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解析]略。 2.C[中公解析]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即有一个过渡的转折期, 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 级 10~11 岁)。 3.C[中公解析]略。 4.A[中公解析]儿童 2 岁~12 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这些阶段 是:1)自我中心阶段 2~5 岁);2)阶段 6~8 岁),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阶段 9~10 岁), 又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 11~12 岁)。 5.C[中公解析]略。 6.D[中公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和概念实例等四个主 要成分。 7.A[中公解析]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 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需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 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 第二,“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 儿童。” 第三,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 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8.C[中公解析]略。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一 - sx.offcn.comsx.offcn.com/dl/2019/0701/20190701032623385.pdf ·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解析]略。

  • Upload
    others

  • View
    3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解析]略。

2.C[中公解析]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即有一个过渡的转折期,

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

级 10~11 岁)。

3.C[中公解析]略。

4.A[中公解析]儿童 2 岁~12 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这些阶段

是:1)自我中心阶段 2~5 岁);2)阶段 6~8 岁),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阶段 9~10 岁),

又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 11~12 岁)。

5.C[中公解析]略。

6.D[中公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和概念实例等四个主

要成分。

7.A[中公解析]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

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需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

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

第二,“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

儿童。”

第三,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

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8.C[中公解析]略。

9.D[中公解析]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1)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

主义阶段;2)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

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3)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

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10.A[中公解析]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

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2)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

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

和期望。

11.D[中公解析]略。

12.A[中公解析]桑代克以猫为对象,通过猫走迷宫的方式研究问题解决,提出了问题

解决的“试误说”,认为人与动物一样,是通过不断尝试错误来解决问题的。

13.C[中公解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14.B[中公解析]《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为如果教学不

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故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即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5.A[中公解析]略。

16.B[中公解析]《教育法》第 73 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

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7.B[中公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 1993 年 10 月 31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 年 10 月 3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15 号公布,自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8.B[中公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十四周岁以上

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

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9.B[中公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

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

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

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

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

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0.B[中公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CD[中公解析]课外活动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

活动三类。

2.ABCD[中公解析]在法律实践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所作的

分类,即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四种。

3.ABCD[中公解析]略。

4.ABCDE[中公解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

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5.BE[中公解析]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

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为了实现某一种动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

为方式。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

参与学习的行为。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

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具体要求为: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

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

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4.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学习者和教育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

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意图的媒介。这一媒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及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精心选择、组织和呈现的,

具有丰富发展价值。

5.地方课程: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

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所开发形成的实践性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2.[答案要点]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

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

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答案要点]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

气氛。

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

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

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

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4.[答案要点]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5.[答案要点]1)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

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2)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并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

优势。

3)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这四个过程是密切联系的。

4)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个体发

展的物质基础。

2)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

的生命力为前提的,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因素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个体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它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

充分的发展。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儿童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和发展的年龄特点。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有差异,但

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

的需要基础,但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

2.[答案要点]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特征与学习程度编成班组,根据

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安排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有计划地对全班学生

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优势: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4)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局限:1)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力的培养。

2) 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难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二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中公解析]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包括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观

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等,其

中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核心。

2.D[中公解析]个体接受纪律约束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强制阶段 0~6 岁)

、强化阶段 6~9 岁)、遵从集体阶段 9~16 岁)、服从法律和阶段 16 岁~成年)、民主平等

阶段成年)。

3.B[中公解析]动机冲突的类型:1)双趋式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种强烈

的目标和动机,但由于条件所限制,只能取其一时,便产生了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

冲突,指个体处在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之中,需须接受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需要作

出抉择而不知取舍。3)趋避式冲突,同一目标对个体既有利又有弊,同时具有趋近和躲避

两种动机,利害得失难于权衡,从而使当事人左右为难。4)双重趋避式冲突,这是两个目

标具有双重或多重趋避的理由时产生的内心冲突的情境。

4.D[中公解析]气质类型主要有——胆汁质:行动迅速,强而有力;情绪易爆发,不能

控制。多血质:行动活泼、敏捷,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情绪反应迅速,外露但易变。黏液质

:行动缓慢,能平稳地适应环境;情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抑郁质:行动迟缓,情绪反应

极慢且内隐,但深刻持久;情绪细腻敏感。

5.B[中公解析]个别差异性指由于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环境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

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才会出现有些儿童聪明早慧,有些儿童

大器晚成。

6.B[中公解析]略。

7.A[中公解析]略。

8.B[中公解析]略。

9.A[中公解析]合理化: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

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反向:将自己不能

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补偿: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

到的痛苦。压抑: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潜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忆,主动遗忘。

10.B[中公解析]学习动机的不同强度随学习任务的难易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

任务比较容易、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时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习任务难易适中时

,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最有推动力;学习任务比较复杂、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

低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11.B[中公解析]布鲁纳等人实验研究,提出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假设考验说认为

,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莫须有地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

,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12.B[中公解析]略。

13.C[中公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14.A[中公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定义的理解,主要分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题考查的是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即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所以

与题干符合。故答案为 A。

15.B[中公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6.B[中公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

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 2~5 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2)阶段

6~8 岁)。3)可逆阶段 9~10 岁)。4)公正阶段 11~12 岁)。

17.C[中公解析]略。

18.D[中公解析]略。

19.D[中公解析]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

制,但没有实施。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1904 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亦即

“癸卯学制”。

20.A[中公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D[中公解析]195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

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三个结合”是指发展教育事业

需须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六个并举”是指在具体办学形式上,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

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

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

2.ABCDE[中公解析]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

技术教育。

3.ABC[中公解析]略。

4.CE[中公解析]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

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5.ABDE[中公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以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来说明普通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这一模式包括——接纳者:由感觉神经接受问题情境所产生的刺激

,通过传入神经与联络神经,将信息传给处理者。处理者:即整个认知过程。记忆:包括短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作用者:处理者所提供的解答。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成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

,即超越所学规则的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

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个人本位论:指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

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

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

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5.教育国家化:指教育事业应与国家的外交、军事、财政、司法和内务一样,是非常重

要的国家行政管理领域,需须将对教育事业的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国家应在公共法

规允许的范围内,对教育事业实施规范性行政管理。第一,国家需须发展教育事业。第二,

国家要掌管教育事业。第三,国家要资助教育事业。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答案要点]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

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

做作业交替进行。

3.[答案要点]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

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答案要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5.[答案要点]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初次遇到的。

2)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4)问题解决涉及人的心理活动的多个层面。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越是基本的东西,越具普遍性,也越具概括性,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一个人

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

只了解概念并不能保证迁移的发生,还需须有充分的应用机会,在学习情境以外的其

他不同情境中正确地运用概念、原理,才能真正学会弄懂原理的性质,掌握概念,才能认

识到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在课时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较多的机会;布置练习时,要有

接近实际的作业量,将同类的和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

进行适当练习;练习要有计划、有步骤,而且种类应多样化,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还应

加强学习指导,促进迁移。

3)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

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需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

学习,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2.[答案要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

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

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讲师解析]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首先见于《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2.B[中公讲师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A[中公讲师解析]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根据研究表明,他们一般都有种“向师性

”,所以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4.C[中公讲师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5.A[中公讲师解析]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

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B[中公讲师解析]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

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曲线,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的遗

忘曲线。

7.B[中公讲师解析]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提出了发展关

键期或最佳期概念,所以说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8.C[中公讲师解析]由题干可知是在描述道德意志。

9.A[中公讲师解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结合教育。

10.D[中公讲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 年 6 月 29 日第十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 2006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11.D[中公讲师解析]注意分配能力是教师注意力的特点的集中体现。

12.A[中公讲师解析]略。

13.B[中公讲师解析]2008 年 3 月 24 日,第 29 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

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二、填空题

1.具体形象直观性

2.启发式 注入式

3.心理道德

4.启发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5.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三、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

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

2.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

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

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3.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成许多小

项目,按一定程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

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4.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

,为磨炼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教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2.[答案要点]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

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以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

的影响。

3.[答案要点]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答案要点]1)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2)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

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

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

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2.[答案要点]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的行为,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

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

,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常见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

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

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

上的常见形式有: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位老师

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

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

大型的教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

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2.[答案要点]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

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

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

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

确答案为止。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四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中公讲师解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

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C[中公讲师解析]课外辅导是在课堂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3.C[中公讲师解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可知未

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4.C[中公讲师解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被称为教学实践中的“双基”。

5.D[中公讲师解析]自制性就是一个人自己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

品质特性。而题干中所述正是意志品质的自制性。

6.A[中公讲师解析]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需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故题干所述应为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7.C[中公讲师解析]略。

8.D[中公讲师解析]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所以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教学。

9.A[中公讲师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为此

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确立教育目的。

10.A[中公讲师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此在教

学时,教师要有针对性。

11.C[中公讲师解析]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内部联系,反复领会、理解,揭示其实际意

义的记忆方法,也称逻辑的或理解的记忆。

12.A[中公讲师解析]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早晨

起床,大脑比较清醒,所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13.D[中公讲师解析]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14.C[中公讲师解析]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C[中公讲师解析]在中国,小学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凡年满 6 周岁的儿童均

可进入小学学习。

二、判断题

1.×[中公讲师解析]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2.×[中公讲师解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

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中公讲师解析]过度学习容易疲劳,所以适度的学习量比较好。

4.√[中公讲师解析]略。

5.×[中公讲师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讲授法。

6.√[中公讲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 1995 年 3 月 18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主席签署颁布,于 1995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7.×[中公讲师解析]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

8.×[中公讲师解析]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愤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是“启发”

一词的来源,显然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

9.×[中公讲师解析]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是完全由教师的智力水平来决定的,还与教学方

法、学生情况有关。

10.√[中公讲师解析]略。

11.×[中公讲师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2.√[中公讲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学校保护中第十八条

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3.√[中公讲师解析]略。

14.×[中公讲师解析]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15.×[中公讲师解析]“情感与态度目标”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三、填空题

1.学会学习

2.直接经验

3.评价

4.教育实用心理学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6.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7.发散

8.认知失调

9.发展

10.1986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答案要点]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3.[答案要点]首先,针对小学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的特点,教会学生以直观材料帮

助思维;

其次,在学生借助直观图帮助思维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推理的方法,而不是停

留在乱猜硬套或“依样画葫芦”,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答案要点]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电教手段,采用游戏、模拟等方式。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

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

段。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

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

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日常教学

中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等难度水平的任务是有益的。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

知识的成效,以便激起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通过反馈知道缺点或错误,可以及时纠正。

表扬鼓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儿童产生成就感,后者

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

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帮助

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引导其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增强自信。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

因在于缺乏努力,而不是能力不够,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

六、教育写作题

[参考例文]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因此,人类将进入学习化社会,

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将不断发展。而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

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所以“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势在需行。具

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缘由: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需须树立“终身学习”的

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

民族素质的使命。为此,每位教师都需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

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

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而在众多角色中最基本的角色还是“传道

、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又是社会各行

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有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

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的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

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

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

无用。因此,教师需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就意味着教师要

不断学习,不停学习、终身学习。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五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讲师解析]略。

2.B[中公讲师解析]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

性。刺激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3.A[中公讲师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场理论和力学概念,说明

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C[中公讲师解析]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商代。

5.A[中公讲师解析]略。

6.C[中公讲师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等特征。

认为其他人或物的思维与自己的一样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7.C[中公讲师解析]“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高尔登,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个人的

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

定一样。”

8.B[中公讲师解析]略。

9.C[中公讲师解析]思维的特点有流畅性: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

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

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

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

10.D[中公讲师解析]略。

11.A[中公讲师解析]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正迁移是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一

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12.A[中公讲师解析]略。

13.C[中公讲师解析]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

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

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4.B[中公讲师解析]略。

15.B[中公讲师解析]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

方向变化的活动。

16.A[中公讲师解析]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模仿性和复制性,创造加工

的成分不多。

17.D[中公讲师解析]略。

18.A[中公讲师解析]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

19.C[中公讲师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

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20.A[中公讲师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DE[中公讲师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

2.ABC[中公讲师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

“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

高。

3.BCDE[中公讲师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包括 1)功能固着:是指人看到某件制

品时,思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2)反应定势:它是指

人们由于先前影响,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3)知识储备:有效

的问题解决是以某一问题领域的丰富的知识存储为基础的。4)智慧水平:解决问题的成败

常常决定于智慧水平的高低。5)认知特性:认知上的许多特性都明显地影响问题解决的进

行。

4.ACDE[中公讲师解析]学科课程: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

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亲身参

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的

总体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

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5.AD[中公讲师解析]一般从三个纬度对归因进行归类:内在性内部和外部因素),稳定性稳

定和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

三、名词解释

1.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主要观点为:1)教育

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

工原料,发展需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

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

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

培养,造成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和压抑。

3.元认知: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4.课程评价: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

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

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5.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

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

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答案要点]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习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答案要点]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

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

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标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

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培养目标也是对培养怎样的人的规定,但它与教育目标有

上下位次之分。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依次为: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等。他们都标示了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答案要点]1)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一、封闭;

4)课程内容陈旧;

5)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6)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5.[答案要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微格教学;

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

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需备

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

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答案要点]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儿童入学标志着由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

,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1)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知觉的

随意性和情绪性还很明显。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还很笼统,常忽略一些细节,小学生的时间

、空间概念都有了发展。然而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有限,较长的时间概念,较大的空间概念

还都没有形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对事物的感

知更具有目的性和顺序性,对事物能进行比较精确的感知,逐步确立时间、空间概念。

2)注意力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发展中一般已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听讲、读写、计算等学习活动。

但他们的注意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比重较大,注意的情绪色彩很明显。凡属新异的刺激

都很容易吸引其注意,学生的年级越低这些表现越明显。因此,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持

续时间很长,一节课内的活动形式也要有变化,所用教具应适合学生注意的特点,才能取

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3)记忆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由无意记忆为主发展为以有意注意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按教师的要求和训练,

有意识、有目的地记忆许多内容。

②由机械记忆为主向增强理解记忆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小学生的记忆优势还在机械

记忆方面。

③由对形象事物识记为主,向增强对抽象内容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对形象具体事物

记忆能力强,而对抽象内容记忆困难。到高年级对抽象内容的记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当然

,受占有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抽象内容的识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小学生记忆能力水平和发展趋势看,既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又要十分注意沿着正确

方向提高其记忆能力。充分利用小学生对形象具体事物善于机械记忆的优势,把基础知识

中需须记忆的字词、符号、成语典故、事实材料等,及时教给他们并加以训练。但对小学

生的教育绝不能停留在简单记忆的水平上,要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其对抽象知

识内容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以促进整体认识能力的发展。

4)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①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突出表现在由以形象思维为主

向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良好思维品质需要在小学教

育教学中注意培养。

②言语是思维发展的外在体现,小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几

方面。在口头言语的发展上,发音的精确度提高,掌握词汇增多,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认识。小学是发展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能力也在发展中。因

此,与发展思维能力密切联系的言语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应认真培养和训练。

5)想象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想象是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得到迅速发展,已经

能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景物风光等进行有目的的想象,到中高年级可以把自己想象的

内容初步写进自己的作文。但小学生的想象多属于再造性的想象,创造性的成分还不很多,

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丰富其想象内容,发展想象力,更要特别注意创造性想象能

力的培养,它对提高认识能力,乃至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创造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六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讲师解析]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

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可以用言语表达。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

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

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间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

次直接印象。

2.B[中公讲师解析]略。

3.A[中公讲师解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

响,包含着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

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4.C[中公讲师解析]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标志是守恒观念

的形成。

5.B[中公讲师解析]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认为,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大多是在后天

环境中习得的,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而加以克服,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咨

询者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包括设计合理的行为程序、提供强化及设

立模仿的榜样等。

6.A[中公讲师解析]略。

7.A[中公讲师解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

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

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8.C[中公讲师解析]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元认

知策略又包括计划策略、监测策略和调节策略。

9.A[中公讲师解析]略。

10.C[中公讲师解析]我国教科书长期采用国定制,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只有一种版本,

就是统编教材。

二、多项选择题

1.AB[中公讲师解析]略。

2.BCE[中公讲师解析]压力应对策略有减轻不适感和处理困扰。处理困扰指直接改变压

力来源。减轻不适感是调节自己,消解不良反应。改变压力来源可以通过攻击破坏)、逃避

使自己置身于威胁之外)、寻找其他途径商讨、交涉、妥协)和预防未来压力增加个人抗压

力)实现。

3.BDE[中公讲师解析]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微观结构以单元的形

式最为适宜,每一个单元需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主题、任务和评价标准。主题是课程单

元的主要内容范围。任务是在一定的课程单元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需须完成的学习作业

。评价标准是对于任务完成状况做出判断的依据。

4.BCE[中公讲师解析]影响时间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

,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事件数量

多、复杂,时间估计短;单调事件,时间估计长。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感兴趣,时间过

的快,出现时间低估计,期待时间慢。

5.CD[中公讲师解析]略。

三、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综合式

3.行为主义

4.建构主义

5.反思总结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7.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8.班主任评定

9.受教育权

10.协调性

四、名词解释

1.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

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

2.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

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3.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

“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4.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

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5.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

相对平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

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社会

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2.[答案要点]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

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3.[答案要点]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

的特点有: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4.[答案要点]1)满足学生的需要;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3)教师有效地教学。

5.[答案要点]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对结果进行检验。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1)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

的新成果、新成就的高度上,用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讲师。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需须不断拓宽

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展自己的专业知

识。

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 21 世纪学校的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

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需要的。

4)科学的方法知识: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

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2.[答案要点]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

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子系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能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面的能力,如绘画,查地图;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

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七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中公讲师解析]“关键期”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这一现象最早是

由生物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的。

2.A [中公讲师解析]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重视人口的质量

,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

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所以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B [中公讲师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其中负迁

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A [中公讲师解析]略。

5.C [中公讲师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

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

识和提备考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D [中公讲师解析]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

刺激量。绝对感受性:能够引起我们感觉质变的最小的量变数值就是绝对感受性。题干是

感觉阈限的定义。

7.C [中公讲师解析]略。

8.C [中公讲师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布鲁姆等人继承和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思想

,创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行为性目标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9.B [中公讲师解析]群体规范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

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作为成

员彼此认同的依据。

10.A [中公讲师解析]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班集体内教育

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中公讲师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

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2.ABCDE [中公讲师解析]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从对象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

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学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而言形成了专门的

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

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系统的教

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ABC [中公讲师解析]略。

4.ABC [中公讲师解析]课程目标的分类,有垂直和水平两个角度,垂直分类有教育、

课程与教学三个层面,水平分类有认知、技能、情意三个层面。

5.ACE [中公讲师解析]放纵型就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

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三、填空题

1.学校教育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一费制

4.先行组织者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教科书费

7.创造性

8.18

9.学校教育

10.逃避

四、名词解释

1.社会性压力源: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

境与事件。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

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3.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

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4.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

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5.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训练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答案要点]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答案要点]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 ,解

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4.[答案要点] 记忆是在头脑中识记、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

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

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1)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

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编码强弱直接影响着记忆的长短。强

烈的情绪体验会加强记忆效果。

2)保持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需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3)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表现方

式有回忆和再认。

5.[答案要点] 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以下三方面: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

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

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种类和程度的能

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

合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

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

1)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

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

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

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3)家庭环境因素。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①型。父母在对

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

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

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

4)早期童年经验。

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其次,早期经验

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

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需要做到:

1)有效的说服。通过信息传播或者沟通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态度就是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榜样是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所作所为来进行的一种社会学习,如在课

堂中教师表扬人格完善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像优秀者学习,从而完善其他学生的人格就是

一种很好的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方法。树立榜样的时候应该注意榜样的类似性、认同性、针

对性和一致性。

3)利用群体约定。群体约定对改变学生的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建立积极的

规范,避免形成消极的规范。

2.[答案要点] 1)改善心智功能。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发

散思维。

2)传授基本知识。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详细而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

3)有效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指导,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把握好难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

6)设计情境性教学。创造引人注意的情境,比如设想、举例或者换位思考等。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八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讲师解析]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B[中公讲师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

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其中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

,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重视人际关系和他人的评价与态度。

3.B[中公讲师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

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

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4.B[中公讲师解析]略。

5.C[中公讲师解析]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具有二重性,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适应

挫折,化解困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只能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并不能解决问题,

甚至还会埋下心理变态的种子。

6.B[中公讲师解析]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

手段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7.C[中公讲师解析]略。

8.B[中公讲师解析]题干是心理评估的含义,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

常用工具。

9.A[中公讲师解析]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

10.C[中公讲师解析]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

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

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

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体化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ADE[中公讲师解析]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

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实验、认知

与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2.CD[中公讲师解析]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

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需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

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

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迪尔凯姆)、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托普尔。

3.ABCD[中公讲师解析]略。

4.BC[中公讲师解析]退行是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心理状态像是退

回到儿童水平。

5.ABCDE[中公讲师解析]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暂时性、情境性、激动性、表浅性

与外显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

三、填空题

1.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延时

3.生命健康权

4.言语直观

5.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6.12

7.替代性强化

8.国家课程

9.教育者

10.区分度

四、名词解释

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

的行为方式。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

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

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

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

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

2)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3)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

4)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2.[答案要点]1)面部表情: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

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有泛文化性。七

种表情:快乐、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轻视。最易辨认的表情是快乐、痛苦。

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2)身段表情: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不具跨文化性,受不同文化的

影响。

3)语调表情: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

3.[答案要点]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

3)形成良好班风;

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

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4.[答案要点]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

要;

2)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5.[答案要点]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

3)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心理测验工作;

5)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辅导工作;

6)教师和学校咨询与辅导。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1)复述策略的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

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

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2.[答案要点]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

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

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需要的乡土教材。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九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讲师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

有永恒性,是因为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

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2.B[中公讲师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

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

种直观形式。

3.D[中公讲师解析]略。

4.B[中公讲师解析]略。

5.B[中公讲师解析]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和重要环节,是教师通过语言

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途径。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因此,提高课堂讲授质量是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6.D[中公讲师解析]略。

7.C[中公讲师解析]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就越努力,越积极。但这并不能

说明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 U”型关系,即过

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8.B[中公讲师解析]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

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

内部矛盾的转化。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热爱与严

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又要充分尊

重、关心和爱护学生。

9.C[中公讲师解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意

道德意志)四个方面。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

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

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

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

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智力

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

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行为,是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10.B[中公讲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规范

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制定《教育法》的重要立

法依据;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制定《教育法》的最终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CD[中公讲师解析]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

在的工作难度等。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2.ABD[中公讲师解析]从《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涉及学生的法律来看,对于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次进行的

。其一,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其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成年公民;其三,中小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ACD[中公讲师解析]略。

4.ABCD[中公讲师解析]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

行为)、意道德意志)四个方面。

5.BDE[中公讲师解析]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学

校和教师需须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进行教学。

三、填空题

1.艺术熏陶

2.经验类化说

3.学力

4.不低于

5.聘任

6.启发式

7.集体

8.批评教育

9.外部世界

10.教职工代表大会

四、名词解释

1.教师的公正: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

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

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4.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

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

为的调节和控制。

5.教师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

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

师的主体本质。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2.[答案要点]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的效益观。

3.[答案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答案要点]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四种基本

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

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

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

5.[答案要点]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

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2.[答案要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

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能力表现在它明确区分教育活动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从而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辨别哪些教育观念是正确的、符合人性的;哪些教育观

念是错误的、违反人性的;哪些教育行为是有利的、应该做的,哪些教育行为是不利的、不

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职业生活是幸福的,什么样的职业生活是低级庸俗的等。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在向教师阐明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还以系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

范为教师提供全面、科学认识教育活动的工具。

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还可以帮助教师凭借道德备考,预见教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矛

盾和冲突,以及某种教育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为此做好道德选择的准备。

此外,教师职业道德还可以帮助教师运用一定的师德观念、师德规范和准则去分析、评

价自身与他人的教育行为。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讲师解析]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德育过程的

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B[中公讲师解析]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

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20~40 秒,但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

3.C[中公讲师解析]略。

4.C[中公讲师解析]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

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7~12 岁),初步逻辑思维的形成。在前一阶段

出现表象图式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具体运算图式,这时儿童动作既是内化的,又是可逆的,

既能使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图式,又能从各种具体变化中抓住概念的本质。

5.D[中公讲师解析]略。

6.B[中公讲师解析]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

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

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7.A[中公讲师解析]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胆汁

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粘液质相当

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型。

8.D[中公讲师解析]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

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

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

9.D[中公讲师解析]略。

10.B[中公讲师解析]投射指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

的欲望归结为他人的。文饰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否

认指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自我的作用。幻想指通过想象中的成就去满足受到

挫折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

二、多项选择题

1.ACD[中公讲师解析]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

个等级:1)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

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2)轻度失调

心理。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

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明

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2.ABCDE[中公讲师解析]略。

3.BCDE[中公讲师解析]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定班集体的发

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

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BCD[中公讲师解析]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它具有策动、驱使有机体采取某种行

动的最初发起的能量。2)指向功能。人的行为受动机所指引。3)调节与维持功能。

5.ABC[中公讲师解析]略。

三、填空题

1.认识现象

2.赫尔曼·威特金

3.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4.面向未来

5.建立个人同一性

6.素质教育

7.自我效能感

8.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9.个人本位论

10.适时强化

四、名词解释

1.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

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

部的操作。

2.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

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3.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

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

4.问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5.学校事故:学校事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发生的学生

、教员、设施、设备的事故以及盗窃、火灾等其他灾害的总称。狭义的学校事故是指未成

年的受教育者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与学校活动有联系的人身伤害事故。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2)从教师的社会地位来看,

师德具有超前性;3)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来看,师德具有导向性;4)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

看,师德具有超一般职业的示范性。

2.[答案要点]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

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

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3.[答案要点]1)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

点统率各科教学。

2)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

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教师应具备需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

知识。

4.[答案要点]传统课程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在第一位,培养夺取备考的考生,作为教育

的根本价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高低,以升学率定输赢至今仍为学校教育的

顽疾。新课程要把传统课程价值的扭曲修正过来,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为本放到压倒一

切的位置。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

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

。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5.[答案要点]1)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

2)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激励性、自主性、探究性);

3)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协调统一。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可看成是对于共产

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需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

能性。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答案要点]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他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

地位。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1)身体发育普遍较好,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

营养条件较好,因而普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2)智力发展较早。现代优生学证明,头胎

儿的遗传素质有一定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3)品德行为习惯

上的缺欠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够科学。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1)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要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

忽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2)特别重视家庭教育。3)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

教育。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好关系,学会关心照顾别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

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十一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学校教育制度

2.心理变化

3.教育公正

4.风格美

5.变通性

6.有意义学习

7.行为规范

8.雅各布松

9.教育

10.选择性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D[中公讲师解析]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需要具备的特征: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

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4)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选项中只有 D 同时满足各个特征。

2.A[中公讲师解析]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

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

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需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3.B[中公讲师解析]略。

4.B[中公讲师解析]这句话是美国霍尔说的一句话,他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将个体

心理发展过程视为复演物种进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生物学形成,即按遗

传程序进行的。

5.D[中公讲师解析]柯尔伯格于 1969 年提出了他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前习

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包括两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和普遍的道德

原则的取向。

6.B[中公讲师解析]略。

7.A[中公讲师解析]略。

8.D[中公讲师解析]强化物有正负之分,正强化物意味着奖励,目的在于使目标行为出

现,负强化物则意味着惩罚,目的是使目标行为消退;本题中看电视是完成家庭作业的正

强化物。

9.C[中公讲师解析]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于 20 世纪二十年代提

出的。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

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现象。

10.D[中公讲师解析]略。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中公讲师解析]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是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多元化以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ABCE[中公讲师解析]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

价值判断活动。其内涵包括对象的多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

贡献、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3.ACE[中公讲师解析]目标指向性即明确的目的性;操作系列性即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

操作才称为问题解决活动;认知性操作即目标指向性活动是靠认知性操作。

4.AE[中公讲师解析]群体功能:1)给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情感方面影响);2)使成员具

有认同感认知方面的影响);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行动方面的影响)。

5.ABDE[中公讲师解析]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

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

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四、判断题

1.×[中公讲师解析]尽管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

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并且后来大量研究证明:学生达到形式运算阶

段的年龄并不是那么早,大多数九年级的学生多属于具体运算思维或正从具体运算思维向

形式运算思维过渡。

2.√[中公讲师解析]略。

3.√[中公讲师解析]略。

4.×[中公讲师解析]实物直观过程中因获得的是表层意义,实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

性常常混在一起,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

5.×[中公讲师解析]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但也有学习动机和

学习效果不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强、短期内学习效果比较差,或学习动机弱、学习效果

却较好的情况都是存在的。

6.√[中公讲师解析]略。

7.×[中公讲师解析]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中公讲师解析]略。

9.×[中公讲师解析]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

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10.×[中公讲师解析]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

作用下形成的。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作为

一名教师应当依法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执教的责任意识,知道不履行或违背教育

法律法规教师应承担什么责任。

其次,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全面贯彻党和

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

再次,作为一名教师,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还要把坚持正确的职业行为方向与

依法执教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最后,依法执教还应该体现在依据法律来维护和保护教育对象的合法权益上。

2.[答案要点]1)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

2)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

3)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4)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和养成。

3.[答案要点]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度;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答案要点]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5.[答案要点]1)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2)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

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

“生成”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

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

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

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

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

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

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

需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

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

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

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2.[答案要点]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

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①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②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

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③师德修养直接影

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①对事业无私奉献;②对学生,真诚热爱;③对

同志,团结协作;④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答案十二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讲师解析]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

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时参与程度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信息加

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C[中公讲师解析]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对于个

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B[中公讲师解析]略。

4.D[中公讲师解析]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

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

过程。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抽象逻辑

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5.D[中公讲师解析]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责:1)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的办学方

针、发展规划和年度、学年计划,重大教改方案及财务预决算方案等。2)审议通过校长提

出的任期目标、岗位责任制方案及教育基金颁发事项。3)审议决定教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及

其他有关教职工生活福利等问题。4)评议、监督学校领导干部,每年进行一次,向主管部

门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

6.C[中公讲师解析]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在突如其来的外

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

7.C[中公讲师解析]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

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

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的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未来作出

重要的选择。

8.B[中公讲师解析]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

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9.B[中公讲师解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最常用的方法)、激励法、

榜样示范法、情境陶冶法、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

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10.A[中公讲师解析]略。

11.B[中公讲师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

我的过程,其中生理自我在 3 岁左右基本成熟。

12.A[中公讲师解析]略。

13.A[中公讲师解析]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其中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2~3

岁。

14.D[中公讲师解析]人际吸引条件:相似性与互补性、个人品质、接近性与熟悉性。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态度是最

主要的因素。一般相似性起决定性作用。

15.C[中公讲师解析]略。

16.A[中公讲师解析]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基

本原则有: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和无歧视原则。

17.B[中公讲师解析]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所谓的激活功能

是指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

18.B[中公讲师解析]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

个学制,但没有实施。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1904 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亦

即“癸卯学制”。

19.B[中公讲师解析]《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

,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B[中公讲师解析]感觉记忆以视象和声象形式存储,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以语义代码

为主,也有视觉代码。长时记忆的模型有语义网络和图式。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象代

码的形式储存。

二、判断题

1.×[中公讲师解析]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儿童的发展受制于遗传、

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多个因素,不是单个因素能决定的。

2.√[中公讲师解析]略。

3.×[中公讲师解析]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

面的发展。因此,本题中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是不全面的,它只强调

了加强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4.×[中公讲师解析]心理学家把少年期初中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这

一阶段要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

意识和理想自我。

5.×[中公讲师解析]成败的原因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都有关系,归因于能力

的不足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6.×[中公讲师解析]新课程反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的六种学习方式。六种学习方式特点不尽相同,学习目标侧重解决的问题不同,所要着重

培养的能力也不同。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把几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不同学生根据

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

7.×[中公讲师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的关系;在人格

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8.√[中公讲师解析]略。

9.√[中公讲师解析]略。

10.×[中公讲师解析]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研究,三者交互作用

,对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

11.√[中公讲师解析]略。

12.×[中公讲师解析]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且对人有不同的作用。

13.√[中公讲师解析]略。

14.×[中公讲师解析]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进程上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

15.√[中公讲师解析]略。

16.×[中公讲师解析]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

评价模式。

17.√[中公讲师解析]略。

18.√[中公讲师解析]略。

19.×[中公讲师解析]有效度一定有信度,但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20.√[中公讲师解析]略。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教学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答案要点]: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3.[答案要点]1)教育观念现代化,就是要确立以更新观念为先,以高尚师德为本的观念;

2)才学知识现代化,就是要努力学习,丰富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3)教育能力

现代化,就是要在教学、育人、管理、创新上具备过硬教育学生的能力;4)心理素质现代

化,就是要优化情感、性格、意志、心理调适,心理保健、心理体验等方面的心理品质。

4.[答案要点]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3)改进

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4)教授学习策略,促进迁移。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有

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另外,要尽

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学习时,还要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③整体识记

和分段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

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划线强调。

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为了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

深层意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下面就是一些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

象;

⑤利用背景知识;

⑥联系实际生活。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

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1)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

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

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

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

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元认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

己的速度和时间。

3)元认知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

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②利用最佳时间;

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努力资源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使用。

5)人力资源的利用。

2.[答案要点]1)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

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

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2)德育的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①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保护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利益

的坚强意志的教育。

②理想教育;

③集体主义教育:形成集体观点,关心集体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④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

教育;

⑤自觉纪律教育;

⑥民主与法制教育: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关于宪法以

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关于遵守法律、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等;

⑦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⑧道德教育: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

的教育。

五、写作题

【设计注意事项】

1)要有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3)要注意形式的适龄化。

4)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要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