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 7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 §2-7 信号流程图 一、信号流图及其术语 二、信号代数运算法则 三、根据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 四、根据方框图绘制信号流图 五、信号流图梅逊公式 §2-8、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系统传递函数 二、系统误差传递函数 §2-9 用 Matlab 处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概述 二、用 Matlab 处理系统的数学模型 三、传递函数模型 四、建立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模型 五、框图的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 教学目的要求: 一、掌握信号流图的组成与建立方法; 二、熟练运用梅逊公式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掌握闭环系统的各种传递函数概念及求取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 Upload
    others

  • View
    3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

长 安 大 学 教 案 第 7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

§2-7 信号流程图

一、信号流图及其术语

二、信号代数运算法则

三、根据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

四、根据方框图绘制信号流图

五、信号流图梅逊公式

§2-8、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系统传递函数

二、系统误差传递函数

§2-9 用 Matlab 处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概述

二、用 Matlab 处理系统的数学模型

三、传递函数模型

四、建立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模型

五、框图的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

教学目的要求:

一、掌握信号流图的组成与建立方法;

二、熟练运用梅逊公式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掌握闭环系统的各种传递函数概念及求取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Page 2: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

讨论、思考题、作业:

习题 2-11,2-12,2-13

参考资料:

①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第 5 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② 邹伯敏 .自动控制理论 : 第 3 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③ (美)R. C. Dorf, (美)R. H. Bishop. Modern Control Systems: Tenth Edition. 英

文影印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④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 第 2 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注:教师讲稿附后

§2-7 信号流程图

前面所讲的方框图对于数学模型表示和分析很有用处,但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时,其变

换和化简过程往往显得繁琐而费时。本节介绍信号流程图,对于信号流图,可以通过梅逊公

式直接求得系统中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信号流图的基本概念

信号流程图是一种将线性代数方程用图形表示的方法。设线性方程组如下:

0 1 2

0 1 2

0

0

ax x bx

cx dx x

(2-7-1)

为了绘制信号流程图,将上面的方程组改写为因果关系式

1 0 2

2 0 1

x ax bx

x cx dx

(2-7-2)

式(2-7-2)可用图 2-7-1a 所示的信号流程图表示

或式(2-7-2)还可以改写为

1 0 2

2 0 1

1

1

cx x x

d da

x x xb b

(2-7-3)

它们对应的信号流程图分别为

Page 3: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a) b)

图 2-7-1 信号流程图

在信号流程图中,用符号 表示变量,称为节点。节点之间用有向线段连接,称为支路。

支路是有权的。通常在支路上标明前后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传输。

二、信号流图的组成要素及其术语

信号流图由节点和支路组成,如图 7-2-2

图 7-2-2 信号流程图

节点: 表示系统中的信号或变量。其值等于所有进入该节点的信号之和。

2 1 3

3 2 4

x x ex

x ax fx

4 3

5 2 4 5

x bx

x dx cx gx

支路:起于一个节点,终止于另一个节点,而这两个节点之间不包含或经过第三个节点。

用支路增益(传递函数)表示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支路相当于乘法器,信号在支路上沿箭

头单向传递。

y ax

出支路:离开节点的支路

入支路:指向节点的支路

源节点:只有输出的节点,代表系统的输入变量。

汇节点(阱节点) :只有输入的节点,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

源节点

混合节点: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节点。若从混合节点引出一条具有单位增益的支路,引

Page 4: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出信号为输出节点。

通道:又称路径,从一个节点出发,沿着支路的箭头方向相继经过多个节点的支路。

开通道:如果通道从某节点开始,终止在另一个节点上,而且通道中每个节点只经过一

次。

前向通路: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通路上通过任何节点不多于一次的通路。前向通路上各

支路增益之乘积,称前向通路总增益,一般用 kp 表示。

回路:起点与终点重合且通过任何节点不多于一次的闭合通路。回路中所有支路增益之乘积

称为回路增益,用 Lk 表示。

不接触回路:相互间没有任何公共节点的回路

三、信号代数运算法则

信号代数运算法则如图

Page 5: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4

四、根据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

取 Ui(s)、I1(s)、UA(s)、I2(s)、Uo (s)作为信号流图的节点, Ui(s)、Uo(s)分别为输入及输出节点

dttiC

tu

R

tututi

dttitiC

tu

R

tututi

A

A

Ai

22

0

2

02

211

11

1

1

sIsC

sU

R

sUsUsI

sIsIsC

sU

R

sUsUsI

A

A

Ai

22

0

2

02

211

11

1

1

1

1 R

sUsUsI Ai

2

02 R

sUsUsI A

sIsIsC

sU A 211

1 sI

sCsU 2

20

1

Page 6: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5

五、根据方框图绘制信号流图

转换规则:

1、用支路代替方框中的环节,支路增益为环节的传递函数。

2、方框图中的信号用节点表示

3、综合点的符号在支路增益中体现

方块图转换为信号流图示例 1

方块图转换为信号流图示例 2

Page 7: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6

六、 信号流图梅逊公式

G —系统总传递函数

n

kkkPsG

1

1)(

Pk—第 k 条前向通路的传递函数(通路增益)

∆ —流图特征式 )()3()2()1()1(...1 m

m LLLL

)1(L —所有不同回路的传递函数之和

)2(L—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

)3(L —每三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

)(mL —任何 m 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

∆k —第 k ∆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即对于流图的特征式 ,将与第 k 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

∆ ∆路传递函数代以零值,余下的 即为 k。

例 2-7-1 将图 2-7-4a 所示的系统框图化为信号流程图,并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一个前向通道的情况

a)

b)

图 2-7-4 例 2-7-1 中的系统图

Page 8: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7

一个前向通路 k=1

3211 GGGPRabcdC

三个单独回路

3213

1322

1211

GGGLabcdC

HGGLcdC

HGGLbcd

三个回路具有一条公共支路,相互接触

321232121321 11 GGGHGGHGGLLL

前向通路 1P,特征式的余因子 111

121232121

32111

1 GGGHGGHGG

GGGPG

sR

sC

只有一条前向通路

sCRsCRsCRsCRsCR

LLLLL

2211122211

21321

111111

1

11

1

1

11

2122112

2121

11

sCRCRCRsCCRR

PPPk

kk

多个前向通道的情况

Page 9: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8

三条前向通路 四个回路

7213

54612

543211

GGGPabcf

GGGGPabdef

GGGGGPabcdef

554324

25463

2722

141

HGGGGLbcdef

HGGGLbdef

HGGLbcf

HGLe

13

2

1

214321

1

1

1

1

L

LLLLLL

2721425432254627214

14721546154321

332211

1

)1(

)(1

)(

)(

HGGHGHGGGGHGGGHGGHG

HGGGGGGGGGGGGG

PPPGSR

sC

应用梅逊增益公式求传递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前向通道数 n=?

(2)、计算各前向通道的增益 P1,P2,P3….

(3)、确定回路数,并计算

(4)、计算特征式∆

(5)、计算余子式∆k

(6)、计算传递函数

§2-8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系统的传递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如图 2-8-1

图 2-8-1 控制系统方框图

Page 10: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9

反馈通道:C(s)到 B(s)的信号传递通路

前向通道:R(s)到 C(s)的信号传递通路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反馈回路接通后, 输出量与输入量的比值。

系统对控制量 R(s)的闭环传递函数 单独处理

系统对扰动量 N(s)的闭环传递函数 线性叠加

系统的开环传递数函数 ,系统工作在开环状态,反馈通路断开。如下图所示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传递函数的乘积。

)()()()(

)()( 21 sHsGsG

sE

sBsGk

(反馈信号 B(s)和偏差信号 (s)之间的传递函数)

控制量 R(S)作用

假设扰动量 N(s)=0

)()()(1

)()(

)(

)(

21

21

sHsGsG

sGsG

sR

sCR

时1|)()()(| 21 sHsGsG )(

1

)(

)(

sHsR

sCR

时1)( sH )()(1

)()(

)(

)(

21

21

sGsG

sGsG

sR

sCR

扰动量 N(S)作用

Page 11: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0

假设 R(s)=0

)()()(1

)(

)(

)(

21

2

sHsGsG

sG

sN

sCN

0)(

)(

1|)()(|

1|)()()(|

1

21

sN

sC

sHsG

sHsGsG

N

扰动的影响将被抑制!!!

控制量与扰动量同时作用

)]()()([)()()(1

)(

)()()()(1

)()(

)()()(1

)()(

)()()(

121

2

21

2

21

21

sNsRsGsHsGsG

sG

sNsHsGsG

sGsR

sHsGsG

sGsG

sCsCsC NR

二、系统误差传递函数

以误差信号 E(s)为输出量,以控制量 R(s)或扰动量 R(s)为输入量的闭环传递函数。如图

2-8-2 所示。

图 2-8-2 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

假设扰动量 N(s)=0

Page 12: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1

)()()(1

1

)()()(1

)()()(1

)(

)()(1

)(

)()()(

)(

)(

21

21

21

sHsGsG

sHsGsG

sHsGsG

sR

sHsC

sR

sHsCsR

sR

sER

扰动量 N(S)作用

假设 R(s)=0

)()()(1

)()(

)(

)(

21

2

sHsGsG

sHsG

sN

sEN

控制量与扰动量同时作用

)()()()(1

)()()(

)()()(1

1)(

21

2

21

sNsHsGsG

sHsGsR

sHsGsGsE

)()()(1

)()(

)(

)(

21

21

sHsGsG

sGsG

sR

sCR

)()()(1

1

)(

)(

21 sHsGsGsR

sER

)()()(1

)(

)(

)(

21

2

sHsGsG

sG

sN

sCN

)()()(1

)()(

)(

)(

21

2

sHsGsG

sHsG

sN

sEN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具有相同的特征多项式

sHsGsG 211

G1(s)G2(s)H(s)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同一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相同。

系统的固有特性与输入、输出的形式、位置均无关;同一个外作用加在系统不同的位置

Page 13: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2

上,系统的响应不同,但不会改变系统的固有特性。

§2-9 用 Matlab 处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概述

Matlab 是 Matrix Laboratory 的缩写,它是由美国 Math Works 软件公司于 1984 年开发

的高级编程语言,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改进,2002 年该公司又推出了功能更为完善的

Matlab6.5/Simulink5.0 版。与一般的高级编程语言相比,它具有编程方便、操作简单、图文

处理灵活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应用 广泛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软件工具之一。

Matlab 是一种交互式语言,可随时输入指令,即时给出运算结果。每一条指令输入后,

都必须按回车键,指令才会执行。用于控制系统分析的工具箱 Control Box 和对系统进行动

态仿真的软件包 Simulink 已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它支持连续、离散及杂的

系统时,其简化和变换过程往往显得烦琐,还得分清比较点和引出点,一般二者不交换。因

此可采用信号流图,简单易绘制。两者混合的线性和非线性控制系统,并为用户提供了用框图进行

建模的图形接口,采用这种两种方法画系统的模型就像用笔和纸画图一样方便。

二、用 Matlab 处理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主要依据。用 Mablab 分析和设计控制

系统,必须掌握在 Matlab 中如何表示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 Matlab 表示主要有 4 种

形式:

(1)传递函数模型(tf 对象)

(2)零极点增益模型 ZPK 对象

(3)状态空间模型(SS 对象)---下学期讲授

(4)动态框图

三、传递函数模型

令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0 1 1

10 1 1

num( )( ) ,

den( )

m mm m

n nn n

b s b s b s bsG s n m

s a s a s a s a

在用 Matlab 建立传递函数时,需将分子与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写成两个矢量形式,用 tf()函数给出,

Sys = tf(num, den)

例 2-9-1 试用 Matlab 表示下列传递函数

2

2( )

2 1

sG s

s s

Page 14: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3

解:键入 num=[1, 2]; % 分子多项式

den=[1, 2, 1]; % 分母多项式

sys=tf(num, den) % 求传递函数表达式。

四、建立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模型

为了分析和设计上的需要,有时常把传递函数写成零极点的形式,即

1 2

1 2

( )( ) ( )( )

( )( ) ( )m

m

K s z s z s zG s

s p s p s p

在 Matlab 中采用 ZPK(Z, P, K)函数给出相应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其中:

1 2[ , , , ]mZ z z z

1 2[ , , , ]mP p p p

[ ]K K

例 2-9-2 已知

2( )

( 1)( 3)

sG s

s s

试用 Matlab 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在命令窗口键入如下命令:

Z=[-2]; % 零点

P=[-1, -3]; % 极点

K=[1]; % 增益

sys=ZPK(Z, P, K]; %求零极点形式的表达式

运行结果为

Zero/pole/gain

2

( 1)( 3)

s

s s

如果需要将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转换为一般的传递函数形式,只需再输入下面的两条

指令 [num, den]= ZP2tf(Z, P, K); % 将零极点形式的模型转化为传递函数模型。

sys=tf(num, den); % 求传递函数表达式。

结果为

Transfer function

Page 15: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4

^

2( )

2 4 3

sG s

s s

五、框图的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

(1)串联、并联连接

串联连接:sys=Series(G1*G2)

并联连接: sys=Parallel(G1,G2)

(2)反馈连接

反馈连接:sys=feedback(G1, G2, Sign)

例 2-9-3 已知

1 2

1( ) ,

( 1)G s

s

2

1( )

2G s

s

试用 Matlab 建立系统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传递函数。

解: (1) 串联连接的传递函数

G1=tf(1, [1, 2, 1])

G2= tf(1, [1, 2])

sys=Series(G1*G2)

Transfer function

^ ^

1( )

3 4 2 5 2G s

s s s

(2) 并联连接的传递函数

G1=tf(1, [1, 2, 1])

G2= tf(1, [1, 2])

sys=Parallel(G1,G2)

Transfer function

Page 16: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zdkzyl.chd.edu.cn/_mediafile/zerui32/2013/10/10/2sfobxizfw.pdf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5

^

^ ^

2 3 3( )

3 4 2 5 2

s sG s

s s s

(3) 反馈连接的传递函数

G1=tf(1, [1, 2, 1])

G2= tf(1, [1, 2])

sys=feedback(G1,G2)

Transfer function

^ ^

1( )

3 3 2 3 2

sG s

s s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