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Upload
    yeva

  • View
    9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本章提要 l 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方式的发展 l 国际分工理论 l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l 劳动力要素的跨国流动 l 国际技术转移理论 l 经济一体化理论. 本章学习目的  了解国际 生产要素从间接向直接流动的产生与发展  掌握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 能运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理论分析与解释国际经济合作活动的动因和效应. 第一节 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的间接流动 (1)生产要素概念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Page 2: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本章提要 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方式的发展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劳动力要素的跨国流动 国际技术转移理论 经济一体化理论

Page 3: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本章学习目的了解国际生产要素从间接向直接流动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理论分析与解释国际经济合作活动的动因和效应

Page 4: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第一节 第一节 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的间接流动一、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的间接流动 ( 1)生产要素概念 是指使具体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进行所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它通常包括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土地经济信息和管理信息等六种。( 2)早期的国际分工和经济交往主要是以 贸易的形式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流 动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间媒介进行间

接转移。

Page 5: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贸易的配置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这不仅是因为贸易对资源使用的效果比较间接,

而且还因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长时期存在着。竞争型商品流入对进口国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影响到收益在国内利益集团间的分配。在此情况下,绝大多数国家对进口实施限制性的政策措施,甚至强化贸易壁垒。但这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提高的内在要求相抵触,到海外投资设厂,利用资本和当地廉价劳动力直接结合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是生产要素直接流动的最初动力。

Page 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二、生产要素直接流动的客观条件二、生产要素直接流动的客观条件 首先,以战后美元和各国货币挂钩为特点的世界货币体系虽经波折,但曾维持相对稳定。其次,国际贸易对资源有效配置存在诸多局限性,跨国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需要日益显现出来。再次,商品信贷市场的形成与拓展本身就是与生产要素流动密不可分。 最后,生产要素市场的非完全性和生产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发达国际之间。

Page 7: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三、三、国际间生产要直接流动的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直接流动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开放性的经济政策,外

资流动性方面的限制正在减少,跨国投资成为要素流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 随着跨国间生产和贸易分工的深化 和经济交往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正向 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Page 8: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第二节 第二节 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一、国际分工(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定义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即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15世纪末至 16 “世纪上半叶的 地理大

” 发现 之后( 2)形成与发展阶段•形成阶段: 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工业革命•发展阶段: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工业革命

Page 9: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3 )深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 ,在此基础上国际分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进行贸易的各国之间存在着相对价格、资源

禀赋的差别。• 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及贸易能达到规模经济。

Page 10: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三、国际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Ricardian 模型) •亚当 ·斯密最早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 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目己的贸易伙伴国,则在劳动生产率上占

有绝对优势。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 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一国即使生产率在任何一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仍

有与他国进行生产分工的可能,并从分工中获得利益。

Page 11: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依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穆勒用机会成本概念,以公式推导的形式,规范方式地论证比较利益,建立了 Ricardian模型。

•Ricardian 模型假设每个国家只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忽略国与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别,集中讨论生产技术的差别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Page 12: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相对价格与贸易结构的模型Deardorff (1984), Helpman (1984)等人认为国与国在技术上的差别引起不同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机会成本不同,因而比较优势不同。在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个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所以不同的比较优势引起相对价格的高低。•国内相对价格低于国际相对价格时,出口•国内相对价格高于国际相对价格时,进口

Page 13: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2)要素禀赋理论(Heckscher-Ohlin模型)1、Heckscher-Ohlin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 1)在各个区域内各个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域际间或各国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 2)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只有两个区域或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

( 4 ) 两个国家或区域间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即生产函数相同。( 5 ) 两个国家或区域中,一个资本较丰富因而利息率相对低,另一个劳动力较丰富因而工资相对低。

( 6)生产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效益。

Page 14: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2 Heckscher-Ohlin模型的基本内容• Heckscher-Ohlin模型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彼此是不能完全代替的,所以生产不同商品对各种要素在量上有不同的要求。

•根据商品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可以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Page 15: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Heckscher-Ohlin 模型忽略国与国之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别并固定规模收益,集中讨论要素禀赋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 Heckscher-Ohlin模型扩大了李嘉图模型中生产要素的范围,使比较优势理论适应性更加广泛。

• Heckscher-Ohlin模型是建立在几个严格的假设的条件基础之上的,这就影响其理论的适用性

• 忽视了科技进步这一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要素。• 模型的现实应用与验证中悖逆的情况,如里昂惕夫之迷。

Page 1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新要素理论又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要素的范围,将科学技术、信息、管理、市场结构、市场规模等后天的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加入到研究中,从而使比较优势理论更加具有普遍性。

Page 17: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 ” 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为代表的 新贸易理论理论进展

•Graham (1923)和 Ohlin (1933)就讨论了规模报酬递增,以及由此带来的专业化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Lancaster (1980), Helpman (1981)和 Krugman (1979,1980,1981)进而建立了规模报酬递增、异质产品、垄断竞争、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结构的数学模型。 Helpman 和 Krugman (1985)系统地阐述了这类模型。

Page 18: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Helpman-Krugman 模型忽略国与国之间生产技术与要素禀赋的差别,集中讨论规模报酬,专业化分工和消费多样化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 基本思路 :由于规模报酬递增,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因此,不同产品的生产就会出现自然垄断,形成了不同国家的专业化分工。

Page 19: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规模报酬递减的简单成本函数。假设一个产品生产的固定成本为 f ,边际成本为常数

c ,产品的总成本函数: C= f+ cy (公式 2-1)

平均成本: AC= f/y+c (公式 2-2)

其中 y 是产品的生产量, f 包括研究与发展成本、管理成本和广告成本等,而 c 则代表产品的边际制造成本。

Page 20: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当假设制造业不是一个具有差异产品的行业时,那么因为本国资本充裕,而制造业是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所以本国制造品就会相对充足,并因此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

图 2- 1 不存在收益递增时的贸易模式

本国 (资本充裕)

外国(劳动力充裕)

制造品 粮食

Page 21: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如果再假设制造业是个垄断竞争部门。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两国可能都生产一些制造品,不是相同的产品。本国是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和粮食的进口国。

• 由于外国制造业商生产的产品与本国厂商的产品具有不同之处,所以一些国内的消费者偏好外国的制造品。

• 因此,虽然本国的制造品贸易有顺差,但在出口制造品的同时,仍会进口一些制造品。

Page 22: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图 2-2 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下的贸易模式*

*如果制造业是个垄断竞争的行业,那么本国和外国将生产具有差别的制造品。因此即使本国是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在其出

口制造品的同时,也还会进口一些制造品,从而促进行业内贸易。

本国(资本充裕)

外国(劳动力充裕)

制造品 粮食

行业内贸易

行业间贸易

Page 23: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收益递增与垄断竞争下贸易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行业间贸易(制造品与粮食)反映出比较优势。(2) 行业内贸易(制造品与制造品)不反映比较优势。(3) 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 (4) 行业内贸易与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

间的相似性。

Page 24: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2. 新贸易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的主要分野克鲁格曼( 1994 )认为新贸易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的主要分野在于:•关于贸易的原因,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是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而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差异外,还有递增收益的原因。递增收益来自内部、外部的规模经济。•关于什么决定贸易格局,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是比较利益;而新贸易理论认为递增收益的逻辑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

Page 25: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第三节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一、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 , 海默( Hymer)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 ,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后经金德尔伯格 (C. P. Kindleberger) 以及约翰逊 (H. G. Johnson)等学者的补充 ,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理论。

Page 2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1 )对不完全市场的假定。•海默认为 ,必须放弃对传统国际资本移动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设 ,从不完全竞争来进行研究。

•不完全竞争 ,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产品差别以及由于政府课税、关税等限制性措施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寡占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正是垄断优势构成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Page 27: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2 )垄断优势使跨国公司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当地企业熟悉本国消费者偏好、了解法律法规、信息灵通等优势• 美国企业要承担远距离经营的额外成本和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由于市场不完全而使美国企业拥有和保持一定的垄断优势 , 这种垄断优势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了因跨国经营而额外增加的成本和风险并取得了超过当地企业的利润。

Page 28: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3)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形式•垄断优势来源: ( 1)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 ( 2)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 ( 3)来自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直接投资来利用其垄断优目的( 1)为了绕过东道国关税壁垒 ,维持和扩大市场 ;( 2)为了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

Page 29: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海默认为 , 各国企业在技术、管理和规模经济方面的相对优势决定了直接投资的流向及多寡 , 决定了一国是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还是主要的直接投资接受国。

• 20 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初 ,西方学者在海默、金德尔伯格的理论基础上 , 进一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

• 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 ,从而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独立开来 , 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美国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 ,对后来的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Page 30: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 60年代中期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 .弗农(Raymond Vernon) 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以解释企业根据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而做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Page 31: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1) 产品创新阶段• 弗农认为 , 在产品创新阶段 ,由于前期高研

发投入和高生产成本 , 产品生产也尚未标准化 ,消费群体主要为高收入的美国消费者。在该阶段生产一般集中在美国国内 ,并部分出口满足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

Page 32: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2) 产品成熟阶段• 弗农认为 , 在这一阶段产品需求增加 , 产品逐渐标准化 ,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和寡占市场结构被削弱 , 价格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增强。由于产品基本定型 ,仿制增加 ,加上西欧国家市场扩大 , 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 , 以及关税和运输成本的不利影响 , 导致美国对西欧国家直接投资 , 以就近占领当地市场并出口发展中国家。

Page 33: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3 )产品标准化阶段• 弗农认为 , 在这一阶段 , 产品的生产技术、

规模及样式等都已经完全标准化 ,企业的垄断优势不复存在。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因素更为重要 , 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凸显 , 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生产区域 ,其产品可供应本国和其他国家市场。

Page 34: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跨国公司在新产品出口、许可证贸易或海外生产进行抉择时,是将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生产区位联系起来(见表 2-1 )。

Page 35: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主体及生

产区位 技术特点 市场特点

产品创新阶段( 国内生产阶段 )

创新发明国家

国内生产技术垄断但不稳定

以国内市场为主,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低国外市场采取出口的形

产品成熟阶段(海外发达国家

设厂)其他发达

国家生产技术趋于成熟

仿制品出现竞争开始转向生产成本,

力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产品标准化阶段(发展中国家设

厂)发展中国

家产业的各项技术标准化,技术垄断优势消失

竞争的基础是价格,发明国转为进口国

表 2-1

Page 3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局限性 (1)它没有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直接投资;(2)该理论主要涉及最终产品市场 , 而资源开发型投资和

技术开发型投资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无关;(3)该理论对于初次进行跨国投资的解释较为适用 , 对于已经建立国际生产和销售体系的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则解释乏力;

(4)该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5)该理论认为母国垄断优势的丧失导致对外直接投资 ,

实际上 ,许多跨国公司在保有垄断优势的同时 , 还进行大量对外直接投资。

Page 37: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3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 (Kiyoshi kojima)提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又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这是一种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 ,分析和解释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 , “称为 小岛清

”模式 .• 小岛清认为 ,国际直接投资不能仅仅依靠从微观经济因素出发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 ,还要考虑从宏观经济因素出发的国际分工原则。

Page 38: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小岛清模式的核心:•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

• 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部门 ,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东道国这些优势就不能被利用。

• 这样 ,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两国的贸易。

Page 39: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 一是只能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 ,难以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投资。

• 二是该理论以投资国为主体而不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实际上假定了所有跨国公司都有相同的动机并且也是投资国的动机 ,难以解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 三是低估了发展中国家接受高新技术的能力 ,对发展中国家不具有指导意义。按照该理论 ,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 ,永远追赶不上发达国家。

Page 40: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4 内部化理论 • “ ”内部化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科斯 (R.

H. Coase)首先提出来的 ,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卡森 (P. J. Buckley & M. 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 (A.M. Rugman)将其应用到国际直接投资领域 ,形成市场内部化理论。

Page 41: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市场不完全的原因并非仅是规模经济、寡占或关税壁垒 ,更重要的是市场 失效和某些产品的特殊性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 内部化理论强调知识等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

•由于对这些市场的干预过多导致其部分失效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使得跨国公司的交易成本增加。

•另外 ,由于知识产品的前期研发等投入巨大 ,为取得其全部租金收入 ,最佳途径就是人为造成一个企业内部市场。

Page 42: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内部化的实现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 内部化的成本包括 :• 一是规模经济成本;• 二是管理成本;• 三是国际风险成本。

Page 43: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 (John H.Dunning, 1997)首先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81年 ,邓宁出版了名为《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的论文集 ,对其折衷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

Page 44: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折衷理论认为 ,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是由该企业自身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所谓

OIL(Ownership -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式。•所有权优势含义主要指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它国企业没有或者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和规模经济优势。

Page 45: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所有权优势类别•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对有价值资产 (原材料、先进生产技术等 )的拥有或独占;•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 (技术、信息、管理、营销、品牌、商誉等 )。邓宁在此更为强调的是知识资产这类无形资产的优势。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

Page 4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内部化优势含义内部化优势含义• 是指企业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企业

经营的不利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

• 区位优势含义区位优势含义•指生产地点的政策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所产生的吸引力。

Page 47: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表 2-2 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

Page 48: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研究 • 1.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 ( Wells,1983)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保护出口市场•突破配额限制•谋求低成本•种族纽带•分散资产及其它 (如响母国、东道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倡议和帮助、某此企业主为亲友寻找职业、在国外为公司培训人才等 )

Page 49: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1)小规模制造和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技术优势。(2) 使用当地资源和生产当地所需产品的优势。(3) 接近当地市场的优势。

Page 50: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2.技术地方化理论 (Lull and Paul, 1977) • 发展中国家特有优势:( 1)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 2)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 3)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它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4)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Page 51: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Cantwell and Tolentino, 1990)

•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 ;

• 发展中国家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 产业特征

• 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 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

Page 52: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地理特征 •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国际直接投资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即首先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然后逐步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扩张,最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同时,为获取更先进、更高级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Page 53: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 1.对主流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巴特利和高歇尔 (Bartlett and Ghoshal ,199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扩展。

•提出了产品创新 (包括产品开发、技术和核心能力在国际间的转移等 )、接近市场 (当地化战略、产品差异化和当地改造等 )和通过竞争降低成本 (全球生产、标准化、合理化等 )三位一体的跨国投资模式

Page 54: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刘 (Scott Liu , 1998)对内部化理论间接的验证和补充

•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 ,跨国公司内部化的决策本身 ,就是在向市场提供信息 ,

•一是因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致新的知识进入市场 ,影响其在外部市场的经营;

•二是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决策时 ,含有对未来收益状况的预期。

Page 55: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20 世纪 80 年代,邓宁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论 (1981)

• 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NP)水平将一国的直接投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人均GNP低于 400美元。 处于该阶段的国家 ,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 ,略有直接投资流入。因为处于该阶段的国家总体投资环境较差 ,没有区位优势 ,无法吸引外资 ;也因缺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无力对外投资。

• 第二阶段是人均GNP在 400至 1500美元之间。 处于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直接投资流入增加 ,但流出很少 ,净流入额较大。处于该阶段的国家投资环境有很大改善 ,但所有权优势增长仍有限 ,少量的直接投资流出主要集中在邻近国家。

Page 5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第三阶段为人均 GNP在 2000至 4750美元之间

处于该阶段的国家虽然直接投资净流量为负值 ,但流出速度已经超过流入速度,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大大增强 ,成为真正的对外投资者。此外对外投资增加还因为国内竞争加剧 ,区位优势下降。

•第四阶段是人均GNP 在 2600 至 5600美元之间 处于该阶段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直接投资流出速度大于流入速度 ,净流量为正值。处在这一阶段的国家的企业拥有很强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 ,善于发现和利用外国的区位优势 ,处在这一阶段的国家的区位优势大大减弱 ,但仍可吸引大量的直接投资。

Page 57: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2.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或综合动因理论• 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组合作用的结果。• 直接诱发要素

• 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因素 ,包括劳动力、资本、技 术、管理及信息等

• 间接诱发要素• 包括投资国鼓励性的投资政策与法规 ,与东道国的协议或合作 ,东道国优良的投资环境 ,以及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 ,科技进步 ,国际金

融市场上的利率与汇率波动等。

Page 58: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3.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理论 •迈克尔 ·波特 (Michael E.Porter)提出的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理论将国家竞争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

Page 59: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4.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理论 • 指围绕全球长期目标 ,在世界范围内统一协调公司的内外部资源 ,安排投资、生产、销售、服务和技术开发等活动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基于全球战略的投资与基于国别竞争战略的投资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追求全球范围内的最大限度的收益 ,而不

是一时一地的盈亏。

Page 60: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5.跨国公司企业资源观理论 • 核心观点 :•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资源的竞争 • 资源分类 (Barney)• 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 • 资源必须具备四个特点 :• 价值性• 稀缺性• 不完全模仿性• 不可替代性。

Page 61: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一、劳动力要素及其跨国流动一、劳动力要素及其跨国流动• 1.劳动力 • 2.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 3.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形式 1)劳动力间接流动。 2)劳动力直接流动。( 1)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跨国流动。( 2)中短期的劳动力跨国流动。

第四节 劳动力要素及其跨国流动第四节 劳动力要素及其跨国流动

Page 62: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二、劳动力要素流动性分析 • 劳动力在国内的流动受到的限制表现•第一,劳动力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不同部门需要不同质的劳动力;

•第二,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劳动力的流动有大致的方向性,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是因为技术在不断提高,其结果总是在释放出劳动力;

•第三,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会受到一定限制。

Page 63: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劳动力国际流动受到的限制第一,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和限制移民的法律规定;第二,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第三,每个国家对移民成本的承受能力。

Page 64: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三、劳动力要素国际流动的动因 1. 收入差距2. 劳动力供求失衡3. 经济周期的影响4. 国际经济合作5. 政府政策

Page 65: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四、劳动力跨国流动的方向 劳动力跨国流动的方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1.从经济发展停滞的地区流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地区。

2.从非工业化地区流向工业化地区。3.从经济低速增长的地区流向经济高速增长的

地区。4.从低工资地区流向高工资地区。

Page 6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五、劳动力跨国流动的经济效应 • 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一般理论模型

A’

B

E

M

B

B’(L边际收益 )

D

G

A

J

H

T

O’O

F

N

C

增加收益

Page 67: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 1)就劳动的边际产出而言, A国为 OC, B国为 O’H;

• A国的劳动收入为 OAGC, B国为 O’AMH 。• ( 2 )其它要素收入即资本收入, A 国为

CGF, B国为 HMJ 。• ( 3)世界的总产出也是世界的总收入,为

OFGMJO’ 。

Page 68: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2.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利益分配• 至均衡点 E,劳动的跨国流动总量为 AB;在世界劳动总量的分配上, A国的劳动量减少,从OA减少到OB;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1)劳动边际收益即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劳动力跨国流动之前两国之间存在的劳动边际收益差异在劳动力跨国流动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都相等于 BE ( 2)劳动与资本收益分配的变动。在 A国,资本收益减少,从 CGF减少到NEF,而劳动收益增加;在 B国,资本收益增加,从HMJ增加到 TEJ,而劳

动收益减少。

Page 69: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3)世界总产出的增加。从劳动重新配置之前的 OFGMJO’增加到重新配置之后的 OFEJO’ ,增加了 EGM 。( 4) A、 B两国各自的总产出和国民收入产生变动。

A国的产出为 OBEF,同原来的 OAGF相比是减少了。B国的产出则是增加了,现在为 O’BEJ,与原来相比,增加了 ABEM

Page 70: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一、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的基本观点:1. 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技术进步是不很一致的• 技术差距具体表现在:( 1 )世界各国对现代高新技术的拥有量和水平。( 2 )世界各国专利的持有情况。( 3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4 )世界各国拥有技术装备的时代特征,以及一项新

技术从技术创新国至该新技术被他国掌握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第五节 第五节 国际技术转移理论国际技术转移理论

Page 71: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2. 技术变动和技术转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

A国

0 t0 t1 t2 t3 t4B国

模仿时滞 掌握时滞

需求时滞

反应时滞

A 国生产

B 国 出口

B 国生产

B 国 进口

Page 72: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技术领先国发展的一中新工艺到这项技术被国外所掌握需要经过两大阶段:模仿时滞和掌握时滞。

1)模仿时滞( Imitation Lag) ( 1 )需求时滞。( 2 )反应时滞。2)掌握时滞

Page 73: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3. 二元技术结构与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论不仅认为技术差距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和原因,而且认为技术存在二元结构。

• 它们认为由于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技术经济发展程度也有差异。

• 发达国家基本上以先进技术为主。• 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结构则以落后技术为主。

Page 74: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1.曼斯菲尔德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的选择理论 曼斯菲尔德( E. Masfield)认为跨国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把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看成是相互替代的选择。( 1)企业在生产要素供给能够得到满足、投资能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一般倾向于选择直接投资。因为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技术专有权,在国际上保持技术优势和垄断。( 2)企业在国外市场容量太小,或者东道国缺乏接受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等,无法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时,

一般选择技术转移。

Page 75: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2. 2. 邓宁的国际生产选择模型邓宁的国际生产选择模型• 邓宁 (John H. Dunning)认为国际贸易、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三者为有机地统一的整体,技术转移是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

(1)企业在国外拥有区位优势,又能控制技术专有权在国外进行生产的条件下,一般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2)企业在区位因素吸引力不大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3)企业在内部交易市场不具备一定规模、区位优势又

不明显时,才选择技术转移。

Page 7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3.3. 凯夫对跨国公司选择依据的进一步研究 凯夫对跨国公司选择依据的进一步研究 • 1 )选择技术转移的因素包括:• ( 1 )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障碍。• ( 2 )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 ( 3 )技术创新的周期太短。• ( 4 )风险因素。• ( 5 )有互惠回授条件者。• 2 )不选择技术转移的因素包括:• ①技术转移交易成本过高

Page 77: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三、三、技术转移周期论技术转移周期论 • 斋藤优的技术转移周期论把技术转移论看作周期循环的必然结果。

0 t1 t2 T

R

R1R2R3

Page 78: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企业即于 t1这个时点把出口商品转为直接投资,以谋取更多利益。

• 在当地产销,很快提高了当地该项技术的水平,且能仿制该产品推向市场。直接投资的利益降至 t2 , 企业即转而输技术 。

Page 79: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四、四、技术转移均衡论技术转移均衡论1. 凯夫技术转移均衡论的观点 认为可以用商品交易的均衡机制来说明技术转移机制。2. 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技术转移一般均衡论这一观点把技术转移、资源配置、世界收入分配三者统一起来考察,认为技术由不断创新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者由于获得了发达国家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Page 80: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五、 NR (国民的需求 /资源)关系论(斋藤优)• 1. NR关系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 • 为要满足需求( N),需要何种程度的资源( R)与之相适应。

• 2.NR关系不相适应正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 3.N与 R 的关系决定了技术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Page 81: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定义: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某种政治协定,或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消除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障碍,实现区域内国家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

第六节 经济一体化理论

Page 82: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 按照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以东的范围按照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以东的范围和程序划分:和程序划分: •特惠关税区 Preferential Customs Area •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关税同盟 Customs Union •共同市场 Common Market •经济同盟 Economic Union •完全经济一体化 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Page 83: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一、一、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效果( Trade Creating Effect) 2)贸易转移效果( Trade Diverting Effect) 3)贸易扩大效果( Trade Expansion Effect )4) 可以减少征收关税时的行政支出费用。5)可减少走私6)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增强集体集团谈判力量

Page 84: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2.关税同盟产生的动态效果 1)使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加剧,专业化分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使生产要素和资源更加优化配置。

2)使成员国获取专业与规模经济利益。 3)吸引成员国厂商扩大投资,也能吸引非成员国的资本向同盟成员国转移。

4)加速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Page 85: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二、二、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主要观点: ( 1 )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才

能扩大市场范围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

( 2 )依靠因市场扩大化,创造使竞争激烈化的经济条件,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

Page 8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基本理论

三、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小岛清认为在经济共同体内有必要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即各国分别集中生产某种商品,互相提供本国其他某种商品的市场。四、四、世界主要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世界主要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欧洲联盟( EU)•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上海合作组织( 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