的近亲属,且很可

能是按照当地固有风俗习惯订立婚约,很难严格说哪方有过错或定义为双方均有过错。 但为他人订立

婚约毕竟不应倡导,故用语删除了“酌情适当”,而采用了“应返还”“应予以补偿”。因当事人过错而致使婚约无法履行时,法律虽不赋予婚约以强制执行力,但必须要规制婚约制度,

尤其是规制滥订婚约的行为,这也是法律引导作用的体现。 因此,对此类解除婚约,有过错一方必须要

承担较重的财产责任,不仅要“全部”“返还”,而且“无法原物返还的”,必须“予以赔偿”,同时应对受害

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义务。婚约当事人拥有自由的婚约解除权。 当事人无过错及法定理由解除婚约不应承担违约或侵权责

任。 但是,如前文所述,如放任当事人任意解除婚约,必然使婚约之订立变为极为随意,不利于法律关系

之稳定,因而当事人行使自由解除权,仍应负有相对较重的财产责任。关于婚约财产的界定。 未采用“聘礼”“嫁妆”用语,一方面由于各地对聘礼、嫁妆的界定不尽相同、

财产范围亦不同,法律难于全面界定,故从反面,将“非以明示表示的基于订立婚约而赠与之财产,视为

附结婚条件之赠与”。 二人确立恋爱关系或婚约关系,双方亲属为表示祝贺等而向当事人赠与财产,而一旦当事人此种关系解除,赠与人往往期盼返还赠与物。 此类赠与既不同于一般赠与———赠与行为本

身的确基于受赠人极有可能与赠与人在未来存在亲属关系,又不同于合同法规定之附条件赠与———以

订立身份关系为条件不应在合同法调整范围内。 所以要着重考虑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的感情不受大的

伤害。 金钱赠与不予以返还主要基于赠与行为本身的法律含义及我国多数地区的习惯,如结婚他人赠

送之礼金不因二人以后离婚而返还。 至于非金钱的赠与,有可能是对家族有一定意义或对赠与人有一

定意义,因此,能返还的予以返还,此种返还一般亦不会伤害到受赠人的感情,正常磨损、消耗的,受赠人

自愿补偿的“可补偿”。 因受赠人知道赠与人主张返还后,“气急败坏”地损坏赠与物,属赠与人恶意损

坏即将不属于自己之财产———他人财产,故“应予以赔偿”。13.第三人侵权。 他人阻挠婚约当事人履行婚约的,按侵权行为处理,受害人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未造成婚约解除的,侵权人承担其造成的财产损失;致使婚约解除的,侵权行为除承担其造成的财产损

失外,也承担婚约当事人因返还彼此赠与财产而付出的额外损失。 说明:婚约除因当事人自身原因解除

外,亦不能排除第三人基于故意而致使婚约解除。 如第三人因怀恨对婚约当事人毁容、强奸等,使得婚

·78·

Page 7: 对婚约制度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 xueshujiaoliu.org.cnxueshujiaoliu.org.cn/new/wfile/wfile_1_2017426155353.pdf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我国民间存在的婚约习俗具有极强生命力。婚约在各

约相对人无法继续面对受害人,或基于宗教信仰,毁损订约信物,以致婚约解除。 此种情形下,第三人之

行为符合侵权行为要件,侵犯婚约当事人人身权或财产权,理应承担侵权责任。 值得探讨的是此种侵权

行为是否应于婚约制度中加以规制。 由于现有侵权责任法未对此种侵权类型加以规制,故暂且置于婚

约制度中,有待未来商榷。14.婚约诉讼主体。 仅婚约双方当事人有权提起婚约无效之诉,并可提起财产返还之诉。 他人代婚

约当事人赠与订立婚约之财产的,仅于婚约解除后有权起诉受赠人,主张返还财产。 说明:主要针对近

亲属代为订立婚约,该婚约由当事人追认生效,却未能履行婚约的情况。 而近亲属为当事人订立婚约,一般均会为其垫付赠与财产,就此产生返还财产问题。

因婚约以民间习惯为主,婚约制度应更重视民间习惯,故建议中采用了较多“尊重”“依照”习惯等

用语。 为防止民间陋习对婚约制度产生不利影响,表述中采用了较多的公平、公序良俗等用语。 婚约制

度虽应纳入国家制定法调整范畴,但此种立法目的在于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大量问题,而绝非鼓励婚

约制度出现,反而应通过体系的构建,在法律框架内尽可能限制当事人订立婚约,因此对于婚约期限、解除婚约的赔偿问题等,对当事人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及责任,以期达到当事人审慎订立婚约之目的。

[参  考  文  献][1]  戴炎辉,戴东雄.中国亲属法[M].台北:三民书局,1988:45.[2]  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58.[3]  汪世荣.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推行婚姻自由原则的实践与经验[J].中国法学,2007,(2).[4]  林丛.论近代自然法之自然权利思想[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1).[5]  [意]萨维尼.当代罗马法体系 I[M]. 朱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09.[6]  李永军.自然之债源流考评[J].中国法学,2011,(6).[7]  杨大文.亲属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78.[8]  史尚宽.亲属法论[M].台北:台湾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0:129.[9]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第三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253.[10]  罗结珍.法国民法典[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328.[11]  吕永超.婚约的性质和效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89.[13]  邱玉梅.婚约问题探析[J].法商研究,2000,(5).[14]  熊进光.婚约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3,(6).[15]  刘建霞.中国婚约制度之立法构想———我国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婚约调查之启示[M] / /陈苇.家事法研究.北京:群

众出版社,2008.[16]  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6-187.[17]  张学军.论违反婚约的损害赔偿之债的法律性质[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2).

〔责任编辑:马  琳〕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