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印度金奈茂密的草丛里,一只饥饿的鹰发现了眼镜蛇, 并打算捕食它作为午餐,没想到眼镜蛇不愿意束手就擒,并且 发起了激烈的反击。双方展开了长达30分钟的殊死搏斗,最 终眼镜蛇惜败,沦为老鹰的盘中餐。这一鹰一蛇的激烈战况 恰巧被野生动物摄影师拍了下来。 狭路相逢 鹰蛇生死搏斗尽显弱肉强食 新知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趣图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8 新闻热线:010—58884062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 马奕 共享科学 GONG XIANG KE XUE 2019 年 9 月 23 日 星期一 狼是家犬的野生祖先,是广泛分布的陆生哺乳动物,占据 了欧亚大陆、北美乃至北非等地。前人的研究表明,狼具有复 杂的系统发育和群体历史,不仅受地理和生态环境影响存在 群体结构,而且和家犬、郊狼乃至豺存在明显的、长期的基因 交流和群体混合现象。在中国,狼不仅生活在青藏高原、东 北、新疆、内蒙古等地,而且在中国的南方也有分布。 为了研究中国南方狼的系统发育地位和群体历史,中国 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 家动物博物馆、昆明动物所昆明动物博物馆联系,取得了浙 江、江西、贵州等地的中国南方狼皮张样本,以及来自黑龙江 和吉林的狼皮张样本。随后,昆明动物所分子进化与基因组 多样性课题组,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 实验室合作,提取了皮张样本的DNA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中国南方的狼是一个单独的群体,和中 国北方、青藏高原狼有差异且关系最近。研究人员发现,采自 浙江的狼个体基因组中存在一种遗传组分,可能来自于犬科 的另一个物种,且分歧时间大于狼和亚洲豺犬。 研究结果还揭示出,犬科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在物种形成 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也揭示出古DNA的研究方法对动 物博物馆馆藏样本有显著的研究意义。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日 在线发表在《细胞》旗下子刊iScience上。 记者赵汉斌) 基因组分析揭示 我国南方存在狼的地方性群体 近日,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 作协议,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 助力“数字故宫”建设。当前的数字技术正在推动 整个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数字变革”,文物古建 的数字化保护成了这场变革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落 脚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508 所古建筑数字化保 护团队负责人徐崇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航空遥感 具有快速、精准等优点,利用该技术对历史文化古 迹三维空间信息进行采集与综合建模,正是数字化 保护传承新模式。 遥感技术精准获得文物古 建信息 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有不同的吸收、 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而遥感技术正是基于这种 特性,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 波、可见光、红外线,以此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 技术。 徐崇斌解释说,根据平台不同,遥感技术可分 为天基、空基和地基三种,其中,空基遥感也称为航 空 遥 感 。 航 空 遥 感 是 指 高 度 在 100 米 以 上 ,100 公 里以下,利用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各类飞机、飞艇、气 球等作为遥感平台,进行资源调查、空中侦察、摄影 测量等的一种手段。 古建往往是无法移动的,并与周围环境形成了 不可分离的历史风貌。而获取大尺度、空间高分辨 率的多维度文物信息,是航空遥感的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不用直接接触目标物体而 获取信息,极大程度降低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 目标对象造成破坏的几率,其次,航空器材往往具 有平台灵活、操作简便、不受地形影响等优势,能够 降低信息更新成本,提高数据更新速度。更重要的 是,利用航空遥感技术采集所获取的数据具有高分 辨率、多维度信息的特点,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 时也保证了数据的丰富程度。不仅如此,在航空遥 感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其结果表现形 式多样,能够为后续数据分析、呈现以及遗产管理、 规划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航空遥感非常适 合应用于古建筑三维场景的真实建模。 无人机携手卫星进行混合 成像 针对历史文化古迹单体与群体的实体建模 需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古建筑数字 化保护团队运用平方米级无人机三维扫描、平方 公里级的卫星混合成像,来支持实体精准建模。 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遥感数据采集,由于 光谱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高,在清晰显示地物细节的 同时也保证了地物在光谱上的谱维度。所获取的数 据同时包含光谱、地形、形态、纹理等多种特征信息。 徐崇斌具体解释说,在采集过程中,首先利 用无人机从不同角度对古建拍摄多幅照片,照片 间需要具有重叠区域。通过对无人机图像进行 特征提取和对应,实现邻接图像间的对应,依据 对应关系来计算摄像机的光学参数、摄像机相对 于世界坐标系的变化关系;接着,依据图像间的 匹配特征点对,利用计算机视觉原理计算图像中 目标物体的三维空间坐标;最后,对重建得到的 空间三维点云进行网格化处理及纹理映射,以实 现三维重建。 徐崇斌说,无人机和卫星“打配合”,最终使古 建三维建模更高效、更精准。 可广泛应用于救灾、环保 等领域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给这一巴黎地标建筑造成了 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值得庆幸的是,之前美国瓦萨学 院的专家为巴黎圣母院建造了三维模型存档,这份逼 真准确的数字档案可为巴黎圣母院灾后修复提供巨 大帮助。 “巴黎圣母院正是由于做了精细建模,修复 工作才不至于无从进行。”徐崇斌说,此前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团 队针对塔尔寺古建筑群的数字化保护工作,除 了对整个塔尔寺保护区进行空间信息综合建模 外,还对重要单体建筑进行精细化建模,并首次 针对古建筑进行藏式风格元素的提取。经过精 细化建模,古建一旦遭受损失,修复和重建工作 则可据此开展。 除了在古建筑等文物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基于 航空航天遥感的三维建模技术还能在智慧城市、测 绘导航、环境保护、备灾救灾等领域广泛应用。如 快速生成地形三维影像、数字模型等,为智慧城市 建设提供三维实景地理信息数据支撑;建立备灾救 灾三维地理信息应急系统,灾害发生后,迅速获取 灾区图像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通过与灾前数据对 比,为准确评估灾害、制订救灾方案、实施灾后重建 提供决策依据;对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进行准确评 估,为环保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等。 在巴黎圣母院修复中立大功 航空遥感让文物古建在数字世界永存 本报记者 李禾 今年第 16 号台风“琵琶”刚刚退去,第 17 号台风“塔巴”就已生成并活跃起来。它虽未 登陆我国,但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对我 国沿海地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此前,今年第 13号台风“玲玲”袭击韩国多地,导致20余人 伤亡。也许有读者会问,都已经进入秋季了, 台风怎么还这么猖獗,难道秋台风的威力比夏 台风还大吗?另外,看天气预报,总是看到有 两个或多个台风“共舞”的情况,这又是怎么 形成的呢? “每年1至8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大约会出 现 14 至 15 个台风,今年为 12 个,比往年少 2—3 个。”高拴柱说,按照月平均台风生成个数计算, 每年的8月和9月都是台风生成的高峰期。其中, 8月最多,为5—6个;9月次之,有数据记录以来, 各年9月平均生成台风5.1个。 高拴柱介绍,海温高、切变小、初始有扰 动,是台风生成的三大条件。8至9月台风偏 多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海温 最高,且高海温区范围广阔、赤道辐合带活跃 并向东延伸至东经140度以东。在热力和动 力条件都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台风活跃是正常 现象。 从卫星云图上看,今年第 13 号台风“玲玲”和 第 14号台风“剑鱼”组团出现,酷似“双黄蛋”。 对此,高拴柱表示,事实上,每年都会有类似 情况出现。其中,三台风共存的现象平均每年会 出现1.5次。如2017年7月28日12时至30日0时 的 1705号台风“奥鹿”、1709号台风“纳莎”和 1710 号台风“海棠”,就属于三台风共存的现象。 “有记录以来最为极端的是1960年8月23日 6时至12时,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个台风。这一 纪录迄今为止还没被打破。”高拴柱说,总的来讲, 4—5个台风甚至更多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比较 罕见。 高拴柱解释,对比分析,双台风、多台风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暖水水域范围比其他 海域更广,海水温度更高。太平洋占四大洋总面 积 的 49.8% ,广 阔 的 海 域 为 多 个 台 风 生 成 提 供 了 大舞台。而在大西洋、印度洋,由于海域面积有 限,往往一个热带气旋生成就已经占据了大部分 洋面,很难有空间再生成其他气旋。此外,从海温 上说,产生热带气旋的条件是海温需要达到 26.5℃以上,而西北太平洋海温往往达到28℃至 29℃,为台风尤其是多个台风的生成提供了温暖 的海水环境。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两个台风之间互相 “纠缠”并影响的情况比较多,学名叫“藤原效 应”。高拴柱表示,“藤原效应”指的是两个热带 气旋相距1500公里以内时,可产生相互之间的 影响,沿着轴心依逆时针方向相互旋转,一般是 较强的热带气旋支配着较弱的热带气旋,并对 其路径产生影响。 通过实践,气象学家发现双台风效应可以千 变万化:可以是其中一台风完全支配另一个的移 动方向,或两个台风互相排开,或一个跟随一个移 动,或一个吞并另一个,也可能两个台风不发生双 台风效应。 “而三个台风一般都是其中两个纠缠缠绵, 另外一个‘冷眼旁观’。”高拴柱说,以 2017 年为 例,“奥鹿”“纳莎”和“海棠”先后生成,“纳莎”和 “海棠”两个台风中心连线有逆时针旋转,表现 为东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较快,西台风在南海 东北部原地打转。当“纳莎”登陆减弱、消失后, “海棠”才由偏北转西北方向移动,然后在内陆 消失。“纳莎”和“海棠”的路径形式是典型的“藤 原效应”。但是,“奥鹿”和另外两个台风的相互 影响不大。 海温偏高致使多台“共舞” 秋台风指出生于9月至11月的台风。中央气 象台数据显示,超强台风中,秋台风往往占到近一 半,有时强度还会超过夏台风。 “台风的威力主要体现在风和雨的破坏力 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中国气象局台风与 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高拴柱说,所有的 台风(热带气旋)可以说都是“水货”和“梅超风”。 如果没有风和雨,台风也就不复存在了。 数据显示, 1949年至2018年,夏季台风生成个 数 815 个,多于秋季生成个数 792 个,但是,秋季超 强台风个数222个,高于夏季的148个,秋季超强台 风占比28.0%,高于夏季的18.2%。此外,台风中心 气压越低,台风强度越强。据统计,1951年至2010 年中心气压较低的前20个台风中,秋台风就有13 个,占65%。可见,秋台风确实是“狠角色”!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秋台风的“狠”呢? 高拴柱表示,这主要是进入秋季,太阳直射 由北往南移,导致海水温度偏高。从春分到夏 至,太阳直射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加热了北 半球热带海洋。夏至以后进入秋季,太阳直射 又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热带海洋在已 被加热了以后再次加热,海温条件更为有利于 台风生成和能量增强,表现为强台风或超强台 风出现概率更高。 “再就是冷空气,秋台风登陆后,如果遭遇冷 空气这个‘帮凶’,会激发更多降水,威力会更大。” 高拴柱说,秋台风和冷空气相互作用,导致台风变 性为温带气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产生更大的能 量。而且,由于我们国家没有温带气旋的预警,由 此造成的风雨影响很容易被忽视。 秋台风威力更大冷空气是“帮凶” 台风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猛烈风暴,在哪 里登陆就会给哪里带来较大的破坏。因此,每 有台风过境,登陆点具体在什么地方都会备受 关注。 “一般而言,副热带高压、热带系统、西风带系 统及南半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引导台风 的气流的变化。此外,台风经过中国台湾中央山 脉、菲律宾吕宋岛的山脉地形前后,其移动路径也 会发生较大改变,对台风后期路径产生重要影 响。”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 报员许映龙说。 此前,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 预报员黄奕武曾表示,绝大部分台风是沿西偏北 或西北方向登陆我国,直奔台湾、海南及我国东南 沿海方向。如果台风纬度再低一点,移向的偏北 分量再小一点,一般登陆越南,如果纬度再高一 点,移向的偏北分量再大一点,一般登陆日本。由 于台湾、海南以及东南沿海省份的海岸线与登陆 台风的主流路径交角较大,所以最易“中招”,是台 风登陆点的“首选”。 秋季台风更偏爱在海南和广东登陆 刚刚过去的夏天台风闹得凶 刚刚过去的夏天台风闹得凶厉害的在后头 厉害的在后头 秋台风才是真正 秋台风才是真正 狠角色 狠角色 本报记者 付丽丽 尽管你可能见过不同种类动物间特殊的亲密行为,但是 有一种亲密方式却是长颈鹿特有的。在肯尼亚马赛马拉,摄 影师拍到长颈鹿一家“交颈”拥抱,它们用脖子相互缠绕在一 起,场面十分温馨。 相亲相爱 长颈鹿一家“交颈”拥抱 数 据 显 示 ,1949 年 至 2018 年 ,夏 季 台 风 生 成 个 数 815个,多于秋季生成个数 792 个,但是,秋季超强台风 个 数 222 个 ,高 于 夏 季 的 148 个,秋季超强台风占比 28.0% ,高 于 夏 季 的 18.2% 。 此外,台风中心气压越低,台 风 强 度 越 强 。 据 统 计 ,1951 年至2010年中心气压较低的 前20个台风中,秋台风就有 13 个,占 65%。 “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登陆地点偏南,尤其 ‘偏爱’海南和广东。”高拴柱说,统计 1949 年至 2018 年 各 年 的 6 月 至 8 月 的 台 风 资 料 ,共 有 69 个 台风登陆我国,这其中只有23个登陆广东和海 南。而在9月至11月,有47个台风登陆我国,这 其中就有24个登陆广东和海南,比率为51.1%,大 于夏季的 33.3%。 由此可见,夏台风多在福建、浙江登陆, 到了8月明显减少,从9月开始登陆点南移。 专家解释,台风一般在副热带高压南测活动, 台风位置多由副热带高压位置来决定,进入 9月后,副热带高压开始东退南移,台风北侧 云系受到副热带高压压制南移,导致路径也 偏南。

厉害的在后头,秋台风才是真正“狠角色”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于世界坐标系的变化关系;接着,依据图像间的 匹配特征点对,利用计算机视觉原理计算图像中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厉害的在后头,秋台风才是真正“狠角色”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于世界坐标系的变化关系;接着,依据图像间的 匹配特征点对,利用计算机视觉原理计算图像中

在印度金奈茂密的草丛里,一只饥饿的鹰发现了眼镜蛇,

并打算捕食它作为午餐,没想到眼镜蛇不愿意束手就擒,并且

发起了激烈的反击。双方展开了长达 30分钟的殊死搏斗,最

终眼镜蛇惜败,沦为老鹰的盘中餐。这一鹰一蛇的激烈战况

恰巧被野生动物摄影师拍了下来。

狭路相逢鹰蛇生死搏斗尽显弱肉强食

新知

视觉中国视觉中国

趣图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8新闻热线:010—58884062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 马 奕共享科学 GONG XIANG KE XUE 2019 年 9 月 23 日 星期一

狼是家犬的野生祖先,是广泛分布的陆生哺乳动物,占据

了欧亚大陆、北美乃至北非等地。前人的研究表明,狼具有复

杂的系统发育和群体历史,不仅受地理和生态环境影响存在

群体结构,而且和家犬、郊狼乃至豺存在明显的、长期的基因

交流和群体混合现象。在中国,狼不仅生活在青藏高原、东

北、新疆、内蒙古等地,而且在中国的南方也有分布。

为了研究中国南方狼的系统发育地位和群体历史,中国

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

家动物博物馆、昆明动物所昆明动物博物馆联系,取得了浙

江、江西、贵州等地的中国南方狼皮张样本,以及来自黑龙江

和吉林的狼皮张样本。随后,昆明动物所分子进化与基因组

多样性课题组,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 DNA

实验室合作,提取了皮张样本的 DNA 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中国南方的狼是一个单独的群体,和中

国北方、青藏高原狼有差异且关系最近。研究人员发现,采自

浙江的狼个体基因组中存在一种遗传组分,可能来自于犬科

的另一个物种,且分歧时间大于狼和亚洲豺犬。

研究结果还揭示出,犬科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在物种形成

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也揭示出古 DNA的研究方法对动

物博物馆馆藏样本有显著的研究意义。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日

在线发表在《细胞》旗下子刊 iScience上。 (记者赵汉斌)

基因组分析揭示我国南方存在狼的地方性群体

近日,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

作协议,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

助力“数字故宫”建设。当前的数字技术正在推动

整个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数字变革”,文物古建

的数字化保护成了这场变革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落

脚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508所古建筑数字化保

护团队负责人徐崇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航空遥感

具有快速、精准等优点,利用该技术对历史文化古

迹三维空间信息进行采集与综合建模,正是数字化

保护传承新模式。

遥感技术精准获得文物古建信息

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有不同的吸收、

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而遥感技术正是基于这种

特性,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

波、可见光、红外线,以此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

技术。

徐崇斌解释说,根据平台不同,遥感技术可分

为天基、空基和地基三种,其中,空基遥感也称为航

空遥感。航空遥感是指高度在 100 米以上,100 公

里以下,利用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各类飞机、飞艇、气

球等作为遥感平台,进行资源调查、空中侦察、摄影

测量等的一种手段。

古建往往是无法移动的,并与周围环境形成了

不可分离的历史风貌。而获取大尺度、空间高分辨

率的多维度文物信息,是航空遥感的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不用直接接触目标物体而

获取信息,极大程度降低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

目标对象造成破坏的几率,其次,航空器材往往具

有平台灵活、操作简便、不受地形影响等优势,能够

降低信息更新成本,提高数据更新速度。更重要的

是,利用航空遥感技术采集所获取的数据具有高分

辨率、多维度信息的特点,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

时也保证了数据的丰富程度。不仅如此,在航空遥

感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其结果表现形

式多样,能够为后续数据分析、呈现以及遗产管理、

规划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航空遥感非常适

合应用于古建筑三维场景的真实建模。

无人机携手卫星进行混合成像

针对历史文化古迹单体与群体的实体建模

需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508 所古建筑数字

化保护团队运用平方米级无人机三维扫描、平方

公里级的卫星混合成像,来支持实体精准建模。

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遥感数据采集,由于

光谱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高,在清晰显示地物细节的

同时也保证了地物在光谱上的谱维度。所获取的数

据同时包含光谱、地形、形态、纹理等多种特征信息。

徐崇斌具体解释说,在采集过程中,首先利

用无人机从不同角度对古建拍摄多幅照片,照片

间需要具有重叠区域。通过对无人机图像进行

特征提取和对应,实现邻接图像间的对应,依据

对应关系来计算摄像机的光学参数、摄像机相对

于世界坐标系的变化关系;接着,依据图像间的

匹配特征点对,利用计算机视觉原理计算图像中

目标物体的三维空间坐标;最后,对重建得到的

空间三维点云进行网格化处理及纹理映射,以实

现三维重建。

徐崇斌说,无人机和卫星“打配合”,最终使古

建三维建模更高效、更精准。

可广泛应用于救灾、环保等领域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给这一巴黎地标建筑造成了

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值得庆幸的是,之前美国瓦萨学

院的专家为巴黎圣母院建造了三维模型存档,这份逼

真准确的数字档案可为巴黎圣母院灾后修复提供巨

大帮助。

“巴黎圣母院正是由于做了精细建模,修复

工作才不至于无从进行。”徐崇斌说,此前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508 所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团

队 针 对 塔 尔 寺 古 建 筑 群 的 数 字 化 保 护 工 作 ,除

了对整个塔尔寺保护区进行空间信息综合建模

外,还对重要单体建筑进行精细化建模,并首次

针对古建筑进行藏式风格元素的提取。经过精

细化建模,古建一旦遭受损失,修复和重建工作

则可据此开展。

除了在古建筑等文物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基于

航空航天遥感的三维建模技术还能在智慧城市、测

绘导航、环境保护、备灾救灾等领域广泛应用。如

快速生成地形三维影像、数字模型等,为智慧城市

建设提供三维实景地理信息数据支撑;建立备灾救

灾三维地理信息应急系统,灾害发生后,迅速获取

灾区图像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通过与灾前数据对

比,为准确评估灾害、制订救灾方案、实施灾后重建

提供决策依据;对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进行准确评

估,为环保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等。

在巴黎圣母院修复中立大功

航空遥感让文物古建在数字世界永存本报记者 李 禾

今 年 第 16 号 台 风“ 琵 琶 ”刚 刚 退 去 ,第 17

号台风“塔巴”就已生成并活跃起来。它虽未

登陆我国,但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对我

国沿海地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此前,今年第

13 号台风“玲玲”袭击韩国多地,导致 20 余人

伤亡。也许有读者会问,都已经进入秋季了,

台风怎么还这么猖獗,难道秋台风的威力比夏

台风还大吗?另外,看天气预报,总是看到有

两 个 或 多 个 台 风“ 共 舞 ”的 情 况 ,这 又 是 怎 么

形成的呢?

“每年 1 至 8 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大约会出

现 14 至 15 个台风,今年为 12 个,比往年少 2—3

个。”高拴柱说,按照月平均台风生成个数计算,

每年的 8月和 9月都是台风生成的高峰期。其中,

8 月最多,为 5—6 个;9 月次之,有数据记录以来,

各年 9月平均生成台风 5.1个。

高 拴 柱 介 绍 ,海 温 高 、切 变 小 、初 始 有 扰

动,是台风生成的三大条件。8 至 9 月台风偏

多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海温

最高,且高海温区范围广阔、赤道辐合带活跃

并 向 东 延 伸 至 东 经 140 度 以 东 。 在 热 力 和 动

力条件都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台风活跃是正常

现象。

从卫星云图上看,今年第 13号台风“玲玲”和

第 14号台风“剑鱼”组团出现,酷似“双黄蛋”。

对此,高拴柱表示,事实上,每年都会有类似

情况出现。其中,三台风共存的现象平均每年会

出现 1.5次。如 2017年 7月 28日 12时至 30日 0时

的 1705号台风“奥鹿”、1709号台风“纳莎”和 1710

号台风“海棠”,就属于三台风共存的现象。

“有记录以来最为极端的是 1960 年 8 月 23 日

6 时至 12 时,西北太平洋上共有 5 个台风。这一

纪录迄今为止还没被打破。”高拴柱说,总的来讲,

4—5 个台风甚至更多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比较

罕见。

高拴柱解释,对比分析,双台风、多台风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暖水水域范围比其他

海域更广,海水温度更高。太平洋占四大洋总面

积的 49.8%,广阔的海域为多个台风生成提供了

大舞台。而在大西洋、印度洋,由于海域面积有

限,往往一个热带气旋生成就已经占据了大部分

洋面,很难有空间再生成其他气旋。此外,从海温

上 说 ,产 生 热 带 气 旋 的 条 件 是 海 温 需 要 达 到

26.5℃以上,而西北太平洋海温往往达到 28℃至

29℃,为台风尤其是多个台风的生成提供了温暖

的海水环境。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两个台风之间互相

“纠缠”并影响的情况比较多,学名叫“藤原效

应”。高拴柱表示,“藤原效应”指的是两个热带

气旋相距 1500 公里以内时,可产生相互之间的

影响,沿着轴心依逆时针方向相互旋转,一般是

较强的热带气旋支配着较弱的热带气旋,并对

其路径产生影响。

通过实践,气象学家发现双台风效应可以千

变万化:可以是其中一台风完全支配另一个的移

动方向,或两个台风互相排开,或一个跟随一个移

动,或一个吞并另一个,也可能两个台风不发生双

台风效应。

“而三个台风一般都是其中两个纠缠缠绵,

另外一个‘冷眼旁观’。”高拴柱说,以 2017 年为

例,“奥鹿”“纳莎”和“海棠”先后生成,“纳莎”和

“海棠”两个台风中心连线有逆时针旋转,表现

为东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较快,西台风在南海

东北部原地打转。当“纳莎”登陆减弱、消失后,

“海棠”才由偏北转西北方向移动,然后在内陆

消失。“纳莎”和“海棠”的路径形式是典型的“藤

原效应”。但是,“奥鹿”和另外两个台风的相互

影响不大。

海温偏高致使多台“共舞”秋台风指出生于 9月至 11月的台风。中央气

象台数据显示,超强台风中,秋台风往往占到近一

半,有时强度还会超过夏台风。

“台风的威力主要体现在风和雨的破坏力

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中国气象局台风与

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高拴柱说,所有的

台风(热带气旋)可以说都是“水货”和“梅超风”。

如果没有风和雨,台风也就不复存在了。

数据显示,1949年至2018年,夏季台风生成个

数 815个,多于秋季生成个数 792个,但是,秋季超

强台风个数222个,高于夏季的148个,秋季超强台

风占比 28.0%,高于夏季的 18.2%。此外,台风中心

气压越低,台风强度越强。据统计,1951年至2010

年中心气压较低的前 20个台风中,秋台风就有 13

个,占65%。可见,秋台风确实是“狠角色”!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秋台风的“狠”呢?

高拴柱表示,这主要是进入秋季,太阳直射

由北往南移,导致海水温度偏高。从春分到夏

至,太阳直射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加热了北

半球热带海洋。夏至以后进入秋季,太阳直射

又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热带海洋在已

被加热了以后再次加热,海温条件更为有利于

台风生成和能量增强,表现为强台风或超强台

风出现概率更高。

“再就是冷空气,秋台风登陆后,如果遭遇冷

空气这个‘帮凶’,会激发更多降水,威力会更大。”

高拴柱说,秋台风和冷空气相互作用,导致台风变

性为温带气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产生更大的能

量。而且,由于我们国家没有温带气旋的预警,由

此造成的风雨影响很容易被忽视。

秋台风威力更大冷空气是“帮凶”

台风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猛烈风暴,在哪

里登陆就会给哪里带来较大的破坏。因此,每

有台风过境,登陆点具体在什么地方都会备受

关注。

“一般而言,副热带高压、热带系统、西风带系

统及南半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引导台风

的气流的变化。此外,台风经过中国台湾中央山

脉、菲律宾吕宋岛的山脉地形前后,其移动路径也

会发生较大改变,对台风后期路径产生重要影

响。”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

报员许映龙说。

此前,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

预报员黄奕武曾表示,绝大部分台风是沿西偏北

或西北方向登陆我国,直奔台湾、海南及我国东南

沿海方向。如果台风纬度再低一点,移向的偏北

分量再小一点,一般登陆越南,如果纬度再高一

点,移向的偏北分量再大一点,一般登陆日本。由

于台湾、海南以及东南沿海省份的海岸线与登陆

台风的主流路径交角较大,所以最易“中招”,是台

风登陆点的“首选”。

秋季台风更偏爱在海南和广东登陆

刚刚过去的夏天台风闹得凶刚刚过去的夏天台风闹得凶??

厉害的在后头厉害的在后头,,秋台风才是真正秋台风才是真正““狠角色狠角色””本报记者 付丽丽

尽管你可能见过不同种类动物间特殊的亲密行为,但是

有一种亲密方式却是长颈鹿特有的。在肯尼亚马赛马拉,摄

影师拍到长颈鹿一家“交颈”拥抱,它们用脖子相互缠绕在一

起,场面十分温馨。

相亲相爱长颈鹿一家“交颈”拥抱

数 据 显 示 ,1949 年 至2018 年,夏季台风生成个数815 个,多于秋季生成个数792 个,但是,秋季超强台风个数 222个,高于夏季的 148个 ,秋 季 超 强 台 风 占 比28.0%,高于夏季的 18.2%。此外,台风中心气压越低,台风强度越强。据统计,1951年至2010年中心气压较低的前 20个台风中,秋台风就有13个,占65%。

“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登陆地点偏南,尤其

‘偏爱’海南和广东。”高拴柱说,统计 1949 年至

2018 年各年的 6 月至 8 月的台风资料,共有 69 个

台风登陆我国,这其中只有 23 个登陆广东和海

南。而在 9 月至 11 月,有 47 个台风登陆我国,这

其中就有 24个登陆广东和海南,比率为 51.1%,大

于夏季的 33.3%。

由 此 可 见 ,夏 台 风 多 在 福 建 、浙 江 登 陆 ,

到了 8 月明显减少,从 9 月开始登陆点南移。

专家解释,台风一般在副热带高压南测活动,

台 风 位 置 多 由 副 热 带 高 压 位 置 来 决 定 ,进 入

9 月 后 ,副 热 带 高 压 开 始 东 退 南 移 ,台 风 北 侧

云 系 受 到 副 热 带 高 压 压 制 南 移 ,导 致 路 径 也

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