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1 南加州 雙月刊 87 2018 9 1 法鼓山美國洛杉磯道場 Dharma Drum Mountain Los Angeles Center 編輯組: Alice, Ashley, Paul 本期提要 心得分享及報導: 念佛共修 *黃石公園戶外禪之旅 *樂齡關懷講座 提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 我」的消融方法 「我」的消融方法,可分成兩個部分:1.觀念思想上的消 融,2.方法技巧上的消融。 (一)以觀念思想消融自我 為何而有「我」的存在?「我」的事實又是什麼?由於有了 我貪、我瞋、我 癡、我慢、我疑、我見等心理活動,便產生了 「我」及「我所」的執著。 1. 我貪:是指貪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等等的五欲, 都是貪的現象。什麼是五欲呢?通常分有兩類:(1)通俗的說, 財、色、名、食、睡;(2)正軌的說,色、聲、香、味、觸,此為 佛經中常用的觀點,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體所 接觸到的一切感受,如:冷、暖、滑、澀、輕、重等。 2. 我瞋:貪不到、求不得、丟不掉、擺不脫,便生瞋;或者 已貪得卻又失掉了也會起瞋。凡是不如意、不稱心、不滿意的皆 會引生瞋心。 3. 我癡:不明因果,不識因緣。為求私心的滿足,希望不合 理的事情成為事實,就是違背因果;如果不種善因而盼得善果, 或種了惡因而欲拒絕惡果等,就是不明因果。本來可以努力盡人 事的事,而未盡心力、未能成事,或者已經盡了心力,成就了事 業,便以為全出於自己的功勞,便是不懂得眾因緣所生的道理, 就是昧於因緣。 4. 我慢:可分為四種:(1) 驕慢,自覺了不起,不一定有理 由。(2) 過慢,自覺強過別人而起慢心。(3) 增上慢,在修行上得 少為足,有了一點小小的經驗與成就,便自覺已獲無上的聖智、 聖果。(4) 卑劣慢,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酸葡萄」心理,自己很差 勁,沒有出息,卻見不得別人好,不但不讚歎,甚而鄙視別人的 優點及 成就。 5. 我疑:不但懷疑自己,同時也懷疑別人。這是與信心相對 的,凡自信心薄弱者,便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人應該相信

【聖 嚴 師 父 開 示】 - ddmbalaf.org Journal.pdf · 由。(2) 過慢,自覺強過別人而起慢心。(3) 增上慢,在修行上得 少為足,有了一點小小的經驗與成就,便自覺已獲無上的聖智、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

    南加州

    法 鼓 通 訊 雙月刊

    第 87 期

    2018 年 9 月 1 日 法鼓山美國洛杉磯道場 Dharma Drum Mountain

    Los Angeles Center

    編輯組: Alice, Ashley, Paul

    本期提要

    心得分享及報導:

    *念佛共修 *黃石公園戶外禪之旅 *樂齡關懷講座

    提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

    【聖 嚴 師 父 開 示】 「我」的消融方法 「我」的消融方法,可分成兩個部分:1.觀念思想上的消

    融,2.方法技巧上的消融。 (一)以觀念思想消融自我

    為何而有「我」的存在?「我」的事實又是什麼?由於有了我貪、我瞋、我 癡、我慢、我疑、我見等心理活動,便產生了「我」及「我所」的執著。

    1. 我貪:是指貪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等等的五欲,

    都是貪的現象。什麼是五欲呢?通常分有兩類:(1)通俗的說,財、色、名、食、睡;(2)正軌的說,色、聲、香、味、觸,此為佛經中常用的觀點,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感受,如:冷、暖、滑、澀、輕、重等。

    2. 我瞋:貪不到、求不得、丟不掉、擺不脫,便生瞋;或者

    已貪得卻又失掉了也會起瞋。凡是不如意、不稱心、不滿意的皆會引生瞋心。

    3. 我癡:不明因果,不識因緣。為求私心的滿足,希望不合理的事情成為事實,就是違背因果;如果不種善因而盼得善果,或種了惡因而欲拒絕惡果等,就是不明因果。本來可以努力盡人事的事,而未盡心力、未能成事,或者已經盡了心力,成就了事業,便以為全出於自己的功勞,便是不懂得眾因緣所生的道理,就是昧於因緣。

    4. 我慢:可分為四種:(1) 驕慢,自覺了不起,不一定有理

    由。(2) 過慢,自覺強過別人而起慢心。(3) 增上慢,在修行上得少為足,有了一點小小的經驗與成就,便自覺已獲無上的聖智、聖果。(4) 卑劣慢,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酸葡萄」心理,自己很差勁,沒有出息,卻見不得別人好,不但不讚歎,甚而鄙視別人的優點及 成就。

    5. 我疑:不但懷疑自己,同時也懷疑別人。這是與信心相對的,凡自信心薄弱者,便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人應該相信

  • 2

    自己,才能除疑,否則就不會做成任何事了。另一方面,若懷疑別人則會樹立很多敵人,以致發生四面楚歌的情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論於己於人,疑心即生暗鬼。當然,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三寶弟子,對三寶師僧,切切不得懷疑,否則便是惹魔了。

    6. 我見:包括五個項目:身見,是對身體的執著。邊見,是執有永恆的常見及不信三

    世因果的斷見。邪見,顛倒善惡,錯亂因果,撥無因果的看法。見取見,以下劣的知見為好為上,執持不捨。戒禁取見,以不合因果、不合佛法的思想行為,作為必須遵守的戒條。

    以上六點,是由觀念上來分析構成「我」的因素。而「無我」,就是將上述六點漸漸除去,或頓時放下。沒有以上六類心理現象,也就沒有「我」了。

    很多人希望能夠由開悟而得解脫,使得自己得以自在。但要開悟的是什麼呢?必須了

    悟「我」是虛妄的,除了「我的」之外,只有以上六種根本煩惱,並沒有真正不變的「我」在。我的五欲,我的貪、瞋、癡、慢、疑、見等,皆是心理現象,除去這些現象,就無處可尋「我」了。能夠瞭解這些,就可知道「無我」 是什麼了。

    過去禪宗寺院,接納新進禪者,進入禪堂之初,便會被執事者告以兩句話:「色身交

    與常住,性命付予龍天。」也就是唯有不管身命的死活,通身放下,全心放下,才能死心塌地地用功修道,亦即兵家用兵「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要訣。對常人而言,這個虛幻而又麻煩的「我」,不容易丟,捨不得丟,也害怕丟掉,所以也就不容易開悟了。 (二)以方法技巧消融自我

    僅僅在觀念上分析「自我」的結構雖有用處,卻沒有大用,必得身體力行,用方法來實踐,才能得力。目前在市面上關於介紹禪的書已很多,但都限於寫禪、說禪,甚至是以禪宗的公案語錄,當作文藝欣賞,讀了之後,在想法上也可能有點幫助,但其用處不大。

    親自實踐,在佛法中稱為修行。一定要經過修行,才能實證。從方法的實踐而有身心

    的體驗,能以全生命的投入之後,一旦與無我的事實結合為一,便是證悟。 口述的「無我」,不是由生命體驗得到,而是從思考、知識來瞭解的,故不能 稱為證

    悟,只能名之為瞭解。不過這一層次仍是重要的,其次第是由信而解,由信解而修,由信解修而親自體證。 摘自《禪的世界》

    【僧活小語】 結夏安居的圓滿~~卻是修行的起點! 常統 出家第十年的結夏,在最後一天的大堂分享,聽著師兄弟們的分享,忽然有一種明白與釋然。這十年,雖然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但大家一起走過的修行路,卻讓每個人的內心有著感同身受的感覺! 修行的路上,是需要我們以種種的條件,環境,去培育,灌溉這種子,善根的芽才能發起與茁壯。

  • 3

    想起有一次,一位師兄與我分享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描寫有關自閉症的小孩,因為母親的耐心,老師的啟發,竟讓這位小孩能夠轉化自己的生命,並讓平凡的生命發光發熱。透過他的眼,我們看到他眼中的世界和別人的不同,但即便非有自閉症的人,每一個人的想法,思考和眼中的世界也都不一樣,也因為不一樣,我們更需透過了解,而更懂得珍惜與尊重。

    修行的路上,我們有時會遇上與這位小孩同樣的問題,或者我們會遇上這位小孩,也

    有時我們像那位小孩,但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我們是否願意成為那位有耐心的母親,或看見小孩的獨特性的老師,我們能不能用耐心,體諒的心,包容的心,來幫助每一位眾生,種下適合他的種子。

    每個人就像是一塊地,眾生是僧眾的福田,僧眾是僧團的福田, 我們是否有耐心讓這塊福田種下適合的種子。 若能如常不輕菩薩把眾生都當成未來佛一樣尊重禮拜, 相信每塊地都會長出最適合這塊地的果實了!

    師父期許我們都能成為「法將」,佛法中的法門龍象! 如何成為佛法中的法門龍象? 發起「大悲願心」即是!! 師父說他心中的法鼓山已經建好,那麼~~~誰。續寫法鼓山....?

    念念不斷 步步相連 林演慧

    這幾週的週二念佛共修,法師的開示中將念佛的方法,坐念的姿勢及繞佛時腳步與佛號的配合,做了非常完整的說明。經由法師一步一步仔細的指導下,將念佛時的自己掃描了一次,竟看到了皺著眉頭,肩膀微聳,念佛時常常將氣憋在胸口的自己。過去因為太習以為常,於是發覺不了已失去的平衡。在念佛過程中要注意自己是否「放鬆,覺照,專注」這過程是要常常練習才會有些體悟, 慢慢也才會變是自己的方法,否則只是投影板上三個朗朗上口的標題。

    法師常提醒繞佛時的腳步是連續移動的,而不是前一腳踏出去,後一腳踮著腳在等

    著。一直想不懂,「南無」右腳,不是要等「阿彌」再踏出左腳嗎?怎麼會是一直移動的呢?經過這兩次法師的頻頻示範,在繞佛時,每一步慢慢提起,慢慢踏出去,專注在佛號與腳步上,漸漸地每一步是相連不斷,沒有間歇,沒有等待。在大殿裡人人雙手合十,身心收攝,隨著佛號, 踩著腳步前進,感覺就像那尊回首的阿彌陀佛就在大殿,轉過身來對著我們說:「快快跟上了!」

    經過這幾次共修的練習,在彼此的討論中,有的人知道該如何高聲念佛而不吃力,有

    的人知道要覺察紛飛的念頭。而自己則是體會到繞佛時腳步跟著阿彌陀佛聖號,不停止不等待,感覺如此的輕柔。念念不斷,步步相連,跟著阿彌陀佛的腳步走,您走對了嗎?

    念佛共修心得 黃麗英

    來參加念佛共修已經好幾個月了,剛來時真的什麼都不懂,就是跟著大家一起念佛。

  • 4

    每次法師的開示對我這種剛入門的人,有時還真是有聽沒有懂,但就是一直聽著,聽了一陣子,也好像熟悉了,覺得更入心了。尤其最近這幾次共修時,法師把念佛的方法從頭到尾仔細的說一次,對初學者實在是收穫非常多,太感恩常統法師這麼費心的教導我們。

    剛開始念佛時,常常念得接不上氣,尤其到了地鐘三時,更是念得快有點喘,心裡還

    想著為什麼要這麼快? 經過法師教導後,才知道自己是憋著氣在追佛號。法師帶著大家放鬆身心,提醒大家,用丹田的力量來念佛,在快速念佛氣急時,將氣往下沉到下身。還示範繞佛的腳步,調整我們的坐姿等等,法師非常有耐心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將法師教的放鬆方法在念佛時練習,現在已經較少上氣接不到下氣的在念佛了,當呼吸緊、急促的時候,就放鬆一下,調整呼吸再繼續。

    很喜歡星期二早上走進大殿有著佛號的那種感覺,坐在蒲團上,跟著播放的佛號默念

    阿彌陀佛,心裡覺得很安定。法師說要把修行跟生活結合一起,不是只有在大殿才是修行。希望自己能記得法師的提醒「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中」。當回到家裡,自己的習性出現時,會記得共修時的這份安定,並將這份安定帶給家人跟身旁的人。

    天地之間有大美 高菁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靠我們的六根觀察與體會。我喜歡旅行,以前曾住過歐洲,拜

    便捷的大眾運輸之賜,藉由鐵路或飛行,可以迅速地穿梭不同國家或城市,體驗多元的文化氛圍。來到洛杉磯之後,常有一種欠缺文化底蘊的感覺,充斥著速食的環境曾讓我覺得是否來錯了地方。

    六月初,法鼓山洛杉磯道場舉辦「黃石國家公園禪悅舒活營」的戶外活動,希望團友

    透過大自然的洗禮,體驗生活禪法。在報名之前,因為去過死亡谷、羚羊峽谷的經驗,心中已然抱持「大概就是那麼一回事」的心態。但回頭一想,黃石公園曾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此生必遊的 100 個景點之一,於是抱著邊玩邊看的心態參加,卻完全翻轉了我對美國的印象。

    黃石公園與洛杉磯的距離將近 1100 英里,光坐車就要耗掉很多時間,因此以猶他州的

    布萊斯峽谷做為中繼站讓大家活動筋骨。我們沿著國家公園規劃的步道前進,不一會兒功夫就看到一整片有如人俑般的紅色石柱群或坐或立在山谷中,就像電影「星際大戰」中外星球的場景,令人屏息駐足。為了有足夠的體力走最後五分之一的連續上坡路段,我們坐在石頭上吃午餐,吹著涼風享受那番愜意,不怕生的小松鼠也拱著手加入我們一起同樂。湛藍的天空、強烈對比的橘紅色岩柱,以及綠地毯般的參松彩繪出的天然畫布,讓腳步剎時輕快很多。登上 Sunset Point 後,俯瞰方才走過的之字形蜿蜒小徑,許多曾走過的路已隱沒在千百萬年侵蝕而成的巨大露天劇場中,這不就是一種生命鍛鍊實況的告白嗎?面對大自然,我們該謙虛以對。

    進入懷俄明州後,窗外的地貌出現巨大的改變,取代光禿禿山壁的是風光明媚的草原

    丘陵及悠閒的牛羊,原來我們已離黃石公園很近。黃石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之一,在這塊約台灣四分之一大的火山高原上,有清澈的溪流、寶藍的湖泊、廣袤的草原森林、色彩繽紛的溫泉、噴發的間歇泉、冒煙的地熱,跳動的泥漿、雄偉的峽谷、壯麗的飛瀑、

  • 5

    以及以此為家的野生動植物、珍稀鳥類。兩天時間裡,我們徜徉於多元的地貌風光,看大自然給我們作的一幅幅畫。

    坐在公園座椅上,看「老忠實間歇泉」盡情地舞動它的身軀跳起水舞,連一抹彩虹都

    過來湊熱鬧。為了這幾分鐘的「演出」,老忠實靜靜地在平均九十分鐘內,積累地熱加溫的能量,為了下一次的讚嘆而噴發,更為地球的生態穩定盡一份心意。我不敢想像如果它不再噴發所帶來的浩劫。站在大峽谷瀑布出水口,看黃石河水沖蝕火山岩石激起的晶狀水花,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感動於大山大水的美麗是怎麼被歷練的。

    旅行讓我學會了謙卑,但它更是一種修行。在我急於用手機捕捉天地風光時,不經意

    地看見法師及師兄姐們或坐或立聽溪觀瀑,練習耳根圓通法門;或坐在傑克森湖邊觀看雪白的大提頓山,享受沉靜的片刻。這幅人的風景,完全不亞於大山大水,讓人隨喜讚歎!

    回到洛杉磯後,與朋友分享旅途中的照片,盡是發光羨慕的眼神。是啊! 我們超級幸福,在車上有法師帶領我們早晚課誦,龍天護法加持,天氣好的讓我們開心地一路向前行。除了牛魔王、叉角羚外,連黑熊在我們離開傑克森湖時,都帶著小熊出來跟我們道別,讓這趟旅程完美無憾。

    【樂齡關懷講座分享】

    「退休後的身體保養及心理適應」講座報導 林淑德 2018 年 8 月 11 日 LA 道場舉辦了第三次的樂齡講座活動,這次的主題是「退休後的身

    體保養及心理適應」。由資深的毛靖師兄及林博文師兄,還有久違的李秦梅師姐主講。

    毛靖師兄:

    看起來年輕又硬朗的毛靖師兄,教大家不須怕老,重要的是觀念要正確,感恩還活著,不自認無用。接受無可避免的老化現象,不心急將動作步調放慢,切實注意並清楚當下的動作。年紀大的人,最重要的是避免跌倒!如走路不要急;看好椅子位置扶著把手坐下;起來時不要快,將重心向前移,雙手放在膝上再站起來。有機會就動動,養成每天做運動的習慣,多去參加活動,不但心情會好起來,人也不易退化。毛師兄還示範許多動作,如彈指,轉動手腕、腳,八式動禪中的屈膝前後甩手、扶膝轉,雙臂向左右上方輪流揮動,都有助於關節炎,拉開筋骨。遇到任何病痛不用呻吟,害怕既無用也無益,就去看醫生治病,面對事實、接受它、處理它。

  • 6

    林博文師兄:

    林博文師兄以 PPT 投影片,將他準備的題材「心不老、人不老」與大家分享。 他的心路歷程:以腦神經科學及《楞嚴經》所學的觀念,來認識自己。 林師兄提到大腦產生的「念頭」,會造成我們生老病死的「苦」受。頭腦的結構具有

    很大的可塑性,不受年齡限制,每當結構改變時,其功能也會隨著改變。要記得電腦是工具,而人腦也是工具。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如何做主而不被其所奴役。「Train your mind, change your brain。」 改變大腦的主導力是「心」, 需要兩種力量,一是意志力(Intention),一是專注力(Attention) 。

    「因緣法」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它是要讓我們知道世間存在的真實狀況,也即是無常,也是無我。師父說:既然現象的形成,是由各種因緣條件所促成,所以只要有一個因素變動,現象也跟著起變化。因此,世上沒有任何存在的現象是永恆不變的。他又說:「無我」並非指「我」不存在,而是「我」存在於不斷的變化中。

    「覺」的層次:覺知(覺察)、專心、覺照及覺悟。 「覺照覺察」(aware of own awareness) 的層次:這是發揮真心之見聞覺知的功能,就像旁觀者,不帶有判斷性,清清楚楚的觀照自己的念頭。每個人都具有這種能力,日用而不自知,偶爾會有察覺,但往往是稍蹤即逝。可是,如果知道如何應用,並且不斷的經常練習,便能幫助修行、提昇人的品質。就如師父在《禪的智慧》P 115 提到:我們若時時保持一個旁觀者的心境,就能超越於自我中心的煩惱之外。如感覺煩惱,一定是自我中心的得失在作祟,把自己放開,煩惱就會解除。 最後林菩薩用幾個句子做結論,祝福大家都有ㄧ個美好的晚年: *發願立下決心,以感恩的心,學習佛的慈悲及智慧,隨時隨地有能力提起覺照力,而做 到心不隨境轉。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活在當下,當下最美好。

  • 7

    李秦梅師姐: 秦梅師姐自年輕以來,經常為不同身體部位的疼痛病症所苦。一直到她看了 Dr. Howard Schubiner 的《Unlearn Your Pain》書時,才明白她患的是 Mind Body Syndrome (心身症候群病變),是由心理作用產生身體疼痛的疾病。依照 Dr. Howard Schubiner 的書籍與相關研究資料的教導,每天長時間練習打坐,產生心力及信心克服對疼痛的恐懼,進而改變了腦中的神經迴路 (Neural Pathway),將潛意識中的疼痛暗示排除,終於痊癒恢復正常生活。令她驚奇的是,近來在陪伴母親治療鼻癌最後的一個多月,也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時期,由於她決心不讓母親再因她犯病而難過,而以心力克服潛意識,竟然沒有復發!

    結語時,常統法師分享外婆的故事來勉勵大家。有一次當她帶著外婆去法鼓山大殿,

    師父的座車正好經過。師父搖下車窗,對著她們慈悲地笑一笑。外婆似乎感受到了師父不畏己身病苦,不懼死,仍忙著弘法濟眾的廣大心力。外婆由先前的憂己面容,轉為接受及放下的表情。她的外婆自此精進修行,體會到病苦人們的心情,鼓勵她出家後多向聖嚴師父這位明師學習,以佛法來幫助解除眾人心、身的苦痛。

    放下的幸福!真正的快樂! 凌束美 慶幸參加 8 月 11 日關懷組舉辦的 2018 第三次的樂齡講座,三位資深修行者的寶貴體

    驗與法師分享,得到許多收獲與感動。

  • 8

    毛靖師兄是接引同修和我進入禪修的大菩薩。用「可愛」形容毛師兄似乎有些不敬,但他看起來就是那麼年輕,臉上總是掛著平易近人的笑容,如果不透露自己年齡,大家一定很難察覺他是一位八十多歲的大孩子。他很輕鬆平實地教大家不要害怕衰老,要和正常的老化現象和平共處。觀念修正後,固定養成「動與不急」的習慣,可避免不必要的受傷及疼痛。最後他說大家可以向 Mori 師姐學習,讓自己動的更有用,除了在家幫忙帶孫子,還可在道場擔任一位有用的義工。

    第一次見到李秦梅師姐,聽說她是法鼓山的長期悅眾,但因健康問題,很長一段時間

    沒有出現在道場活動中。這次她分享如何克服絕大部分人沒聽過,連醫生都找不出原因,卻從年輕就一直伴隨她的「Mind Body Syndrome」。這些病症使她傷痛與無助,也影響到生活品質。更難過的是她忽略了媽媽的衰老與需求,等她痊癒了,媽媽也已快要離世。依照書中的教導,她每天長時間打坐,修改了神經迴路,將潛意識中的疼痛重新組合。

    對治的過程不易,但她耐心克服,奇跡般的將四年來的流質食物管拔除,現在已可完全正常進食。也許媽媽走了有些不捨,但相信媽媽看到她的康復,一定會很安心。

    雖然在法鼓山橙縣聯絡處與林博文師兄學佛四年,很多分享內容都熟悉,但每一次都

    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穫。林師兄提到師父一段話「誰都會說人生如夢,終生做夢怎麼不醒?」念頭是禍源!林師兄教大家如何擒賊擒王: Aware your own awareness!不要被「妄相」所掌控,找回「真性」當個掌控者。以《僧圓澤傳》「此身雖異常性長存」提醒大家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才可真正通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修行道路長遠,有

    時還是感覺痛苦? 如何克服病痛? 如果看了師父的書《美好的晚年》,學著師父大悲心起,那麼「我」的痛苦也就相對縮小了。自己少了麻煩,也不容易成為問題人物,而達到真正的快樂。

    結束前,常統法師分享外婆的故事來勉勵大家。當她提到師父坐在車裡面,慈悲地搖

    下車窗,微笑對著外婆那剎那,外婆似乎得到了師父的法,將一顆牽掛的心放了下來。而自己似乎也感受到那剎那的停頓、師父的微笑,忍不住也和法師一樣,輕輕地擦拭眼角的淚水。學習外婆臨終交代,多學習師父,多照顧關懷別人病痛。

    淺談養生、健康與禪、佛 洪祖祺

    人說「家有一老,是一至寶」,我覺得毛靖師兄和林博文師兄就是 LA 道場的兩個至

    寶, 長久以來一直是我的典範和學習對象。兩位師兄主講時,不急不緩的道來。全場站著講,體力健康可知,語氣平靜,人生及養生之道盡在其中矣!

    要不是毛靖師兄自曝其齡,你絕對猜不準他是幾歲 (竟是 84)。 近一個小時不僅示範

    教我們扭腰拍肩,蹲下起立自如,又是左右平伸、翻轉手腕、彈指,前後聳肩及部分八式動禪。 其身體腦力之健康,可不是一般老人家可比的。除了教我們盡量動之外,更要大家活得自在,歡喜接受老之到來,體認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他說活得健康是觀念問題: 要學著與病痛和平共處,儘量找事情做,勿只顧怨天尤人、責夫怪妻、遷怒環境,怪罪全世界都負我 - - - 。粗聽之下、似乎老生常談,然細思之後,簡單平凡之中含至理。

    林博文師兄更是我修行路上很重要的一位良師。他在每週三晚上,不辭辛勞的由

    Cerritos 市冒著 rush hour 之苦趕到 Irvine,細心教導我們如何了解佛法和禪修。他精心準備

  • 9

    的講義及開示分享,令我這門外漢找到了方向,搭上了人生重要的修行列車。 林師兄一語驚醒迷中人 : 「心不老,人不老」。 他勉勵大家要在不忙不趕的悠閒中,

    享受當下的美好,要清楚 + 放鬆 + 整體感, 更要 open focus 心寬天地寬,萬物靜觀自得。

    他由熟悉的《楞嚴經》學到清楚明白「真心」和「妄識」的不同。 真心是「性」、是本體,妄識是「相」,是外用。 人生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在背後看自己的你。凡「相」皆因緣所致,緣來則生,緣去則滅。一般人不明瞭這道理,一輩子執著于虛幻變化、不永恆的「相」,終不能離煩惱而脫生死輪迴。

    他也一再鼓勵我們,藉由禪修的訓練,努力去培養自己的覺照力。當逆境來臨,不

    滿、怨恨的情緒又將起時,儘快覺知,在發作之前,遏止化解掉! 我們如能馬上跳脫現況,以旁觀者的心態去看自己,可避免造諸多行為、口語的惡業,免掉許多爭端。禪修還可以使我們的忍痛力道增加。

    試問: 佛在哪裡? 答案是在我們心中,佛性就是真性, 佛心就是真心,真如心就是如來藏,也就是一般常說的「真如本性」(妙真如性)。這也相當於林師兄多次提醒大家的 : 我們的真如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李秦梅師姐的親身體驗分享,引人入勝,從大二起至今,一路娓娓道來,聽得出有多少的痛苦在其中。以她護理專業的知識,努力的尋求病痛的原因及答案, 加上佛法修行學來的正面應對,終於有了美好的結果,遠離多年 Mind Body Syndrome ( 心身症候群病變)的痛病折磨,替她高興鼓掌! 希望能做成簡報,多在社區團體中廣布此訊息,一定能幫助全美多達一百一十六萬相同的病人。

    我反覆看了幫助秦梅師姐發現病因的 Dr. Schubiner 在研討會上的演講和簡報,欣慰發

    現他的理論,和我多年來深入探討的結果有不少雷同之處,也印證了中西醫學,東方西方文化、哲學本互相呼應的。Neuropathy (神經路線)可以透過訓練而改變、或形成 new neural loop (新的神經迴路), 將本來佔優勢的負面悲觀思路,變為正面積極的思維。尤其是近幾年來,全世界愈來愈多醫學專家提倡的 Mindfullness Training ( 如 MBSR, MBCT)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至於它的原本精神及更上一層的訓練,其實是在「禪佛」的修行中。讀者若是對「禪佛」有興趣,可參照台北醫學院畢業的惠敏法師(法鼓文理學院校長),他的博士論文﹝三重腦與四念住﹞博士論文,值得吾人一讀再讀,思之行之。

    醫學文獻已發表不少文章, 在科學和醫學儀器的測試下,陸陸續續證明禪修的功效: 比如經過禪訓後,減少緊張的交感神經 Alpha 波,增加安定的副交感 Beta 波。 另外, 也驗出體內血清素 ( Serotonin ) 的濃度增加, 更進一步提高我們神經的安定性,及快樂素 ( Endorphin )增加,,對痛的耐受力增加。

    腦攝影中顯示禪修者初級腦中 Amygdala (杏仁核 ) 縮小 ,表示潛意識中,動物的原始本能反應, 因為衝動、生氣、痛感而逃避,或動員反擊減少了。 相反的,負責思考、判斷的高級腦的前額葉和頂葉( Frontal-Parietal Lobe ) 的面積增加了, 甚至中級腦 Limbic System 中的海馬迴 ( Hippocampus )面積也增大了, 表示深度禪修後之記憶力有所提升, 或有助於阿茲罕默症 ( Alzheimer )的預防及改善。

  • 10

    其實人體器官十大系統,如重要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胃腸系統、免疫系統等, 經襌修後都會有所改善。進而啟動人體寶貴的自癒能力 ( Self-healing power ) 。這也說明了為何越來越多醫師用禪修訓練 ( Zen,Mindfulness )來治療病人,病情得到改善或痊癒。 文獻報告中至少包括十種以上相關的身體疾病, 和十種以上的心理精神疾病。 有緣參加洛杉磯道場的樂齡講座,感謝法鼓道場的貼心安排, 感謝橙縣讀書會同修們的鼓勵,我的修行路上才能精益求精,不至於懈怠退步。

    帶妄顯真,但用此心,享受美好的晚年 林博文 一. 旁觀者清,大腦不是你(You Are Not Your Brain)

    頭腦是動物在演化過程中,為了保護生命而形成的工具。 就像電腦一樣,對它瞭解越多,越能幫助我們去解決問題,但是同時也要清楚知道,運用不當的話,它也會給我們許多麻煩。

    首先需要明瞭的是,為了執行任務,頭腦會依據過去的經驗,而去製造一個假想安穏

    不變的世界,因為是違反宇宙存在、基本自然的因緣法則,結果會使我們失望、受苦。解決之道就是需要認識清楚,頭腦不是全部的你。時時提起覺照力,以旁觀者似的態度冷靜觀察頭腦的運作,才能取回主導權,而不被其奴役。

    人的念頭是腦神經的組合,原始人為了生存,每一個時刻都在做最壞的打算,所以我

    們大多數的念頭是負面的,並且消耗很多能量。修行的原則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此才不會輕易捲入妄念的漩渦而不自知,也才能及早脫離苦海。 二. 帶妄顯真,提起覺照力

    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所知(know that you know),或稱為覺照覺察(aware of own awareness),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也就是當頭腦對境界反應而產生念頭、情緒及感受時,在心的深處另有一個「知」的能力,其特質是冷靜的覺照,而不會捲入念頭、情緒及感受當中。譬如,一個人在身心感覺疼痛的當下,在其背後知道疼痛的覺照本身,不會疼痛。

    這種單純覺照的能力,其實就是《楞嚴經》所謂的「帶妄顕真」的真心之照明功能的

    示現。如果你有這様的體驗,便能消除對禪宗的「明心見性」之玄秘感。在《六祖壇經》

    也已經提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經由此種認識,會使我們增加對禪修的信心,會鼓勵自己要時時記得活在當下,提起覺照力。 三. 善用此心,享受美好的晚年

    身為凡夫,因為有自我中心的執著,很容易把意識聚焦於,與自我利害得失有關的狹隘對象與範圍,或則就是習慣性的,把心力完全交給頭腦去運作。當我們察覺到負面情緒,是遭遇到嚴重困難問題所引發時,除了穩定情緒之外,當然要專心面對現狀去解決。

    可是如果是由「無關緊要」,或「莫名其妙」的原因所引起的情緒,則沒有必要「用力」去分析、研討,在察覺其為負能量的當下,便可以把它舒解、釋放,盡快的譲它流通

  • 11

    到,廣大無邊的「因緣海」。就是因為分辨正負比分析內容或起因簡單明瞭,所以往往會比較容易產生「放下」、「解放」的效果。

    佛法是心法,禪修是練心。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世事難預料」又

    說「因緣不可思,不可議」也就是說,人的一生當中,早晚會有「事情」發生,如果平時

    經常在訓練自己的心,去對應不如己意的小事,有一天大事來臨時,也才有能力敞開心胸,泰然處之,不會輕易被擊倒。

    四. 結論

    所謂學佛,就是學習佛的智慧與慈悲。師父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所謂智慧就是清楚明白,宇宙大自然運作的因緣法則,如《阿含經》所云:「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並且有能力去看透,各種因緣交織而成的迷網及迷妄,因此比較不會起煩惱,如果有的話,也不會那麼的沉重。

    所謂慈悲沒有敵人,就是從不與自己對敵做起,沒有必要去折磨、懲罰或為難自己。

    如果你自己認為是樂齡族的成員,就更應該好好珍惜及享受,這一生所剩餘的生命。 在此,也再次讓大家知道,所謂「享受」的先決條件,即是在做八式動禪時,一再重

    複提醒我們的三個要素,清楚、放鬆及整體感。在生活中,隨時記住兩句話:「活在當下,佛在當下」, 及「活在當下,當下最美好」,並祝福大家都能享受美好的晚年。

    9、10 月活動預告 請先上網 www.ddmbala.org 報名 初級中文禪訓班 9/2、9、16、23 (日) 9:30am~12:00pm 請先上網報名

    禪一 9/29 (六) 9:30am~5:00pm 請先上網報名 週日講經《華嚴經》 10/7、21、28 10:00am~12:00pm

    〈十定品、十通品〉/果見法師主講 因主講法師行程, 九月暫停講經

    平日共修活動

    禪坐共修 週四 晚 7-9:30 共修內容有八式動禪, 禪坐, 觀看師父開示 影片及法師關懷 (請查閱當月行事曆)

    八式動禪 週二、四 早 8-8:30 Live Oaks Park (Temple City ) 籃球場邊 八角亭

    週二 早 10-12 念佛共修

    週日

    午 2-4:30

    念佛共修內容有念佛、繞佛、坐念、拜佛/拜懺、法師開示等

    週日念佛共修日期 請查閱當月行事曆 法會期間可為新近 往生親友迴向

    http://www.ddmbala.org/

  • 12

    週日

    午 2-4:30 大悲懺

    請查閱當月行事曆

    法會

    週日

    午 2-5:30 菩薩戒誦戒會 請查閱當月行事曆

    週三 早 9:30-11:45 《禪的生活》 讀書會

    隔週六

    午 1:30-4:30 《禪的生活》

    以書相會, 共同閱讀 師父著作, ㄧ起分享書中樂趣 (詳情查 行事曆)

    橙縣 心靈環保讀書會 (今年共修自 4/4 開始)

    第一週的 週三

    晚 7-9:30 《禪的生活》 地點: 爾灣(Irvine)中文學校詳情詢問, 請 email: [email protected]

    橙縣 禪坐共修 (今年共修自 3/14 開始)

    第二週,第三週及第四週的週三

    晚 7-9:30 地點: 爾灣(Irvine)中文學校 詳情詢問, 請 email: [email protected]

    法鼓山美國洛杉磯道場 Dharma Drum Mountain Los Angeles Center 4530 N. Peck Road, El Monte, CA 91732 Tel : 626-350-4388, Fax : 626-350-1378, [email protected], 網址: www.ddmbala.org 如蒙捐款, 支票抬頭請寫 DDMBA LA Foundation 道場開放時間: 除禪期、菩薩戒籌備、戒期正授外,星期一至星期五 10:00 AM - 4:00 PM, 星期六、星期日: 依活動時間開放。 歡迎您於道場開放期間來訪,或請購法鼓文化出版的圖書 (每個月都有新書) 。 歡迎踴躍投稿 ! 分享生活或修行體驗,或學佛心得。 文稿請 email 至 [email protected]

    mailto:[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www.ddmbala.org/mailto:[email protected]

    /ColorImageDict > /JPEG2000ColorACSImageDict > /JPEG2000ColorImageDict > /AntiAliasGrayImages false /Crop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MinResolution 300 /Gray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GrayImageResolution 300 /GrayImageDepth -1 /GrayImageMinDownsampleDepth 2 /Gray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Filter /DCTEncode /AutoFilter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AutoFilterStrategy /JPEG /GrayACSImageDict > /GrayImageDict > /JPEG2000GrayACSImageDict > /JPEG2000GrayImageDict > /AntiAliasMonoImages false /Crop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Min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MonoImage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Depth -1 /Mono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Filter /CCITTFaxEncode /MonoImageDict > /AllowPSXObjects false /CheckCompliance [ /None ] /PDFX1aCheck false /PDFX3Check false /PDFXCompliantPDFOnly false /PDFXNoTrimBoxError true /PDFXTrimBoxToMedia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SetBleedBoxToMediaBox true /PDFXBleedBoxToTrim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 () /PDFXOutputConditionIdentifier () /PDFXOutputCondition () /PDFXRegistryName () /PDFXTrapped /False

    /CreateJDFFile false /Description > /Namespace [ (Adobe) (Common) (1.0) ] /OtherNamespaces [ > /FormElements false /GenerateStructure false /IncludeBookmarks false /IncludeHyperlinks false /IncludeInteractive false /IncludeLayers false /IncludeProfiles false /MultimediaHandling /UseObjectSettings /Namespace [ (Adobe) (CreativeSuite) (2.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Selector /DocumentCMYK /PreserveEditing true /UntaggedCMYKHandling /LeaveUntagged /UntaggedRGBHandling /UseDocumentProfile /UseDocumentBleed false >> ]>> setdistillerparams> setpage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