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 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Upload
    madison

  • View
    146

  • Download
    7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 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等。考虑到地表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在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还包括有关海湾(包括海岸带)的部分内容。.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二、水体污染 使水的感官性状和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称为 水体污染。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水域,

如河流、湖泊、水库等。考虑到地表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在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还包括有关海湾(包括海岸带)的部分内容。

Page 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二、水体污染 使水的感官性状和物理化学性质、水生

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称为水体污染。

凡是对水环境质量可能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的来源,统称水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Page 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点污染源

非点污染源(面源)

持久性污染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

酸碱污染物

废热(热污染)

按排放方式分

按污染性质分

Page 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二、水体污染1.点污染源 点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和污染物可以从管道或沟渠中直接量测流量和采样分析组分浓度确定,在经费和其他条件有限制时,常采用排污指标 ( 例如排放系数 ) 推算的方法。

Page 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计算式,式中:

QS——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 L/s ; q—— 每人每日的排水定额, L/( 人 ·d) ; N—— 设计人口数,人; Ks—— 总变化系数 (1.5 ~ 1.7) 。

工业废水量计算式,式中: m—— 单位产品废水量, L/t ; M—— 该产品的日产量, t ; Ki—— 总变化系数,根据工艺或经验决定; t —— 工厂每日工作时数, h 。

86400s

s

qNKQ

3600i

s

mMKQ

t

Page 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非点污染源 非点污染源:非点污染源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主要包括城镇排水、农田排水和农村生活废水、矿山废水、分散的小型禽畜饲养场废水,以及大气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和降水过程进入水体等所造成的污染废水。

Page 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在对水土流失过程及其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过程的模拟来研究区域污染物对接受水体的输出总量;另一种是采用直接或间接途径估算非点污染源总径流量和平均径流污染物浓度以计算总污染负荷量。

Page 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估计: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来源:城市雨水下水道及合流制下水道的溢流。污染物自城市街道经排水系统进入受纳水体。

Page 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非点源污染物被暴雨冲刷到接受水体的负荷的计算:

基本程序:首先估计暴雨事件中暴雨径流的大小(径流深度和径流面积的乘积),从而确定暴雨的冲刷率,进而估计径流冲刷到受纳水体的沉积物负荷,然后根据沉积物中污染物浓度计算污染物负荷,或者根据固体废物与污染物的统计相关关系计算污染物负荷。

Page 1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①暴雨径流深度的估计: R= CR·P- Ds 式中: R —— 总暴雨径流深度, cm ; CR —— 总径流系数; P —— 降雨量, cm ; Ds —— 洼地存水, Cm 。

总径流系数的估算方法:粗略估算式: 0.15 1

100 100R

I IC

式中: I——不透水区百分数; φ——按照不同坡度计算的不透水区(指屋面、沥青和水泥路面或广场、庭院等 )的径流系数 。

Page 1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准确计算式: i iR

i

FC

F

洼地存水 Ds 的粗略估计:0.63 0.48

100s

ID

②径流中冲刷到接受水体的颗粒物负荷:在总暴雨径流估算出来后,可估算暴雨冲刷率。一般认为 1 h 内总径流为 1.27 cm 时,可冲走 90%的街道表面颗粒物(沉积物)。

式中: Fi——各种类型地区所占的面积; φi——对应的径流系数。

Page 1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暴雨径流中冲刷的固体负荷:

sw e suY t Y PC

式中: tr—— 从最后一次暴雨事件算起的天数, d ; ts—— 从最后一次清扫街道算起的天数, d ;εs—— 街道清扫频率。

1e r s s st t t t

式中:Ysw——暴雨冲刷到受纳水体的颗粒物负荷; te —— 等效的累积天数, d;Ysu——街道表面颗粒物日负荷量, kg/ d。

Page 1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式中:Lsu—颗粒物日负荷率, kg/ (km. d) ;Lst— 街道边沟长,约等于 2倍的街道长, km 。

su su stY L L

街道表面颗粒物日负荷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交通强度、区域地表覆盖物的形式、径流量和降雨强度、灰尘沉降量、前期干旱时间、城市街道清扫频率和清扫质量等。

Page 1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③径流中冲刷到受纳水体的有机污染负荷:用颗粒固体负荷乘上浓度因子计算有机物负荷:

ou su ouY Y C

式中: You—有机污染物的日负荷量, kg/ d; α— 单位转换因子, 10-6 ; Ysu—总颗粒物固体日负荷量, kg/ d; Cou—有机污染物在颗粒物中的浓度, μg/ g。

Page 1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第一种方法:避开污染物在农田表面实际迁移过程的变化,仅通过采集和分析各个集水区的径流水样计算进入某一水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总量,其公式如下:

1 1

m n

i ij i

M Q

Page 1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式中: M——某种污染物输出总量, kg; ρi——第 i小时的该种污染物浓度, kg/m3; Qi——第 i小时的径流量,m3; n——观测的总时数, h; j——第 j 个农田集水区; m——集水区总数。

1 1

m n

i ij i

M Q

Page 1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三、水体自净 定义: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

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

物理过程:紊动扩散、移流、离散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混凝沉淀生物过程:生物降解

Page 1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1)迁移和转化 推流迁移:指污染物随着水流在 X、 Y、 Z三个方向上平移运动产生的迁移作用。

分散稀释:是污染物在水流中通过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作用分散开来,得到稀释

转化和运移:是污染物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或解吸、污染物颗粒的凝并、沉淀和再悬浮。

Page 1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

Page 2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污水排放、温排水、溢油污染。

扩散过程和漂移过程。

Page 2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2)衰减变化 ①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Page 2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②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化降解: 水体中有机物的生化降解呈一级反应:

Page 2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③硝化作用:天然水体中含氮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过程,由氨氮氧化为硝酸盐。

Page 2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④温度影响:温度对 K1和 KN有影响,一般以 20℃的 K1, 20和 KN, 20为基准,则温度 T时的值为:

θ1=1.047, T的范围为 10-35℃; θN=1.047,T的范围为 10-30℃

Page 2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⑤脱氮作用:当水中溶解氧被耗尽时,水中硝酸盐将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氮气。

⑥硫化物的反应:当水体中缺少溶解氧和硝酸根离子时,硫酸盐会被细菌还原为硫化氢,含硫蛋白质在厌氧条件下被大肠杆菌分解生成半胱氨酸,再被还原为硫化氢。

Page 2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⑦细菌的衰减作用:随着水体自净过程的进行,例如河流的流动过程,细菌逐渐减少。细菌衰减也服从一级反应。⑧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衰减作用:重金属

和有机毒物在水体中的衰减与其种类和性质有关。

Page 2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四、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耗氧 ①碳化需氧量衰减耗氧:有机污染物生化降解,使碳化需氧量衰减。

②含氮化合物硝化耗氧:

Page 2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四、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④水体底泥耗氧:

③水生植物呼吸耗氧

Page 2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四、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复氧过程

①大气复氧:

②光合作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水体复氧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五、水温变化过程

Page 3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混合与扩散

一、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混合 废水排入水体后,最先发生的过程是混合稀释。对大多数保守污染物混合稀释是它们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易降解的污染物混合稀释也是它们迁移的重要方式之一。水体的混合稀释、扩散能力,与其水体的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1.河流的混合稀释模型 当废水进入河流后,便不断地与河水发生混合交换作用,使保守污染物浓度沿流程逐渐降低,这一过程称为混合稀释过程。

Page 3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Page 3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污水排入河流的入河口称为污水注入点。污水注入点以下的河段,污染物在断面上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靠排放口一侧的岸边浓度高,远离排放口对岸的浓度低。随着河水的流逝,污染物在整个断面上的分布逐渐均匀。 污染物浓度在整个断面上变为均匀一致的断面,称为水质完全混合断面。

Page 3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最早出现水质完全混合断面的位置称为完全混合点。

污水注入点的上游称为初始段,或背景河段;污水注入点到完全混合点之间的河段称为非均匀混合段;

完全混合点的下游河段称为均匀混合段。

Page 3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式中: Q— 河流的流量, m3/ s ;ρ1— 排污口上游河流中污染物浓度, mg/ L ; q— 排人河流的废水流量, m3/ s ;ρ2— 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 mg/ L 。

1 2i

Q q

Q q

在水质完全混合断面以下的任一断面

Page 3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当废水在岸边排入河流时,废水靠岸边向下游流去,经过相当长的距离才能达到完全混合。在非均匀混合段的废水排入一侧的岸边形成一个污染带。当完全混合距离 Ln无实测数据时,可参考下表确定。表中列举出了许多河流在岸边集中排入废水时,污水与河水达到完全混合所需的时间。从下表中查取所需时间与河水实际流速的乘积为完全混合距离。

Page 3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3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节 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

河流是沿地表的线形低凹部分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较大的叫河(或江),较小的叫溪。河口是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河段,可以分为入海河口、入湖河口及支流河口。

Page 3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质模型假设条件 应用水质模型预测河流水质时,常假设该河段内无支流,在预测时期内河段的水力条件是稳态的和只在河流的起点有恒定浓度和流量的废水(或污染物)排入。

如果在河段内有支流汇入,而且沿河有多个污染源,这时应将河流划分为多个河段采用多河段模型。

Page 3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河流水质模型 河流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方程。

1 、水质模型的分类:按时间特性分:分为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 描写水体中水质组分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水质模型称为动态模型。 描述水体中水质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的水质模型称为静态模型。

Page 4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按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分:分为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水质模型。 当把所考察的水体看成是一个完全混合反应器时,即水体中水质组分的浓度是均匀分布的,描述这种情况的水质模型称为零维的水质模型。 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一个方向上是重要的,另外两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这种水质模型称为一维水质模型。 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两个方向上是重要的,在另外的一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这种水质模型称为两维水质模型。 描述水质组分迁移变化在三个方向进行的水质模型称为三维水质模型。

Page 4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按描述水质组分的多少分:分为单一组分和多组分的水质模型。 水体中某一组分的迁移转化与其它组分没有关系,描述这种组分迁移转化的水质模型称为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型。 水体中一组分的迁移转化与另一组分(或几个组分)的迁移转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描述这种情况的水质模型称为多组分的水质模型。

Page 4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按水体的类型可分为:河流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受潮汐影响)、湖泊水质模型、水库水质模型和海湾水质模型等。河流、河口水质模型比较成熟,湖、海湾水质模型比较复杂,可靠性小。按水质组分可分为:耗氧有机物模型( BOD—DO模型) ,无机盐、悬浮物、放射性物质等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型,难降解有机物水质模型,重金属迁移转化水质模型。

Page 4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质模型的选择: 选择水质模型必须对所研究的水质组分的迁移转化规律有清楚地了解。因为水质组分的迁移 (扩散和平流 ) 取决于水体的水文特性和水动力学特性。 在流动的河流中,平流迁移往往占主导地位,对某些组分可以忽略扩散项;在受潮汐影响的河口中,扩散是主导的迁移现象,扩散项必须考虑而不能忽略。对这两者选择的模型就不应一样。对河床规整,断面不变,污染物排入量不变的水体,可选用静态模型。为了减少模型的复杂性和减少所需的资料,对河流系统的水质模型往往选用静态的。但这种选择不能充分评价时便输入对河流系统的影响。 选择的水质模型必须反映所研究的水质组分,应用条件和现实条件接近。

Page 4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污染物在均匀流场中的扩散水质模型 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两大类:持久型污染物(惰性污染物)和非持久型污染物。

Page 4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持久型污染物: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随着介质 的运动不断地变换所处的空间位置,还由于分散作用不断向周围扩散而降低其初始浓度,但它不会因此而改变总量,不发生衰减。这种污染物称为持久型污染物。如重金属、很多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等。

非持久型污染物: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除了随着环境介质流动而改变位置,并不断扩散而降低浓度外,还因自身的衰减而加速浓度的下降。这种污染物称为非持久型污染物。

Page 4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非持久型物质的衰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其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决定的;如放射性物质的蜕变;另一种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由于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反应而不断衰减的,如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在水体中微生物作用下的氧化分解过程。

Page 4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持久型污染物,实际应用中,在不需要考虑其横向均匀混合时间的情况下,通常假设其可以瞬间混合完毕,而采用完全混合公式( 0维模型)来计算河流断面的污染物浓度。

1 2i

Q q

Q q

应用对象:①不考虑混合距离的重金属污染物、部分有毒物质和其他持久型污染物质的下游浓度预测和允许纳污量的估算。②有机物降解性物质的降解项可以忽略时;③降解性有机物混合段初始部分。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例 4-1

Page 4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对非持久型污染物,在河流的流量和其他水文条件不变的稳态条件下,可以采用一维模型进行污染物浓度预测。

2

20x xE u K

x x

Page 4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非持久性或可降解污染物,若给定 x= 0 ,ρ= ρ0 ,上式解为:

对于一般条件下的河流,推流形成的污染物迁移作用要比弥散作用大得多,在稳态条件下,弥散作用可以忽略,则有:

式中: ux—— 河流的平均流速, m/ d 或 m/ s ;Ex—— 废水与河水的纵向混合系数, m2/ d 或 m2/s ; K—— 污染物的衰减系数, 1/ d 或 1/ s ; x—— 河水 ( 从排放口 )向下游流经的距离, m 。

0

4exp 1 1

2x x

x x

u x KE

E u

0 exp x

x

K

u

Page 5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例 1] 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 q= 0.15m3/ s ,苯酚浓度为 30μg/ L ,河流流量 Q= 5.5m3/ s ,流速 u= 0.3m/ s ,苯酚背景浓度为 0.5 μg / L ,苯酚的降解(衰减)系数 K= 0.2d-1 ,纵向弥散系数 Ex= 10m2

/ s 。求排放点下游 10km处的苯酚浓度。

[解 ] 计算起始点处完全混合后的初始浓度:

( 1 )考虑纵向弥散条件下的下游 10km处的浓度:0

0.15×30+5.5×0.5=1.28μg /L

5.5+ 0.15

Page 5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2 )忽略纵向弥散时的下游 10km处的浓度:

0.2 100001.28 1.19 /

0.3 86400g L

由此看出,在稳态条件下,忽略纵向弥散系数与考虑纵向弥散系数的差异可以忽略。 对水面宽阔的河流受纳污 ( 废 ) 水后的混合过程和污染物的衰减可用二维模型预测;对于水面又宽又深和流态复杂的河流水质预测宜采用三维模型。

Page 5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 污染物从排污口排出后要与河水完全混合需一定的纵向距离,这段距离称为混合过程段。 当某一断面上任意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比介于 0.95 至 1.05 之间时,称该断面已达到横向混合,由排放点至完成横向断面混合的距离称为完成横向混合所需的距离。

Page 5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当采用河中心排放时所需的完成横向混合的距离为:

在岸边上排时:

20.1 x

y

u Bx

E

20.4 x

y

u Bx

E

Page 5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河水中溶解氧浓度 (DO) 是决定水质洁净程度的重要参数之一,而排入河流的 BOD 在衰减过程中将不断消耗 DO ,与此同时空气中的氧气又不断溶解到河水中。

二、 BOD—DO耦合模型

Page 5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该模型是描述一维河流中 BOD 和 DO消长变化规律的模型 (S—P模型 )。建立S—P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①河流中的 BOD的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②反应速度是定常的; ③河流中的耗氧是由 BOD衰减引起的,

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

Page 5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S —P 方程: 1

BODBOD

dK

dt

1

0

K tBOD BOD e

1 2

( )( )s

d DOK c K DO DO

dt

0 1 2 1

0

1

2 1

[ ]BOD K t K t K tD D

Ke e e

K K

1

dcK c

dt

10

K ttc c e

1 2D

BOD D

dK K

dt

Page 5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S —P 方程: 氧垂曲线

临界氧亏发生的时间:

该方程是应用最广的河流水质中 BOD—DO预测模型。

0 1 2 2

0

1

2 1

s

s

DO DO D

BOD K t K t K tDO D

Ke e e

K K

0

0

2 12

2 1 1 1

1ln 1 D

cBOD

K KKt

K K K K

Page 5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S- P模型的修正模型: S- P模型的假设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为了计算河流水质的某些特殊问题,人们在 S- P 模型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些新的假设,推导出了一些新的模型。

Page 5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1 )托马斯 (Thomas) 模型 对一维静态河流,在 S- P 模型的基础上,为了考虑沉淀、絮凝、冲刷和再悬浮过程对 BOD去除的影响,引入了 BOD 沉浮系数 k3 。由以下的基本方程组 (忽略扩散项 ) :

1 3

1 2

BODBOD

DBOD D

dk k

dtd

k kdt

Page 6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解得:

1 3

0

0 1 32 2

0

1

1 3 2

e k k tBOD BOD

BOD k k tk t k tD D

ke e e

k k k

Page 6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2)多宾斯—坎普 (Dobbins—Camp)模型 对一维静态河流,在托马斯模型的基础上,多宾斯—坎普提出了两条新的假设:

①考虑地面径流和底泥释放 BOD所引起的BOD变化速率,该速率以 R表示。

②考虑藻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地面径流所引起的溶解氧变化速率,该速率以 P表示。

Page 6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三、污染物在河口中的混合和衰减模型 入海河口受海洋潮汐和上游河流来水双重作用。海潮上溯与上游下泄的水流相汇形成强烈的混合作用。 当只需了解污染物在——个潮汐周期内的平均浓度时,可以采用本节中介绍的河流相应情况的模型,其混合系数 Ey 可以采用式 (4—67)的泰勒公式。

Page 6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如果要求污染物与河口水混合过程中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则应采用二维动态混合数值模型预测:首先通过实测得到断面上各测点流速与断面平均流速的相关关系,同时用一维非恒定流方程数值模型计算出沿程各断面平均流速,这样就可得到河口的流场分布。二维动态混合物数值模型的微分方程见式:

2 2

2 2x y x yu u E E Kt x y x y

Page 6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四、河口和河网水质模型 河口是入海河流受潮汐作用影响明显的河段。潮汐对河口水质的双重影响:①上游下泄的水流相汇,形成强烈的混合作用,使污染物的分布趋于均匀;②由于潮流的顶托作用,延长了污染物在河口的停留时间,有机物的降解会进一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下降。③此外,潮汐也使河口的含盐量增加。

Page 6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河口模型比河流模型复杂,求解也比较困难。对河口水质有重大影响的评价项目,需要预测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维(潮周平均)河口水质模型如下:

0x x

d d dE u r s

dx dx dx

式中: r—污染物的衰减速率, g/(m3.d); s—系统外输入污染物的速率, g/(m3.d); ux—不考虑潮汐作用,由上游来水 (净泄量 )产生的流速,m/s。

Page 6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假定 s= 0 和 r=- K1ρ ,对排放点上游( x< 0 )

对排放点下游( x > 0 )

12

0

4exp 1 1

2x x

x x

u K E

E u

12

0

4exp 1 1

2x x

x x

u K E

E u

012

41 x

x

WK E

Qu

Page 6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节 湖泊 ( 水库 ) 水质数学模型 湖泊(水库)水流状态分为前进和振动两类。前者指湖流和混合作用,后者指波动和波漾。

Page 6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湖流:指湖水在水力坡度、密度梯度和风力等作用下产生沿一定方向的缓慢流动。湖流经常呈水平环状运动(多出现在湖水较浅的场合)和垂直环状运动 (湖水较深时 )。

(2) 混合:指在风力和水力坡度作用下产生的湍流混合和由湖水密度差引起的对流混合作用。

(3)波动:主要由风引起的,又称风浪。 (4)波漾:是在复杂的外力作用下,湖中水位

有节奏的升降变化。

Page 6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湖泊 ( 水库 ) 的水质特征: ①水的停留时间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属于缓流水域,其中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②进入湖泊和水库中的营养物质在其中容易不断积累,致使水质发生富营养化。 ③在水深较大的湖、库中,水温和水质是竖向分层的。

Page 7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湖泊水质模型分为描述湖、库营养状况的箱式模型、分层箱式模型和描述温度与水质竖向分布的分层模型。

Page 7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完全混合模型 完全混合模型属箱式模型,也称沃兰伟德(Vollenwelder) 模型。 对于停留时间很长、水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的中小型湖泊和水库,可以简化为一个均匀混合的水体。沃兰伟德假定,湖泊中某种营养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输入、输出和在湖泊内沉积的该种营养物量的函数,可以用质量平衡方程表示: 1.污染物 (营养物 )混合和降解模型

1

dV W Q K V

dt

Page 7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式中: V—湖、库的容积,m3; ρ—污染物或水质参数的浓度,mg/ L; —污染物或水质参数的平均排入量,mg/ s; t—时间, s; Q—出入湖、库流量,m3/ s; K1 —污染物或水质参数浓度衰减速率系数 1/ s。

W

1

dV W Q K V

dt

Page 7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积分上式得:

式中:

W0—现有污染物排入量, mg/ s ; —拟建项目废水中污染物浓度, mg/ L ; q— 废水排放量, m3/ s 。

11

expt

W QK t

Q K V V

0 pW W q

p

Page 7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式中: —湖、库中污染物起始浓度, mg/ L 。则:

对于持久性污染物 K1= 0 ,则:当时间足够长,湖、库中污染物 (营养物 ) 浓度达到平衡时, 。则平衡时浓度为:

1 0W Q KV

0

0 11 t tt

W Qe e K

V V

Q

V

0d

dt

e

W

V

Page 7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求湖、库中污染物达到一指定 ρt 所需时间 t0 。 设 ρt/ρp=β ,则:

3.无污染物输入 (W= 0) 时浓度随时间变化为

这时,可以求出污染物 (营养物 ) 浓度达到初始浓度之比为 δ即 ρt/ ρ0= δ 时,所需时间:

1

ln(1 )V

tQ K V

1( / )0 0

Q V K tt e e

1 1lnt

Page 7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4.溶解氧模型

式中:K2—— 大气复氧系数, 1/d 或 1/s ;ρDO0

——溶解氧起始浓度, mg/L ;R—— 湖库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耗氧总量, mg/(m3.d)或 mg/(m3·s) ; R=rA+ BA—— 养鱼密度, kg/m3 ; r——鱼类耗氧速率, mg/(kg.d) 或 mg/(kg·s) ;ρDOs

——饱和溶解氧浓度, mg/L ;B—— 其他因素耗氧量, mg/(m3.d) 或 mg/(m3·s) ;

0 2 s

DODO DO DO DO

d QK R

dt V

Page 7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应用和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选择原则:应从理论上和实用性、经济性考虑

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水质模型所保描述的时间尺度; 污染负荷、源和汇; 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 流动及混合输移; 水质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

Page 7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应用和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大多数河流水质预测评价采用一维稳态模

型,对于大中型河流,横向浓度梯度变化较为明显时,采用二维模型进行预测评价。

不考虑混合距离的重金属污染物、部分有毒物质和其他保守物质的下游浓度预测,可采用零维模型。

Page 7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应用和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水质模型所保描述的时间尺度; 稳态 准稳态 动态

Page 8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应用和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 对预计可能受到明显影响的重要水域应划入预

测范围;在预测溶解氧时,预测范围应包括溶解氧区域。

在预测的河段范围内,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游、下游、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例行水质监测断面均为模拟预测的关心点。

Page 8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应用和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流动及混合输移; 对于单向河流而言,在利用稳态模型时,纵向离散

作用与对流输移作用相比很小,不予考虑 在利用准稳态模型进行瞬时源或有限时段源的影响预测时,需要考虑。

利用二维稳态模型进行预测时,需要收集河道地形、水力学特征沿河流横断面方向变化的数据,同时需要考虑横向混合系数。

Page 8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应用和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水质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根据不同种类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

Page 8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应用和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水质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根据不同种类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

Page 8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应用和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Page 8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应用和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Page 8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质模型的标定

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室内模拟实验测定;•现场实测;•水质数学模型率定。

Page 8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质模型的标定

1、耗氧系数 K1 的单独估值法:实验室测定法;上、下断面两点法。2 、复氧系数 K2 的单独估值法。3 、 K1 、 K2 的温度校正。4 、溶解氧平衡模型法。

Page 8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工业建设项目 1.建设期影响 工业建设项目在建设期 (施工阶段 ) 的共同影响:♫ (1)施工队伍大批进入现场,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污染。♫ (2)施工机械运作、清洗、漏油等排放的含油和悬浮物废水。

第五节 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

Page 8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3)基坑开挖和降低地下水位等操作排放含泥砂废水。♫ (4)施工场地清理和开辟施工机械通行道路常大片破坏地面植被,造成裸土。在降雨 ( 特别是暴雨 )时,造成土壤侵蚀,使地表水中泥砂含量陡增,严重时造成河道阻塞。如果地表受过污染,则污染物随雨水进入河道。

Page 9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运行期影响♣ (1)石油炼制工业:

废水主要来自: ①含油废水主要来自油罐区和操作区的雨水、油罐排水、冷却水排污、冲洗和清洗水及原油脱盐等场所和工序; ②苯酚、苯和有机酸等有机物以及硫化铵、金属盐、无机盐等无机物来自汽提、原油裂解、洗涤、油的化学处理、原油脱盐、催化裂解等工艺过程; ③高温水 (非污染水 )来自锅炉排污、冷却水排放等。 炼油厂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都很大。

Page 9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2)钢铁工业: 废水主要来源如下: a.焦炭生产和副产品回收过程的工艺用水和冷却水如熄焦废水、酸洗废水和氨蒸馏废液中含高浓度酚、氰化物、硫氰酸盐和硫化物、氯化物; b.高炉炼铁的废水主要由排气洗涤和高炉炉渣用水淬熄时排出的; c.铸造和轧机操作主要排大量冷却水 ( 一般循环回用 ) ,轧机操作中产生的含铁碎屑和油滴的废水; d.精整操作采用酸、碱浸渍去除锈和磷皮将排出含铁盐的酸性废水,含皂化油的碱性废水等。

Page 9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3)铝和有色金属生产 ①制铝工业是以铝矾土为原料采用电解还原法生产金属铝。与钢铁工业比较制铝业排放的废水量较少,主要是含铝酸钠或氟化钙的废碱液;其他为锅炉排污、冷却塔排污等的废水。 ②铜的生产用铜矿石作原料。铜矿石被破碎后湿磨成为细矿浆再加入浮选剂,浮渣层用去炼钢;沉渣送去尾矿场,尾矿中的浮选剂 (或浸取剂 )如管理不善,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炼铜和铜精炼过程排放少量工艺废水含低浓度铜、砷、锑、铅等重金属。

Page 9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4) 化学工业:包含的门类很多,排放的废水中含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有些属于危险性污染物。

①无机化工产品制造业,如硫酸、盐酸、硝酸、烧碱、纯碱 (苏打 ) 、氯气、磷肥、铬酸盐、碳铵等。废水中含酸、碱类物质和合成过程的产物和副产物。 ②有机化工与石油化工有密切关系,生产过程中除使用有机原料外还需各种无机原料 ( 如三酸二碱 ) 。废水来源主要有:产品和副产品洗涤;冷却塔和锅炉排污、蒸汽凝结水等;溢漏、容器清洗、地面冲洗;雨水和场地冲洗水。许多浓度低、危害性大的污染物必须在工程分析中通过仔细调查弄清楚,必要时需进行专题监测。

Page 9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5)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排放大量含可降解有机物 (BOD)的废水,废水中还含较高浓度的悬浮物,可溶性固体和油脂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添加剂。在有机物中含氮有机物浓度较高;氨氮和磷等营养物浓度也较高。

Page 9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6) 制浆和造纸业: 排放的废水分为制浆废水和造纸废水两类。制浆过程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木质素、糖类和半纤维素等有机污染物;在漂白过程中漂白剂与有机物产生多种多样具有致癌性的氯代有机物;造纸过程中产生大量含微细纤维素(悬浮物 ) 的废水 (白水 ) 。

Page 9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二、水利工程

①开辟航道工程主要影响是清除航道中树木和淤积物妨碍航行和改变水流流态产生易受侵蚀的底质和不稳定河床;船舶通航使水变混,减少光线透人深度,改变水生生物的结构,使耐污性生物量增加,水生生物生产力降低,船舶通航还造成水体污染。

Page 9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②灌溉工程是用人工控制方法把水施于农作物,促其生长。这类工程的影响是从河流和湖泊中取走大量的水使河流流量减小,灌溉回流水对河流可能造成污染。

③小型水库的影响面较广,会影响栖息地的物种多样性,蓄水引起底层溶解氧缺乏,季节性温度分层、沉积和潜在性富营养化等水质变化。

Page 9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④大型水库和水电工程建设对水库内和上下游的水质和水量及生态影响包括: A.水库内水质发生季节性变化; B.均匀地减少下游进入河口的流量,可能引起盐水入侵; C.降低下游河段自净能力; D.蒸发量加大,减少下游河水流量; E.妨碍回游性鱼类的生长、繁殖; F.促进库内水草和浮水植物的生长; G.可能减少输人下游土地的营养物量。

Page 9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三、农业和畜牧业开发 其主要影响是由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或土地过度利用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①农业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污水灌溉等造成对地表水体的非点源污染; ②禽畜饲养业开发产生大量粪便废水污染地表水体; ③过度的放牧引起草地退化,土壤侵蚀,影响水质和造成荒漠化等。

Page 10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四、矿业开发 矿业属于自然资源开采和粗加工,对水

生生态和水质、水量均有影响。

①水力开采作业 (如淘金 )改变河床结构,尾矿的排放造成淤积和水土流失,使水质恶化,也使水生生境剧烈改变,导致水生生物种群量下降乃至灭绝。②尾矿堆积和河流污染造成土壤污染、侵蚀并使农作物、牲畜受害。

Page 10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五、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 1.污水处理厂☺ ①施工期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地貌、河流和天然渠道的流向,可能引起土壤侵蚀、河渠的淤积或冲刷。☺ ②运行期排水可能提高河道的 BOD、悬浮物和磷、氮浓度。 如污水厂除磷、脱氮措施,则排入湖、库会引起富营养化。

Page 10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垃圾填埋场①暴雨径流夹带填埋场表面的大量污染物可能溢入水体造成污染;②填埋场的渗滤液通过侧向渗入河道;③如果地下水与地表水有补给关系,则受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可能进污染地表水。

Page 10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一、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1.技术工作程序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见图): 第一阶段:了解工程设计、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定评价级别和评价范围、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在这阶段还要做些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方面的工作;

Page 10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阶段:详细开展水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做仔细的工程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价水环境现状;

第三阶段:根据水环境排放源特征,选择或建立和验证水质模型,预测拟议行动对水体的污染影响,并对影响的意义及其重大性作出评价,并且研究相应的污染防范对策;

第四阶段:提出污染防治和水体保护对策,总结工作成果,完成报告书,为项目监测和事后评价作准备。

Page 10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0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评价等级的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2.3—93),根据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以及受纳水体规模和类别,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较低。

Page 10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排放量 Q(m3/d)按大小划分为五个等级:①Q≥20,000 ; ②20,000> Q≥10,000 ; ③10,000> Q≥5,000 ;④5,000> Q≥1,000 ; ⑤1,000> Q≥200注意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

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Page 10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污染物分类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输移、衰减特点

及其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纷纷为四类: ①持久性污染物 (其中还包括在水环境中难

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 );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酸和碱 (以 pH表征 ); ④热污染 (以温度表征 )。

Page 10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

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①复杂:污染物类型数≥ 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10;

②中等:污染物类型数 =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③简单:污染物类型数 =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7。

Page 11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4)地面水域的规模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

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 平均流量划分为①大河:≥ 150m3/s;

②中河: 15~150m3/s;

③小河: <15m3/s 。

Page 11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

①当平均水深≥ 10m 时: 大湖 ( 库 ) :≥ 25km2 ; 中湖 ( 库 ) : 2.5~25km2 ; 小湖 ( 库 ) : <2.5km2 。②当平均水深 <10m 时: 大湖 ( 库 ) :≥ 50km2 ; 中湖 ( 库 ) : 5~50km2 ; 小湖 ( 库 ) : <5km2 。

Page 11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5)水质类别 对地面水域的水质要求 (即水质类别 )

以 GB3838为依据。该标准将地面水环境质量分为五类:Ⅰ、Ⅱ、Ⅲ、Ⅳ、Ⅴ。

如受纳水域的实际功能与该标准的水质分类不一致时,由当地环保部门对其水质提出具体要求。

Page 11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1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评价标准 河流、湖泊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对于GB3838—2002中未规定的污染物 ( 参数 ),应按此标准中“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要求执行。如果该标准也没有,则经过论证后可采用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标准或外国标准。

Page 11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在进行项目的工程分析时,常用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Page 11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二、工程分析、环境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1 、工程分析和影响识别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可按一般的要求和做法进行工程分析;必要时需作类比项目调查。 由于划分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判据较复杂,一般要做一定深度的工程分析工作后才能确定判据。在工程分析中除了要识别出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因子外,还要识别对水体水量和底部沉积物以及水生生物有影响的因子。当然,污染因子(参数)也会对水生生物和沉积物产生影响。

Page 11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项目特征与地表水水量和水质的关系①项目的类型与其影响的直接联系:②项目所在位置与水体所受影响的联系:③识别位于特殊地点的拟建项目的要求:④考虑拟建项目各项因素:

Page 11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评价因子的筛选 评价因子的筛选,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水环境污染特点而定。一般是依据拟建项目性质主要考虑:♣①城市和各工业部门通常排放的水污染物;♣②按等标排放量 Pi值大小排序,选择排位在前的因子,但对那些毒害性大、持久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苯并 [α]芘等应慎重研究再决定取舍;♣③在受项目影响的水体中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或已无负荷容量的污染物;♣④经环境调查已经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污染物;♣⑤地方环保部门要求预测的敏感污染物。

Page 11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评价水域的污染源调查和评价 受纳或受到拟建项目影响的水体可能已受到其他污染源的污染,在开展拟建项目评价前应掌握评价水域受纳已有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作为估计拟建项目对水域污染的分担率以及评价工作依据。 其他污染源包括各种点源和非点源,可通过收集资料和实际监测、调查取得其排放量。

Page 12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地表水水质监测调查 水质监测的目的是掌握拟建项目周围地表水水体的水质现状,获取水质的基线条件,也即获取评价因子(水质参数)的基线值。 应该尽量收集和利用地方监测部门历史上积累的关于被测水体的数据和信息。 还应了解水体的水文参数及水体开发利用现状(城市、工业、农业、渔业等各类用水的时间和地点等)以及各类废水(包括点源、非点源)排放情况,并且掌握水体或水域的现状功能和规划功能。

Page 12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确定河流与湖、库水质影响评价的监测范围应考虑以下因素。 (1)必须包括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影响比较明显的区域,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到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可能超标的范围。调查结果应能全面反映与地表水有关的基本环境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2) 各类水域的环境监测范围,可根据污水排放量与水域规模,参考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确定。 (3) 如下游河段附近有敏感区 ( 如水库、水源地、旅游区等 ) ,则监测范围应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全面预测地表水环境影响的需要。

Page 12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监测点位监测时期及采样次数按水质监测规范的要求并参考 HJ/ T2.3—93 确定。 一般建设项目影响预测所需的水文参数观测数据是从地方水文站取得,对于重大的建设项目,必要时应进行水文与水质同步监测。

Page 12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a. 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 在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调查范围

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水文特征突然化(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样断面,并适当考虑 7.2.2所述其它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

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 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Page 12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b. 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 取样垂线的确定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则布设。 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大、中河:河宽小于 50m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三分之

一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 50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 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特大河(例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松花江、海河等):由于河流过宽,取样断面上的取样垂线数应适当增加,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Page 12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的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 5m 时,在水面下 0.5m

水深处及在距河底 0.5m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1~5m 时,只在水面下 0.5m处取一个样;在水深不足 1m 时,取样照距水面不应小于 0.3m ,距河底也不应小于 0.3m 。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 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 0.3m.。

Page 12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c. 水样的对待 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

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它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即在该断面上同各处所取的水样混匀成一个水样。

二级评价:同三级评价。 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

Page 12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一般在枯水期进行,必要

时,其他水期补充调查。 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

一个水期内进行。 水文测量的内容与拟采用的水环境影响预测方

法密切相关。在采用数学模式时,应根据所选用的预测模式及应输入的参数。在采用物理模型时,应取得足够的制作模型及模型试验所需的水文特征值。

Page 12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文调查与测量的内容 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横断

面、纵断面、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

感潮河口的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

湖泊、水库:面积、形状、流入流出的流量,停留时间,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

Page 12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河流主要特征参数 调查水文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河宽、水

深、流速、流量、糙率、坡度和弯曲系数。

当弯曲系数 >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断面间河段长度

弯曲系数断面间直线距离

Page 13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4.水质现状评价 水质现状评价常采用指数法。 (1)评价标准:地表水的评价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或相应地方标准;国内尚无标准规定的水质参数可参考国外标准或采用经主管部门批准的临时标准。评价区内不同功能的水域应采用不同类别的水质标准。

Page 13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水质参数的取值: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监测数据样本量较小,难以利用统计检验剔除离群值,这时,如果数据集的数值变化幅度甚大,应考虑高值的影响,宜取平均值与最大值的均方根作评价参数值,即

式中: ρi—i参数的评价浓度值; ρik—i参数监测数据 (共 k个 ) 的平均值; ρimax—i参数监测数据集中的最大值。

22 2max

2i ik

i

Page 13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i i iI S(3)单项水质参数评价: 采用标准型指数单元:

,

10 9 , <

f j

j j s

f s

j

j j s

s

DO DO

DO DO DODO DO

DO

DO DO DODO

I

I

由于溶解氧和 pH与其他水质参数的性质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指数单元。①溶解氧的标准型指数单元:

式中:IDOj—j点的溶解氧浓度标准型指数单元;ρDO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ρDOj—j点的溶解氧浓度;ρ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

Page 13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例: 20摄氏度时,标准值为 3mg/L,测量值为 2mg/L,问,是否超标,超标指数是多少?

Page 13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

7.0 , pH 7.0

7.0

7.0 , pH > 7.0

7.0

jpH j

sd

jpH j

su

pHI

pH

pHI

pH

②pH的标准型指数单元:

式中:IpH,j—j点的 pH标准指数单元;pHj—j点的 pH监测值;pHsd—评价标准中规定的 pH下限;pHsu—评价标准中规定的 pH上限。

水质参数的标准型指数单元大于“ 1” ,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Page 13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4)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法:根据水体水质数据的统计特点选用以下指数。 ①幂指数法

ij

11

,0<I 1, 1i

m mw

j ij iii

I I w

Page 13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m

i1 i=1

, w 1m

j i iji

I w I

1

22

1

1 m

j iji

I Im

1

1 m

j iji

I Im

②加权平均法

③向量模法

④算术平均法

式中: Ij—j点的综合评价指数; Wj—水质参数 i的权值; Ii—水质参数 i的指数单元;m—水质参数的个数;Iij—污染物 (水质参数 )i在 j点的水质指数。

Page 13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以上各种指数中,幂指数法适于各水质参数标准指数单元相差较大的场合;加权平均法一般用在的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单元相差不大的情况,向量模法用于突出污染最重的水质参数的影响。

Page 13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三、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1.预测条件的确定(1)预测范围:由于地表水水文条件的特点,其预测范围与已确定的评价范围相一致。

Page 13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预测点的确定:为了全面反映拟建项目对该范围内地表水环境影响,一般选以下地点为预测点。

①已确定的敏感点; ②环境现状监测点,以利于进行对照; 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

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 ④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性断面; ⑤排污口下游可能出现超标的点位附近。

Page 14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预测时期: 对一、二级评价项目应预测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的两个时期环境影响。对于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水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环境影响。 三级评价或评价时间较短的二级评价可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期的环境影响。

Page 14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4)预测阶段:一般分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所有拟建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并按正常排污和不正常排污 (包括事故)两种情况进行预测。 建设过程超过一年的大型建设项目,如产生流失物较多、且受纳水体要求水质级别较高(在Ⅲ类以上)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环境影响预测。 个别建设项目还应根据其性质、评价等级、水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环保要求预测服务期满后对水体的环境影响(如矿山开发、垃圾填埋场等)。

Page 14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预测方法的选择 (1)定性分析法:有专业判断法和类比调查法两种: ①专业判断法是根据专家经验推断建设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运用专家判断法(如特尔斐法)有助于更好发挥专家的专长和经验。 ②类比调查法是参照现有相似工程对水体的影响,来推测拟建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 定性分析法具有省时、省力、耗资少等优点,并且在某种情况下也可给出明确的结论。

(2) 定量预测法:指应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预测。应用水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是最常用的。

Page 14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①排放形式的简化:排放形式分点源和非点源两种,但以下情况可简化为均布的非点源:A.无组织排放和均布排放源 ( 如垃圾填埋场及农田 ) ;B.排放口很多且间距较近,最远两排污口间距小于预测河段或湖 ( 库 ) 岸边长度的 1/ 5 时。

3. 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1)污染源的简化:拟建项目排放废水的形式、排污口数量和排放规律是复杂多样的,在应用水质模型进行预测前常需将污染源简化 (概化 )。

Page 14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以上所提排放口远近的判别可按:两排污口距离小于或等于预测河段长度 1/20 为近;两排污口距离大于预测距离的 1/5 为远。

②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距离较近,可简化为一个,其位置假设在两者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③排入小型湖(库)的两排放口间距较近时,可简化为一个,其位置假设在两者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④当两个或多个排放口间距或面源范围小于沿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简化为一个,否则,应分别单独考虑。

Page 14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地表水环境简化: 河流的简化:为使河流断面和岸边形状规则化,可将河流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等三类。 对大、中型河流 ( 流量 q>15m3/ s , B/ H<20 ,且水流变化较大 ( 如变断面、变水深或变坡 )) ,一级评价时,其断面积 A 应按非矩形、非平直河流计算,即:

0

BA H B dB

除此均可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即 A= B·H。

Page 14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4.预测工作(1)一般原则: ①数学模型预测河流水质: 非均匀混合段:可采用完全混合模型。 均匀混合段:可采用一维模型或零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大、中河流,且排放口下游 3—5 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型或其他模型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②河流水温可采用一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值。pH可以只采用零维模型预测。 ③小湖可采用零维数学模型,预测其平衡时的平均水质,大湖应预测排放口附近各点的水质。

Page 14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 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基础上,以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项目引起水环境变化的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对污染物排放的反应;对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水污染防治与废水排放方案等提出意见;提出避免、消除和减少水体影响的措施和对策建议;最后提出评价结论。

Page 14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 .评价重点和依据的基本资料 (1) 水质参数应结合建设、运行和服务期满三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对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进行环境影响重大性的评价,但应抓住重点。

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水质参数应与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相同。

如空间方面,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取水口附近等应作为重点;水质方面,影响较大的水质参数应作为重点。

Page 14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进行评价的水质参数浓度应是其预测的浓度与基线浓度之和。(3)了解水域的功能,包括现状功能和规划功能。(4) 评价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所采用的水质标准应与环境现状评价相同。(5)向已超标的水体排污时,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环保部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

Page 15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

,

,

i j hi ji j

si hi j

P

2.判断影响重大性的方法(1)规划中有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 5年)内兴建并且向同一地表水环境排污的情况可以采用自净利用指数法进行单项评价。

式中:ρi,j, ρhi,j, ρsi—分别为 j点污染物 i的浓度, j点上游i的浓度和 i的水质标准;λ—自净能力允许利用率。

Page 15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溶解氧的自净利用指数为:

,hj j

hj s

DO DO

DO j

DO DO

P

式中: —分别为 j 点上游和 j点的溶解氧值,以及溶解氧的标准。

, ,hj j sDO DO DO

Page 15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自净能力允许利用率 λ应根据当地水环境自净能力的大小、现在和将来的排污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的重要性等因素决定,并应征得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同意。 当 Pij≤1 时说明污染物 I 在 j 点利用的自净能力没有超过允许的比例;否则说明超过允许利用的比例,这时的 Pij值即为超过允许利用的倍数,表明影响是重大的。

Page 15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当水环境现状已经超标,可以采用指数单元法或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 具体方法:将由拟建项目时预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指数单元或综合评价指数值与现状值(基线值)求得的指数单元或综合指数值进行比较。根据比值大小,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征求公众与管理部门意见确定影响的重大性。

Page 15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对拟建项目选址、生产工艺和废水排放方案的评价 当拟建项目有多个选址、生产工艺和废水排放方案,应分别给出各种方案的预测结果,再结合环境、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从水环境保护角度推荐优选方案。这类多方案比较常可利用专家咨询和数学规划方法探求优化方案。

生产工艺主要是通过工程分析发现问题,如有条件,应采用清洁生产审计进行评价。

Page 15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4.消除和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1) 对环保措施的建议一般包括污染消减措施和环境管理措施两部分。

Page 15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①消减措施的建议应尽量做到具体、可行,以便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工程设计起指导作用。对消减措施应主要评述其环境效益(应说明排放物的达标情况),也可以做些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

②环境管理措施建议中包括环境监测(含监测点、监测项目和监测次数)的建议、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议、防止泄漏等事故发生的措施的建议、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的建议等。

Page 15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 常用消减措施①对拟建项目实施清洁生产、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层根本的措施;其次是就项目内部和受纳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案的改进提出有效的建议。

②推行节约用水和废水再用,减少新鲜水用量;结合项目特点,对排放的废水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

Page 15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③在项目建设期因清理场地和基坑开挖、堆土造成的裸土层应就地建雨水拦蓄池和种植速生植被,减少沉积物进入地表水体。④施用农用化学品的项目,可通过安排好化学晶施用时间、施用率、施用范围和流失到水体酌途径等方面想办法,将土壤侵蚀和进入水体的化学品减至最少。

Page 15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⑤应采取生物、化学、管理、文化和机械手段一体的综合方法。⑥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湿地控制

非点源污染(包括营养物、农药和沉积物污染等)。人工湿地必须精心设计,污染负荷与处理能力应匹配。⑦在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的流域,通

过排污交易保持排污总量不增长。

Page 16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提出拟建项目建设和投入运行后的环境监测的规划方案与管理措施。

Page 16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5.提出评价结论 在环境影响识别、水环境影响预测

和采取对策措施的基础上,得出拟建项目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是否能够承受的结论。

Page 16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实际环评工作所用工具EIAW 水环境影响评价软件介绍

Page 163: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64: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65: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66: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6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68: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69: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70: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Page 171: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