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1 共修地點: 14130 NE 21st Street Bellevue, WA 98007 Web Site: http://seattle.ddmusa.org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Tel: (425)957-4597 法鼓山西雅圖分會需要 您的護持,請您隨喜贊助, 捐款 100%抵稅,謝謝! 華州法鼓通訊 第 171 期 2020 年 6 月– 7 月 西雅圖分會線上共修 鑒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持續發展中,西雅圖分會以 護念信衆的健康安全為首要,道場六七月份繼續停止對外開放。雖然大家 不能齊聚道場共修,分會為大家整理法鼓山線上共修資源,內容豐富,時 間具有彈性。請大家多多利用。在這人心不安的時刻,讓我們一起透過網 路線上共修繼續一同精進,安己安人! 請用以下連結查詢和參與分會線上 共修活動: https://seattle.ddmba.org/online-practice-2020/ 線上法會共修 藥師經共修 (周五) 10:00 am- 11:00 am 地藏經共修 (周日 2:00 pm -3:30 pm)(周三 10:00 am -11:30 am) 心安平安祈福法會 (持誦普門品) (周二、四、六) 10:00 am - 11:00 am 早晚課 早課每天 6:30 am - 10:30 am 晚課每天 5:00 pm - 8:30 pm 線上禪坐會 周三 8:00 pm - 9:10 pm 周五 7:00 pm - 9:30 pm 周日(常悟法師 帶領)9:30 am -11:30 am 親子共修 聖嚴法師與觀音菩薩的故事 (週日) 9:00 am 12:00 pm 線上讀書會 周一讀書會 10:00 am - 11:30 am 討論書目: 【菩薩行願】-聖嚴法師著 周日讀書會 6/14 10:00 am-12:00 pm 討論書目: 【佛陀遺教】-聖嚴法師著 法鼓山安心專區: https://www.ddm.org.tw/event/care/index.html

華州法鼓通訊 - Dharma Drum Mountain Buddhist Association · 禪修提昇心靈防疫力 常乘法師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瘋搶物資,或者旁人咳嗽,心就涼了一下!這些現象,根本原因是害怕死亡,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

    共修地點:

    14130 NE 21st Street

    Bellevue, WA 98007

    Web Site:

    http://seattle.ddmusa.org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Tel: (425)957-4597

    法鼓山西雅圖分會需要

    您的護持,請您隨喜贊助,

    捐款 100%抵稅,謝謝!

    華州法鼓通訊

    第 171 期 2020 年 6 月– 7 月

    西雅圖分會線上共修

    鑒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持續發展中,西雅圖分會以

    護念信衆的健康安全為首要,道場六七月份繼續停止對外開放。雖然大家

    不能齊聚道場共修,分會為大家整理法鼓山線上共修資源,內容豐富,時

    間具有彈性。請大家多多利用。在這人心不安的時刻,讓我們一起透過網

    路線上共修繼續一同精進,安己安人! 請用以下連結查詢和參與分會線上

    共修活動: https://seattle.ddmba.org/online-practice-2020/

    線上法會共修

    藥師經共修 (周五) 10:00 am- 11:00 am

    地藏經共修 (周日 2:00 pm -3:30 pm)、(周三 10:00 am -11:30 am)

    心安平安祈福法會 (持誦普門品) (周二、四、六) 10:00 am - 11:00 am

    早晚課

    早課每天 6:30 am - 10:30 am 晚課每天 5:00 pm - 8:30 pm

    線上禪坐會

    周三 8:00 pm - 9:10 pm

    周五 7:00 pm - 9:30 pm

    周日(常悟法師 帶領)9:30 am -11:30 am

    親子共修

    聖嚴法師與觀音菩薩的故事 (週日) 9:00 am – 12:00 pm

    線上讀書會

    周一讀書會 10:00 am - 11:30 am討論書目: 【菩薩行願】-聖嚴法師著

    周日讀書會 6/14 10:00 am-12:00 pm 討論書目: 【佛陀遺教】-聖嚴法師著

    法鼓山安心專區: https://www.ddm.org.tw/event/care/index.html

    https://seattle.ddmba.org/online-practice-2020/https://www.ddm.org.tw/event/care/index.html

  • 2

    聖嚴師父開示: 究竟可靠的平安

    華州法鼓通訊 Page 2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不平安的現實,身心平安的尋求,從內心的平安

    做起很重要。向心外求快樂、向環境求安全,可得到一時似是而非

    的平安,然而並不可靠。有的人雇請許多保鏢,只能預防暴力事件

    的發生,但颱風、水災、地震等天然災害,還是有可能降臨。如果

    我們憑空想像,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安定、不變動的,那其實是昧於

    事實的幻想。所以不妨認定: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不安全的。

    心裡隨時準備面對與接受不平安的狀況發生,隨時可以應變與處

    理,才是平安。中國人說「未雨綢繆」,在安定中保持危機感,有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心理準備,如此,即使遇到困擾打擊,也能視作平常,從容處理。

    在悲觀的境遇中,心裡能感到樂觀,心才能安。認清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事實,才

    能達到內心真正的平安。許多人認為在臺灣生活缺乏保障,對岸的武力威脅、治安的敗壞、社

    會的失序、人心價值的混亂、自我意識的過度膨脹、重大災難發生頻繁等,呈現出來的種種都

    是不平安,在這樣的狀況下,或許我們可以回過頭來,從內心看起。

    我常常講:「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心是最靈活的,透過心念的調適轉變,即使

    到了絕境,人人都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為心念的轉變有時可以扭轉乾坤。若能懂得一切

    現象都是無常,細心體驗,對美好的抱持感謝,對不好的感到樂觀,念念都是好念頭,自然能

    如雲門禪師說的「日日是好日」。

    凡事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增長了自己的慈悲心;凡事要知己知彼,通達情理,不光為自

    己的利害得失著想,便能開發自己的智慧心。

    身處二十世紀末,面臨天災人禍的危險,好像特別地多。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便是接受因果,

    由人心的安定來著手。人心為何不平安?因素很多,我們只能說是因緣促成的。人心安定,至

    少在我們的環境中,由人類自己製造的災禍會少一些。各方的因緣都能平衡些,社會便能較安

    定,天災也少些。面對天災人禍,人能做的還是心要安定,要能氣和心平,人與人和諧相處,

    與自然彼此適應,自助而後人助,人助而後天助,人人惜緣惜福,從自身的安定做起。

    我個人由於宗教的信仰,心存「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隨時安心、隨念安心、隨遇

    安心,隨時隨地把心收回來,讓波動的心安定下來,更希望佛法的「慈悲之光」、「智慧之

    光」,給人間帶來溫暖,讓人人都能身安、心安、家安、業安才是真正可靠且究竟的平安。

    (原收錄於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平安》小冊子)

  • 3

    強化免疫,疾病不是敵人 常啟法師

    如何看待疾病,是我們能否恢復健康的關鍵;亦如我們如何看待煩惱,才是能否真正度過難關的癥結。

    疾病不是敵人,不是去戰勝它,但我們卻認為病菌殺不死,是因為用的武器威力還不夠。殊不知,病菌

    通常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是因為我們為病菌創造了生存環境,病菌才得以入侵,如同自己忘記鎖門,

    小偷才會光顧。廢棄的園林通常會長滿雜草,若我們只將之拔除,而不及時種上瓜果蔬菜,不久,園子

    又會雜草叢生。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習慣亦然,要根除壞習慣,不是去打擊消滅它,而

    是製造一個好習慣,讓壞習慣無法現起。

    泥沼不通必然孳生蚊蠅,面對疫病,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是找到消滅病毒的解藥,但目前有效的靈藥卻是

    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免疫力。如何提昇身心的防疫力,《黃帝內經》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避

    開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因素,而非與之抗爭,抗爭必導致對立,反而不益健康。

    一般來說,充足睡眠、規律作息,適當調身舒展,保持心情愉快,能有效建構好的身心環境,提昇免疫

    力。疏通淤泥,則蚊蚋不生,如同禪修面對妄念的態度,不迎不拒之中,更積極投注於營造良好正念正

    知的環境,守護根門、攝心安定、知足少欲、知慚愧、常懺悔等,便能創造更好的身心土壤,也勢必結

    成健康、解脫、無病的茂林花果。

    禪修的基礎是放鬆,放鬆同時是禪修的始終與過程,放鬆的人像彈簧,不用時鬆軟,應用時強韌。

    「放」是將一切思慮情緒統統放下,接納喜怒憂悲恐懼這些人之常情,並歸於平衡,是一種復原調節的

    能力;「鬆」是不對立,讓四肢百骸、生理肌肉完全鬆弛下來,鬆而後通達,通達不迂則人必健康無

    慮,就算病菌來了也不怕。

    其實強化免疫,敵人並不存在,若把病疫當敵人而鬥爭,那永遠有打不完的戰役。我們可學習虛雲老和

    尚以《楞嚴經》來鼓勵修行者用功的開示:客棧的主人常住,本不隨客人或來或住而牽掛;灰塵的質地

    隨時動搖,根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主與客、空與塵,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修行就該用功在那不

    動的自性上才能成就,亦如抗疫應提昇的是自身本具的防疫力,而非消滅與戰鬥。

    轉載自法鼓雜誌 364 期 釋常啟 (法鼓山僧大教務長)

    華州法鼓通訊 Page 3

  • 4

    禪修提昇心靈防疫力 常乘法師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瘋搶物資,或者旁人咳嗽,心就涼了一下!這些現象,根本原因是害怕死亡,

    擔心原有的一切會失去,心跟著外境起伏。若沒有修行方法的輔助,很難深入對無常的體會,常常會把現

    象當成恆常不變。除了建立正知見,還要隨時提起方法,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以呼吸為例,一般人一分

    鐘有十六至十八次呼吸,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分鐘都能體驗十六至十八次的無常,能時常體驗無常,當無

    常發生時,心裡比較不會產生苦的反應。

    「心靈防疫力」,是經由修行的觀念和方法,減輕由習氣所產生的生死流轉業力,可從戒定慧三學著手。

    「戒」,是少欲知足的好習慣,養成良好的飲食、睡眠和運動習慣,來提昇身體的免疫力;目前,道場共

    修暫停,最好能維持個人平日定課。「定」,是讓心隨時處於安定清明的狀態,在生活中便能恰到好處地

    處理事情。禪坐是最直接的鍊心方法,當身體不動時,較能細緻地觀察並調伏自己的心。心就像水,假如

    水一直在波動,映照出來的影像是扭曲的,反之,若水能平穩不動,便能照見事物的本質。「慧」,某個

    層面是實證,除了肉體的生命之外,還有「法身慧命」,雖然我們尚未體驗到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也可

    以練習從原本的自私自利,逐漸轉化為從利他中完成自利,最終成就圓滿的慈悲與智慧。

    《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環境的不安定、不安全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如果不修行,

    內心常常是煩惱痛苦的,透過修行能讓我們的心清淨,心清淨自然會想到淨化環境,體驗到的環境就沒有

    這麼多煩惱,自然就是在人間淨土之中,來生要求生西方淨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常乘法師 (禪堂監院)

    直心禪畫:

    一筆一畫安住在每一個當下

    雪君 畫

    華州法鼓通訊 Page 4

  • 5

    溫柔的距離 常源法師

    人總是耐不了寂寞的。政府宣布居家避疫令已有一個月了,目前全美被病毒感染及死亡的數據持續上升,很多州

    還是保留這條法令,所以這樣的隔離日子,可能還要維持一段時間。

    近來天氣逐漸回溫,街上走動的人也陸續增多。有趣的是,有別於昔日的日常運動,人人花招百出—有人溜冰

    鞋、單輪滑板、腳踏車拖著嬰兒小車,爸爸戴口罩推著嬰兒車,有的媽媽用布把頭包起來像是蒙面俠女在跑步,

    有的人連遛狗也一起全付武裝上街,據說有些人去超市購物也是精心設計各式防護病毒的配備,這真有意思。

    這場流行病的確是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美國人向來喜好戶外運動並享受著自然環境的生活,此時要人人長

    期待在家裡受庇護而不出門,心情上恐怕難以接受。當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非得出門,心裡又擔心,害怕被潛藏

    在空氣中或物體上的病毒所傳染,所以有許多人被迫改變原有的文化,紛紛戴起口罩自我保護,於情理上這是值

    得同情的。不過為了調適心情,有些人即發揮各種創意以不同方式打扮身裝而出門,顯現一下美式幽默,令人莞

    爾一笑。然而,人人在街上行進間,彼此依然是守法——室外保持六尺的安全距離。由此可見美國人的社會公德

    心觀念,這方面還是進步。

    當我們在外出入時應要做好防範的措施,如行車隨時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眼前避疫期間更需要留意人與人之間

    的距離。有一次,我外出看中醫調理,原本我是不戴口罩,但為不讓室友擔心,我也要求自己戴起口罩外出。當

    我離開醫師診所到停車場,迎面而來一位印度人,他看見我戴著口罩立即反應很大地退離三步,我看見他的眼神

    如見獅子般的慌張。那是我第一次戴著口罩外出的經驗。我當下思考著,假如立場對換,我會這樣反應嗎? 曾

    經在一場禪修的培訓當中聽過一句話:「人跟人的相處應要保有『溫柔的距離』」。這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保持

    適當的距離是需要的,可是您的內心也要保有柔軟的溫度。在我們一般家庭裡,長期跟熟悉的人生活在一起,有

    可能會有兩種情形產生:一種是溺愛;一種是冷漠。有時候相處太近易有衝突,反之太遠則是易生分離。有時候

    您關心過多會被嫌嘮叨,若過度尊重則又形同陌生人。又有時候您為家人做了很多事好像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

    也會覺得外人比家人親的感受。

    其實「溫柔的距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可使我們平衡家庭關係的原則;這也是生活禪所強調的法則:凡事恰到

    好處,和敬生活。在古印度時代,佛陀曾經提倡人際關係的運動,稱作「六方禮」。內涵大意是:「有位婆羅門

    善生居士,臨命終時,遺命要其兒子必須恭敬禮事六方眾生。」其勉勵在家修行者如何于禮修身善己,敬守倫理

    道德規範。因此,佛陀所提倡六方禮生活,正如師父所推動的全球倫理運動,以心六倫因應當今社會的需求,鼓

    勵我們以一種和諧的生活態度,以禮行事,各盡其責任,各守其分際。所以當我們居家避疫期間可以將心六倫作

    為指導方針。

    然而,做為一位修行人應要有高度的操性與品性,不僅要有公德心遵守政府法令——「安全距離」,也要展現出

    仁慈的禮儀態度——「有距離而不失溫度,有安全而不減關懷。」所以無論您外出見到迎來的人或者居家與親人

    共處時,請您多布施一點溫柔的眼神,多用一顆關愛的心念祝福人人平安。同時,也請您應時時保有一顆孤立的

    心,讓彼此之間有空間而各自安身立命。如師父曾在禪修開示說:人與世界是可以分開的。只要您的心保持安

    定,練習自己不受外境所影響,從你的心境上將自我抽離環境,並且體會與他人之間的和諧生活。 當今我們飽

    受這場疫情的侵襲,看似危機倒不如把它視為轉機,當作練習自我成長的好機會。倘若您的生活能以心靈環保為

    出發點,除了應遵守法令謹守分際做好公民外,同時處處體驗禪法,時時讓己心能安靜,不恐慌也不懼眾,保持

    一種超然的心境。這樣,此疫情反成為助力,且是提昇自己品德的好因緣,更是能與家庭、社會和諧的增上緣,

    以圓滿「德不孤、必有鄰」之精神生活。

    華州法鼓通訊 Page 5

  • 6

    讀《四十二章經》有感 姜果宗

    最近的幾次週日讀書會,我們討論的是法鼓文化出版的《佛陀遺教》中的《四十二章經》,由於已經快要結束,想

    跟大家分享我所得到的益處!

    聖嚴師父所講解的《佛陀遺教》這本書,主要是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和《八大人覺經》這三部經變成

    一本現代經典。佛陀就好像是良醫,為眾生開出八萬四千種藥方,解脫的藥方已開出,使用的方法也解釋清楚,就

    等著我們去領悟去實踐。常延法師在《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聖嚴法師《佛陀遺教》》導讀中說如果能夠充分了解

    《四十二章經》,並且照著去做,實際上就已經得到佛法的大概,有利於四眾弟子的思考與學習。

    《四十二章經》是最早漢譯的經典,它的內容是同時包含了原始佛教及大乘佛教的思想,重點在說明善惡諸業、遠

    離諸欲、人命無常、證果等諸多的含義,重視修行的實際運用,不談空洞的理論。關於本經譯出的緣由,有多種說

    法,歷代都認為是迦葉摩騰及竺法蘭於中國譯出;不過據聖嚴師父的看法,除了迦葉摩騰及竺法蘭之外,應該是很

    多人努力集合而成的。聖嚴師父在講《四十二章經》,是以現代人的角度來出發,著重實修而回歸到佛陀的本懷。

    佛陀開示四十二章經,主要是在教我們離開種種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的離苦得樂之道。其中有幾章我特別有感

    觸,跟大家分享。

    第三章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罵、妄

    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五事十事就是五戒十善,是佛教對世間善行的總稱。五事就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毒品

    等) ,又把五戒擴展以身口意三業成為十善業:三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種語業(不妄語、不惡口、

    不兩舌、不绮語)及三種意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佛法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舉止行動當中表現出來的,

    如果身業不防護,口業沒遮攔,意業沒有約束,會造更多的惡業,因此要修十善業防非止惡,來對治眾生因我執、

    我所,所引起的種種欲望煩惱。在日用中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被貪瞋癡的念頭所繫縛,便不再受輪迴的果報而

    得解脫。

    第四章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

    後會得道也。』

    「悔」,就是悔改,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態、行為。人若有過錯,應知慚愧、懺悔;若犯過而不懺悔,則這些

    罪過就會愈來愈深重,恰如眾水歸向大海一般, 必愈來愈深廣,愈來愈不能自拔。反之,雖有過而知懺悔,則罪過

    將日漸消除,最終會得道。一個人不怕犯錯誤,主要是知過必改,能夠悔改,身心才能夠得到清淨。反過來說,要

    是不能悔改,永遠把自己的罪過藏著,那我們的心理永遠不會得到清淨自在。有人說悔過無用,其實懺悔後可能還

    是會再犯,但是知道錯誤,在觀念上的糾正,一邊悔過、一邊犯過,自己離過失就會越來越遠,因此悔過向善,對

    自己的修行是有幫助的。

    第六章: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

    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

    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華州法鼓通訊 Page 6

  • 7

    我非常喜歡這章經文: 是說有人聽說佛陀非常仁慈,對於別人惡口不會回應,就跑來罵佛陀。佛陀悲憫他的愚癡狂

    妄,故默然不答腔。等他停止惡罵時,佛陀問他:「當你送禮物給對方,對方不收時你怎麼辦?」他回答:「自己

    帶回家。」佛陀接著告訴他:「今天你罵我的這些,我也不接受,請你自己帶回去吧!」 ---自取其辱。因此不論人

    家詆譭、侮辱我們,我們不要理睬他,他罵由他自己去承擔罪過,我們沒有什麼損失,就如同送禮物,對方不收,

    只好自己帶回家,所以不要隨便出言不遜,要非常謹慎小心了。

    第七章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 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過必滅

    己也。』

    這經文非常有意思,與第六章的經文都是要我們謹言慎行,是說如果一個人抬頭用唾沫吐天,唾液不可能上天,還

    是回灑到自己臉上;逆著風向吹,預備將灰塵掃到對面,結果塵土還是回到掃塵人的身上。因此存惡心而誹謗他人

    者,最終受災殃的,反必是自己。佛教是講因果的,如果我們隨便陷害人家,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

    第二十五章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

    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人為道,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誑,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

    本章說明修學佛法,要能不執著,能夠精進的話,將來一定可以得道證果的。發心修學佛法的人要像木材,在河流

    中順流而下,不會碰到兩岸。這是指修學佛法的人不要被世間的五欲所迷惑,也不要為種種的邪知邪見,以及鬼神

    所阻撓,只有一心一意地精進修學,向著清淨的無為法──涅槃(解脫)修學,這樣修道的人必定可以很順利的得道、

    證果的。

    第三十七章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在數日間。」 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在飯食間。」 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之間。」 佛言:

    「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人命無常, 在呼吸間!』

    佛陀問弟子:「人的壽命 到底有多長久?」 有人說:幾天;也有人說:一餐飯的時間;最後有一位說:在呼吸之

    間。因為人只要一口氣不來,隨時隨地都會死亡,這才是最正確的答案,人只要一口氣不來,隨時隨地都會死亡。

    這一章主要是告誡我們人命無常,假如我們能夠真正了解這個道理,大家都會看破,都能夠互相忍讓。看看世間,

    大家互相爭鬥,爭到最後,一口氣不來,整個江山財產,還不是都得放下來,什麼也帶不走的。因此,我們學佛,

    要徹底認識生命太短促了,應該好好珍惜,不可以隨便浪費寶貴的生命。

    法鼓山各道場每天做晚課都要唱〈普賢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就是提醒大家對無常的警覺,「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生命無

    常,「棺材裝的是死人,不一定裝老人。」懂得佛法的道理,就趕快要努力修行,要發恆長久遠的菩提心,實踐自

    利利他以達到成佛的目標,與大家共勉。

    華州法鼓通訊 Page 7

  • 8

    法鼓山華盛頓州西雅圖分會

    14130 NE 21st Street, Bellevue, WA 98007 Tel: 425-957-4597

    法鼓通訊園地公

    開, 歡迎您分享

    學佛上的心得或

    生活中的事。 來

    稿請寄:

    ddmba.seattle@gmail.

    com

    文宣組:

    謝明月

    翁碧蓮

    陳佩鴻

    【學佛 Q&A】念佛時,要不要做觀想?怎麼觀?

    念佛的方法,有稱名、觀像、觀想、實相念佛四種。其中,觀想念佛是

    憶念佛的功德。以阿彌陀佛來說,佛的功德就是由四十八願所成就之西

    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無量壽經》中所教導的十六種觀法,從觀

    日、觀水、觀地、觀樹、觀池,及至觀菩薩與佛的悲智解脫,就是用全

    身心,念念心向佛國淨土。

    一般來說,觀想念佛必須要有禪定的基礎,才能夠一心不亂,念念念佛

    名號、念念念佛相好、念念念佛的功德。如果身心尚未安定,對於觀境

    不熟、理路不清,這時刻意觀想,反而會妄念紛飛,導致頭部脹痛或產

    生幻覺。因此淨土宗大師如蕅益智旭、印光大師等人,多勸人稱念一句

    阿彌陀佛,因為這四個方法當中,稱名念佛最容易入手,接受度也最

    廣。 不過,在精進念佛的過程中,為什麼又會提醒我們要觀想自己坐

    在蓮花上,或是踩著蓮花念佛?

    其實這類的提醒,是幫助我們將念頭單純化的一種輔助。由於行住坐臥

    中,我們的念頭很容易被外境牽引,口中念佛,腦中的妄念卻像瀑布一

    樣,川流不息,所以,除了不管妄念,回到佛號之外,坐念時,就練習

    觀想身體輕柔地坐在蓮花上,不去管身體的痠、痛、癢、麻;經行念佛

    時,觀想腳底走在金沙上,每一步踏出就是一朵蓮花;睡覺時,觀想自

    己睡在蓮花苞裡,凡此種種,無非是要將妄念從四面八方拉回當下的身

    心,一心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