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lib.bgu.edu.cnlib.bgu.edu.cn/docs/20130401095759875698.docx · Web view院广告专业大二学生小陈说,“有的课不逃,那才是浪费时间。没心思听的课还不如去蹭自己感兴趣的课,这样效率更高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教育新闻5

部分大学生为“蹭课”而“逃课”5

高校毕业生就业毁约率达10%6

京沪毕业生起薪过3000元6

毕业生求职体检找人代 枪手称“因歧视生意兴隆”7

高校要求无工作毕业生交就业证明 否则后果自负9

学者称“拼爹”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一定影响9

大学生难融入社会成“校漂族”10

职场点津:大学生初入职场要赶紧“心理断奶”12

自主招生应有“自主”之意13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更“个性”了14

大学招生计划不适应就业 无法“大跃进”15

清华自主招生“领军计划”面试15

清华北大保送生开考 “狼爸”现象成清华作文题16

复旦自主招生"单飞"背后:高考改革缺乏顶层设计17

中国名校打响“掐尖”战 花样迭出圈占优质生源20

内地高校探路免试招港生政策会有什么影响?21

奥谢:大学招本地学生不应降低门槛22

政策合理一视同仁 “民校”也可成“名校”23

一所民办大学的教育探索:符合特色又符合实际24

湖北民办学校戴上“紧箍咒”27

民教网:2011年民办教育九大关键词大盘点27

胡锦澜:民办院校如何利用对外宣传塑造形象30

让文化力量在高职校园涌动32

职教德育工作者研讨校园文化建设34

谨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陷入“虚无主义”34

教师专业标准引热议:不讽刺 不歧视 请尊重35

中国农大校长撰文谈大学教师评价:舍本逐末严重37

北大教授陈平原:中国大学对年轻学者要求“太苛刻”41

以教育国际化引领教育现代化42

熊丙奇:走出热捧国际化教育的误区43

高校专家研讨思政课实践教学45

远程教育规模继续扩大45

北京清华等百所高校将免费网络授课45

高校安全保卫的执法诉求46

大学文化的理性本位47

开放的大学校园更有魅力49

为何频发“读书无用”的悲凉感叹50

效率还是公平:中国高等教育选拔面临新挑战51

功利化教育之路只会越走越窄52

科研“亚腐败”同样不可小觑53

办高水平大学 育高素质人才54

纪宝成:培养人才不能搞开发部54

杜玉波: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54

纪宝成:中国每三天诞生一所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太快55

杨振宁:中国教育让学生走得太窄 难涉猎无关知识56

教育部:不再新设“211”、“985”工程的学校57

2012大学排行榜出炉 浙大击败北大清华蝉联冠军58

一个台湾人看上海交大60

日本是怎么管理老师的61

博客视线63

科研腐败还要纵容到何时?63

“训导”式教育难出创新人才64

“有形无神”的教改危害极大65

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需发挥大学自主性67

“宽进严出”的教改思维68

教改应在关键领域寻求突破69

2012,真正的教改攻坚年70

专题73

颜昌海:“钱学森之问” 根本的答案就在这里73

理论研讨79

教育质量,“共管”才能“共赢”79

高校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对策探讨80

以科研为牵引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水平83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侵害表现形式研究85

引导高校合理竞争 完善自主招生制度92

对大学在校生就业准备的实证分析96

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误区及对策104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10

论大学教育模式的转换与改革113

文化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变革的核心命题117

多元视野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析122

新书推介126

《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126

部分大学生为“蹭课”而“逃课”

在大学里,逃课的现象普遍存在。但记者发现,有部分学生不去上自己的课,却喜欢去蹭别人的课。

湖北大学文学院大一新生小王坦陈“自己逃过一些选修课”,因为“有的课很无聊,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听,自己看看,应付考试足矣”。

“逃掉一些没意思的课程,去蹭世界史、外国文学欣赏、经济学概论等感兴趣的科目。”小王说,“我的蹭课与逃课其实是并存的。”他认为,对逃课现象应区别对待,“要真的是无聊没用的课,逃了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有啥不好呢?”

像小王这样为了蹭课而逃课的同学还不少。“我蹭过课,也逃过课,不过有时逃课就是为了去蹭课。比如大一时美术素描课我经常不去上,是要去听《台湾电影》课。”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告专业大二学生小陈说,“有的课不逃,那才是浪费时间。没心思听的课还不如去蹭自己感兴趣的课,这样效率更高。”该校文学院的小邵同学也有同感,她说:“面对一份精美食品和一份垃圾快餐,你会选择哪一个?”泉州师范学院大一学生小杨的表达更是直截了当:“有的课程很空洞,跟实际生活也没啥联系,与其去听这些无聊的课程,还不如去蹭些课学点实用的东西。”

一些同学之所以逃课,除了课程本身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外,任课教师水平不高也是一大原因。 “我们有的时候上午有两门课,上完一个好老师的课之后,再去上不怎么样的老师的课,就会觉得后者索然无味。”福建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小姚说,“虽然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有的老师上课根本调动不起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也难怪我们会逃掉他的课去蹭别的老师的课。”

“我感觉大学的很多课程安排不合理,有的教学内容用了十几年,如今还在讲。社会在变化,难道我们的课程就不能与时俱进吗?”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大一新生小陈建议,反“逃课”,光靠课堂点名不行,关键是要多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福建师大教育学院大二学生小黄认为,“大学生逃课为蹭课,间接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习规划乃至人生规划的明确,是乐于求知的体现。”该校传播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丛春华教授则表示,学生有自己选择与判断的能力,我们无权干涉。“如果他们觉得这个课程对他们有帮助,愿意来蹭课的话,我也不反对”。

(摘自《中国青年报》12月22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毁约率达10%

毕业生左顾右盼当心毁了诚信度

“今年新招的一个大学生8月1日到岗,15日竟然就要离职。公司刚刚给他办完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全部手续。说实话,单位缴的住房公积金比他工资都多。现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人离职,就意味着还要重新招人。”富士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周洁芸日前向记者抱怨。

从去年开始,就业形势回暖。工作好找了,可选择的机会多了,带来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是高校毕业生毁约率猛增。南京市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从今年7月1日至今,已有6891人在网上打印接收函,而在此期间有642人办理改签手续,毁约率达10%。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说,如果毕业生毁约后离开南京到外地工作,即使毕业生不到该中心办手续也能在外地顺利办理接收。也就是说,实际上毕业生的毁约率更高。

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张涛介绍说,高校在发给毕业生“三方协议”时,都会反复提醒毕业生签约一定要慎重。而记者调查到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毕业生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先签个工作垫底,以后找到更好的再换。仅大四一年,更换东家的可能性就很大。当然,一份好工作,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确实很重要,有可能影响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良禽择木而栖”似乎也无可厚非。

从毕业生角度看,毁约是一种个人行为。薪资的高低,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现实与期望的差距,让毕业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而毁约成为了解决矛盾的最后手段。

但对大学生这个就业群体来说,频繁毁约产生的后果却很严重。南京市测绘勘探研究院人力资源部刘嫣红坦言,在招聘中,经常碰到有毕业生承认自己需要先毁约才能重新签约。对于这些毕业生,心里总有“疙瘩”:今天和别人毁约,明天也容易和我们单位毁约。毕业生频繁毁约,影响最大的,是其所在高校。用人单位很容易留下这个学校学生不诚信的恶劣印象,从而在新一年招聘计划中对选择的高校有所调整。而这种不好的印象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改变。

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主任韩志忠告诉记者,最近中心对全省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不少毕业生并不清楚签订就业协议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成熟的心智促使他们产生“就业协议即使毁了也可以再签”的想法。其实,即使“先就业再择业”也需要认真规划。每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特长等均千差万别,所选择的职业道路也各不相同,大学生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去找明确的职业定位,然后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频繁毁约的现象。

(摘自《新华日报》12月19日 作者/吕妍)

京沪毕业生起薪过3000元

昨天,智联招聘薪酬数据中心通过对全国94609个类别项目共计3308418个毕业生求职起薪点的调研分析发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起薪点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平均都高于3000元。从行业看,计算机软硬件类、金融保险类大学生平均起薪额最高,都超过2500元。

调研显示,深圳、广州、杭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起薪点也均高于2000元,哈尔滨毕业生平均起薪点最低,但也超过1500元。从行业来看,计算机软硬件类、金融保险类平均起薪额最高,且超过2500元,化工石化、通讯、医药保健类平均起薪额也均接近2000元。批发零售类平均起薪额最低,为1500元左右。

从不同职位起薪点看,技术类毕业生起薪点较高。其中,研究开发类高科技人才毕业生平均起薪点最高,平均值超过3500元,其次是高级管理人员,平均值超过3000元。IT技术和项目管理类平均起薪点也均超过了2500元,其他生产制造类职位的起薪点较低,平均不到2000元。

(摘自《京华时报》12月16日)

毕业生求职体检找人代 枪手称“因歧视生意兴隆”

近来,一些地方的公务员考录被曝出存在通过体检环节搞违规操作的现象。比如,篡改考生体检报告,以“转氨酶偏高”为由拒录高分考生,借口“乙肝病毒携带”淘汰健康考生。此外,血液病歧视、糖尿病歧视等问题也屡屡发生。

岁末正是大学生毕业求职的时节,招聘体检中的乱象也随之浮出水面:违反“就业体检禁查乙肝”禁令、暗中检测乙肝病毒指标的,有之;花钱请“枪手”搞定入职体检的,亦有之。调查中,一位“体检枪手”对记者说:只要就业歧视和选录不公平仍然存在,我们就会“生意兴隆”。

种种乱象背后,折射出令人尴尬的现实。

大学生毕业求职找“枪手”代检的不少,被骗的也不少

随着大学生毕业求职季到来,各大高校的布告栏里开始不时出现“代为体检”的“黑广告”,而不少四处投简历的大学生也频繁收到各种代检中介发出的短信,声称可以代为参加入职体检,保证体检结果合格。

汤扬(化名)是去年毕业的本科生,自知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他,就曾通过校园“黑广告”找“体检枪手”代检,通过了入职体检。汤扬告诉记者,去年的这个时候,当他兴高采烈地签完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合同的同时,却拿到了一份赫然写明“病人已同意乙肝病毒血清检查”的入职体检单,他别无选择。

为了这次代检,汤扬前后共花去2400元。通过网络预付1400元后,体检当天,“枪手”先替汤扬到体检中心前台登记,在表格上贴上“枪手”的照片,等抽血结束后,汤扬与“枪手”在厕所汇合,支付500元现金,再把照片换成汤扬的,由他自己完成接下去的体检。等到体检结果出来,合格无误,汤扬又支付了最后500元。

汤扬告诉记者,与他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并不少,被骗的也不少,“我就听说过好几个同学被骗,对方不同意当面付款,要求一次性在网上把钱付清,最后并没有来替他们去体检”。

事实上,早在去年2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三部委起草的《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就已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取消“乙肝五项”检查广受支持,但乙肝检测却从未真正消失过。

“只要就业歧视和选录不公平仍然存在,我们就会‘生意兴隆’”

记者在网上搜索后发现,提供“体检枪手”服务的代检中介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一些中介声称有十年经验,提供专业团队服务,还可跨省市服务。汤扬和他的同学正是通过这些中介找到枪手代为体检。

记者咨询了其中一家中介,对方称,代检收费根据对象不同、医院不同、项目不同而收取不同金额。对于大学生求职体检,一般收费为每次2000元左右。如果用人单位有人带队体检,就需要3000元,作弊难度比较大的三甲医院要4000元。福利体检则比入职体检便宜300元至500元。其他如入学体检、出国体检等都有专门的收费标准。

而另一家客服总部设在上海的代检公司规模更大,不仅开通了“400”全国服务热线,还在各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和地区主管,触角伸向众多中小城市。该公司声称,可陪同、指点顾客顺利完成相关体检,也可派“枪手”代为体检,保证体检结果合格。

代检这个畸形行业已然蓬勃。有媒体报道,上海有“体检枪手”靠这份“工作”挣到了五套房产,月收入数万元,被称为“枪手之王”。

尽管有法律专家言明,做“体检枪手”和找“体检枪手”的行为均属违法,但由于社会上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等仍有歧视,这一灰色职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利润。一位代检中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寻求代检的人大多数是乙肝病毒携带者,“80%以上都是这个原因,只有小部分是由于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心脏病或者色盲”。这也印证了一位“体检枪手”对记者所说:“只要就业歧视和选录不公平仍然存在,我们就会‘生意兴隆’。”

“要么检查乙肝项目,要么放弃工作机会”

体检成了“替检”,不诚信的行为滋生出一个行业,这实在叫人错愕。更令人错愕的是,当医学已证明,乙肝不会通过共同工作和生活传播,却仍有那么多的用人单位固执地抱有非理性恐惧,将乙肝病毒携带者拒之门外。难怪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从制度上消除乙肝歧视并不难,但要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从社会心理上真正消除人们内心的刻板与偏见,更为重要。

而在这个过程中,本该起到普及科学常识、消除恐慌的医院和体检中心,却有一些为了抢夺市场、谋取利益,对这种歧视与违规视而不见。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体检机构为了规避责任,还要求应聘者签订《乙肝项目检测知情同意书》。根据卫生部规定,知情同意书本是用于非就业体检者的,但如今《乙肝项目检测知情同意书》却被专门用于入职体检。一位律师告诉记者,体检机构之所以这么做,是把责任推向体检者个人,这样,体检机构既尽了“明确告知”的义务,又从民法“自愿行为”的角度规避了法律风险。

对此,一位求职者则坦言:“如果不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肯定会被公司怀疑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求职者,我没得选,要么检查乙肝项目,要么放弃工作机会。”

尽管《就业促进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不得以传染病病原携带为由拒绝录用者”,但实际上,由于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应聘者很难据“法”力争,这无形中也为代检公司提供了生存土壤。

长期致力于消除乙肝歧视的公益律师李方平表示:违规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是导致政策执行不力的症结。迄今,我国发生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起诉体检中心违规体检的案例,求职者获赔金额多为几千元到1万元之间,而在这背后,他们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但与此同时,违规体检机构却极少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处罚。

(摘自《解放日报》12月17日)

高校要求无工作毕业生交就业证明 否则后果自负

14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热线400-800-088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反应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要求毕业生必须开就业证明,包括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如果不开,后果自负。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是2004年6月是南京师范大学和泰州市政府合作创办这样一所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现在有超过1万名的在校学生。这位打来热线的家长说,今年6月底,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语系上百名学生毕业,现在已经12月了,半年过去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就找到了工作,一部分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还有一些人就在实习期间就换了工作,但是最近他们收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开一个就业证明寄回学院。

昨天打来电话时这位家长的女儿还在一个公司面试,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怎么开就业证明呢?这个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和几个同学通过找关系去了一家民营企业,在就业证明上盖了章,这位家长就质疑学校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在欺骗学生,让学生不得不弄虚作假。

随后记者致电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另外一位学生,他表示也受到的学院打来的要求开就业证明的电话,他是昨天刚刚把就业证明寄回学校,他说现在班里有至少超过一半的人已经找到了工作,没有找到工作的就自己找关系开一个就业证明,如果不开的话,现在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档案还在学院,所以这些毕业生不敢不去开这样一个就业证明。根据记者调查浙江省一些高校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因此许多高校为了保就业率就会想各种办法,不知道这样的就业率有什么意义,中国之声将会持续关注。

(摘自《中国新闻网》12月16日 作者/吴喆华)

学者称“拼爹”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一定影响

中新网12月19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召开2012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解读时指出,父母的背景条件对大学毕业生收入有一定影响,就是说对就业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陈光金针对大学生就业舆论热点话题进行了解读,就大学生就业“拼爹”、拼专业现象,他指出,“从调查来看,至少对于985高校的大学生来说,父母的背景条件对于他们的就业影响总体上不显著,不过对大学毕业生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就是说对就业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陈光金特别指出,2011年三季度失业人员比重52.3%,就业新增比例比较少,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7%。“今年总的来说,形势还是有所好转,过去有些年份可能高校应届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比重有些年可能高过了50%。”

陈光金介绍,中国社科院就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针对985高校学生,“从这个调查来看,大学生就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首先男性比女性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二,男性毕业生比女性毕业生更有可能进入国有部门,但是进入外资企业机会上没有性别差异。另外,党员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非党员,就是党员毕业生有可能准备进一步深造,另外党员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的比率高于非党员。”

陈光金称,“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属于毕业状况更高一些,而且找工作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就业构成的部门来看,学历越高进入国有企业的机会越大。”他指出,985高校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远远高于一般大学生的平均水平,根据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只有20.4%80后大学生第一份工作是国有部门,而985高校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当中占48.3%。

陈光金还提到,有一些很复杂的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就业,“比如可能学习特别努力的人,可能家庭条件、社会资本方面都有一些不足,反过来,那些可能更多的关心社会参与、更多的关心外语和其他学习的人,他们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社会资本条件。”陈光金坦诚,学习成绩对于工作选择有一定影响,如成绩好的更可能进入国有部门,外语水平高的更有可能进入外资部门。

(摘自《中国新闻网》12月20日)

大学生难融入社会成“校漂族”

学期就要结束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早已走出校门,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但也有一些毕业生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做“校漂族”。虽然离开学校,不再是一名在校生,却仍然住在学校附近。

近日,记者走访了黄石三所高校附近的“校漂族”,了解他们选择“校漂”的原因,以及“校漂”生活背后的酸甜苦辣。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副教授程良道称,“校漂族”要做好职业规划,及早靠岸。

逃避,还是为了更好的将来?

每天早上7点30分左右,已毕业的唐莉(化名)就会出现在校园里,似乎和学弟学妹们没什么区别,“但对我来说,心境却完全不一样了。”

1988年出生的唐莉今年6月份就已毕业,但她没有选择工作,而是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着,准备着考研事宜。

进入大学时,唐莉就下定决心要考研。

今年年初,认真准备4年的唐莉却考砸了。成绩出来时,唐莉哭了一天。此后,她也开始找工作,但很多单位开的薪资只有1000元左右,唐莉说:“根本就养不活自己。”

等到6月份,同学们陆续离开学校,唐莉却留了下来,并且下定决心,继续考研!

而已经毕业一年的吴杰(化名)则有点逃避现实。他说,刚毕业那会,找到了一份工作,结果工作两个月后,公司把他裁掉了。“想着只有黄石有些关系,我就在湖师外面住了下来。”吴杰说,他现是一名自由职业者。

他说,身边有一些漂着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考研,或者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其实大家心里或多或少都有点逃避,不想去面对残酷的现实。”

吴杰说,学弟学妹们都找到工作了,他心里有时也特别不是滋味,“很想脱离漂着的状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漂着心里悬,害怕被问前途

“其实有时也很窘迫,只是不为人知罢了。”吴杰说,作为自由职业者,很多人都羡慕自己。其实他也很苦。

毕业后,吴杰不好意思伸手向家人要钱了,最害怕被人问及前途。最窘迫时,身上只有600块钱。“交完房租和押金,只有100块钱了,而我却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钱用完了,吴杰还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厚着脸皮找同学借钱。不好一直借,就只好处出寻找挣钱的机会,他发过传单,在餐馆做过兼职。“好的时候每个月能挣4000块钱,有的时候连续几个月都没钱。”吴杰说,现在的收入特别不稳定。

他说,同学羡慕他,其实他很羡慕那些有正规单位的人,“最起码有安全感。我现在有时会梦到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有时,真的很无聊,却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校漂族”肖晓(化名)说,身边的同学都上班了,而她一个人留下来考研。

有一段时间,肖晓特别紧张,整天担心考研失败,只能自己不断告诉自己,“不会的,不会的。”

肖晓说,“校漂族”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校漂”原因:不愿、不敢或难以融入社会

据了解,“校漂族”大体可以分成五类人群:在求职不如意后,准备考研深造的;等待签证结果,或准备签证留学的;没有找到如意工作,留在学校附近,密切关注学校的就业信息,准备再找工作的;放弃就业在学校附近创业的;纯粹出于对母校的依赖,留恋象牙塔式生活的。但不管是哪一类,“校漂”都只是一种临时状态。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副教授程良道称,“校漂族”是指那些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仍然滞留在大学校园或周边区域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不愿、不敢或难以融入社会,可以说是高校及其周边环境的寄居族。他们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往往结伴而居,出入自习室、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充分享受校园的软、硬件资源,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未来既有些茫然,但又充满期待。

2004年前,这个群体就开始出现,近几年不断扩大,人数越来越多。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难促使了“校漂族”的出现。

程良道分析,“校漂族”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六个原因:其一,缺乏可行的、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就业快,下岗快,就像是“闪婚闪离”;其二,准备考研,或是考研落榜后继续考研;其三,即使已经就业,但仍然希望回来充电、考研或喜欢生活在校园周边;其四,身心不成熟,恋校,有较严重的离校焦虑;其五,依老啃老,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养尊处优;其六,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而不愿离校。

专家建议:“校漂族”要及早“靠岸”

在与多名“校漂”交谈后,记者发现多数人都面临内心孤寂、对未来迷茫、经济压力大等问题的困扰。

程良道说,调查显示,想做或要做“校漂族”的比率较高。“校漂族”实际上也是“大学校园边缘人”,他们既不是在校大学生,又不是在学校工作的人。尽管“校漂族”这个群体的规模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但其整体人数已成不断增长的趋势。

程良道分析,“校漂族”在职场规划上还没有清晰的定位,这使得他们常常会陷入矛盾和不确定的感觉中。不少“校漂族”在大学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毕业后显得手足无措。“校漂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但目前帮助他们的措施很少。考研落榜的、不愿找工作的,应负起责任,面对挑战,勇敢面对现实,及早靠岸。

(摘自《荆楚网》12月19日)

职场点津:大学生初入职场要赶紧“心理断奶”

针对大学生就业后心理上尚未“断奶”的现象,镇江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2011届毕业生基本上属于90后,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比较欠缺,虽然参加了工作,但还没有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让他们很难融入社会和工作单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据调查发现,一些毕业生工作后心理上尚未“断奶”,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要求,成为成熟的职场人,让用人单位很无奈。

眼高手低心理承受力差

大学生初入职场需尽快“心理断奶”

最近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毕业生工作后心理上尚未“断奶”,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要求,成为成熟的职场人,让用人单位很无奈。

小杨是一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意气风发,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在市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一个多月来,每天做的都是接电话、收发传真、布置会场等杂事,小杨认为,这些琐事大专生都可以做,自己名牌大学的硕士生每天打杂实在是大材小用,部门里很多同事不过是本科生,论学历才华根本比不过自己,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

小杨的领导则认为,刚进单位的所有新人必须从基层做起,一方面是让新人充分了解单位的运作情况,熟悉各项业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察新人,锻炼能力。但现在很多新人往往眼高手低,一进单位就想身居要职,这种想法太好高骛远。

镇江新区一家广告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肖先生对今年新招聘的几位大学生不太满意,这几个女孩子平时比较乖巧,和领导说话嘴巴很甜,但对布置的工作却没有时间观念,经常拖拉,而且喜欢聚在一起聊天,有两次被经理训斥,几个女孩子当场就委屈地掉眼泪,怎么样都劝不住。现在经理再给她们布置工作,只能“连哄带骗”地说:“小李,你乖一点,今天下班前一定要完成任务,明天可以迟点上班。小陈,你不要再和小李说话啦,早点做完请你们吃冰激凌。”肖经理认为,现在一些大学生虽然功课学业都不错,但由于被家庭过分娇惯,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待工作的责任心也不强。对公司的重要岗位,他们以后情愿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因为他们更有责任心,吃得了苦。

“有问题不是与人沟通,而是找网络。”某生产制造企业的行政人员王先生说起两名新员工的工作方式,无奈地连连摇头。前不久,王先生安排他们写一份市场调研报告。结果催了好几次才交上来的报告令他哭笑不得,除了格式不规范外,报告内容大多都是从网上下载的,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只有寥寥几笔。王先生说,他派这两位年轻人去做这份报告,就是想看看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他们觉得有疑问可以虚心请教同事,但他没想到他们只会“请教”网络。

针对大学生就业后心理上尚未“断奶”的现象,镇江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2011届毕业生基本上属于90后,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比较欠缺,虽然参加了工作,但还没有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让他们很难融入社会和工作单位,“心理断奶”期相对会长一些。高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针对社会需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训练和辅导,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就业技巧,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同时,他也指出,用人单位应该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多一点包容和耐心,多一些信任和欣赏,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快乐、向上的工作氛围。而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要根据现实环境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目标,做好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学会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发展,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单位利益为重,具备团队意识,处理好人际关系,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切忌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认真工作,及早进入角色,顺应职场规则,才能有效缩短“心理断奶”期,成为真正成熟的职场人。

(摘自《京江晚报》12月21日)

自主招生应有“自主”之意

南开大学12月1日表态,2012年不再参加自主招生联考——该校是2011年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等13校联考的发起者之一。这是首次有高校从自主招生联考中退出。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表示,南开将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列改革,招生作为重要一环,需要与之对接,因此决定退出。(12月2日《中国青年报》)

2011年,我国自主招生考试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名校也纷纷改变了自己的招生选拔方式,以联考取代自考。分别形成了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北约”,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华约”,和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卓越联盟”,自主招生中的“三国鼎立”局面自此形成。但是,因为考试的区域集团化和统一化,许多质疑之声也随即产生。

综合看来,自主招生的联考制度至少有以下三个缺陷:其一,自主招生本是要强调各个大学的特点,然而,联考之下的考试很像另设的“小高考”,也像高考之前的“预备考试”,其结果可能还是抹杀个性,强调共性;其二,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学校抢生源,考生们必须“跟对领导站好队”——去年“北约”和“华约”同一天进行考试的现实,意味着考生们必须在“北约”与“华约”之间做“二选一”式的选择题;其三,高校之间的“拉帮结派”,不利于各大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

自主招生,必须要体现个性。这里的个性,应该包涵两层意思,首先是学生的个性,其次为大学的个性。现有的高考制度之下,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即便有所谓的个性,也只能通过分数来划分。作为大学来讲,同样有自己的个性,统一的分数、统一的命题,无疑是对大学个性的忽略,高考如此,联考也是如此。

南开大学退出联考,龚克校长说,“南开此举是针对高考一个明显的缺点——高考录取全是按照总分排队,这就抹杀了考生的专长,学校希望自主招生考试能够识别出学生的专长和志趣。”这,应视为一种寻找个性、寻求救赎的有效探索。

自主招生,倘若没有“自主”二字,很难看出改革意义的存在。

(摘自《湖南日报》12月19日)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更“个性”了

本月以来,在汉各部属高校自主招生方案相继出台。对比各校具体政策,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考试时间上继续“死磕”到底以外,从报名条件、推荐方式到考核办法,各校都在由“趋同”走向“求异”。

竞赛获奖者、“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荣誉称号获得者……除了这些各校都有的报名条件外,今年各校都增加了几条新的报名条件,“偏好”大有不同。

在自荐学生的条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增加了一条:“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担当,荣获‘五四’青年奖章或省级‘见义勇为’表彰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招办主任王建荣介绍,该校今年的自主招生“拒绝冷漠”。该条规定的出台是有感于“小悦悦”事件和频传的路遇摔倒老人却无人搀扶事件,“大学在这方面应该有正确的引导责任。”

“农村生源,对农业科技具有浓厚兴趣,学农爱农,立志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考生。”在华中农业大学自主招生政策报名资格中,特别增加了针对农村生源的报名条件。同时,录取方式上,农村生源考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武汉理工大学今年报名条件由往年的四条细化到五条,分别为具有创新潜质、具有特殊专长、具有学科特长、综合素质优秀以及获得中学推荐。该校招生负责人介绍:“今年,我们尤其强调考生具有创新能力,以及诚实守信、责任感强。”

在上述提到的报名条件中,大多是针对“个人自荐”考生,这也就意味着鼓励更多偏才怪才通过自荐来参加自主招生选拔。

另外,今年武汉大学不再对中学下达推荐名额,将以学生个人自荐为主。对于个别品德优秀、个性才能突出、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中学经公示无异议后,可以向武大推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招生简章里,还加入了该校取消在全国31所省级示范高中自主选拔录取限制,非重点高中优秀应往届毕业生也可通过自荐方式参与选拔。另外还新增规定称:所有报名学生需寄送个人申请报告。要求考生本人手写且不超过1000字,内容包括自身成长经历及体会、个性特长及取得的成果、主要社会实践活动、进入高校的努力方向及设想。据该校招办主任王建荣介绍,这是今年新增加的规定,希望报名学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学习计划有明确的规划,做好了深造的准备。

华中师范大学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学生自荐和校长直荐方式外,还新增校友推荐,即考生凭华师校友的推荐信即可报名。

湖北大学教育学教授叶显发认为,自主招生走过八年,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由原来的“趋同”转为如今的“求异”,是积极的变化。

他称,自主招生的目的之一在于改变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一考定终生”和“一卷定终生”,不再“唯分数论”,若各校仍采取相同或相似标准,如青睐竞赛获奖者或平时成绩表现突出者,则失去了“自主”的意义。经过多年的自主招生实践,各校在人才选择上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各校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也是追求多样化人才的表现。

同时,他认为,各校的考试时间“撞车”也是希望学生在选择报名学校时有清楚的考虑。因为各校招生条件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区别,考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校报名,而不是盲目地不停参加各类招考,反而增加了课业负担。

(摘自《武汉晨报》12月21日)

大学招生计划不适应就业 无法“大跃进”

中国的高考就是国考,无不牵动老百姓和媒体的神经,最近关于文科考生比理科考生更难的话题满天飞,尤其让文科考生和家长忧心忡忡、彷徨不安。

为什么文科高考录取比理科还难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报读文科的学生增长比例过快。2011年广东高考理科类考生数为28万人,文科类考生为28万多人,比例接近1:1。这个比例看上去均衡,实际上深藏“隐患”,因为在高考录取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录取中,理科招生计划要明显多于文科,文科生想上名校、上本科竞争比2011年更加激烈。

其次,报考文科考生愿望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根据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对理工类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文科类人才的需求。但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招生计划数额“理”大于“文”,但这些信号没有引起学生、家长、高校的重视,许多家长和考生片面追求报考文科的现象越演越烈。

再次,学生普遍认为文科学习可以减轻学习负担。相比较理科而言,文科学习更为轻松,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怕吃苦,家长也心疼孩子,甚至不管他的优势是不是在文科,都选择了文科,因此文科生的上涨速度大过了招生上涨的速度,高考竞争更激烈了。

最后是招生计划不能适应就业形势,无法“大跃进”。教育部在批准大学的招生计划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就业率。我们现在的社会仍然是工业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是主流,而文科生却被边缘化了。当然也有其他原因,如文科生学习和对文科生的教育总体上比较“粗糙”,用人单位感觉没有“真材实料”。因此,根据就业情况制订的招生计划对文科招生增长幅度有节奏性地把控,这种把控更多的是抑制,便必然不能满足文科考生井喷式的需求。

大学选择也是人生选择,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命运,家长和学生要理性选择文理分科,甚至大学和专业,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强指导和调节。建议教育部再增加文科生的招生数。关键的是根据就业指标来制订招生计划是“刻舟求剑”的做法,各高校要切实把招生工作与市场需求接轨,我们的招生计划是要满足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才需求,而不是现在或者眼下的!

(摘自《广州日报》12月28日 作者/王永江、熊庆伟)

清华自主招生“领军计划”面试

昨天上午,清华自主招生“领军计划”开始面试,这也是最早进行的自主招生的选拔。

今年,清华首次举行了“领军计划”,具体的实行办法类似于北大的“校长推荐制”,由在榜中学按名额推荐考生参加,入选学生经过初审后可以不参加笔试,直接参加面试,如果通过面试可以获得60分加分。如果考生实考分数达到清华在当地的分数线,则可以加30分选择专业。“领军计划”共有211所中学和258名学生参加,除了上海地区的学校已经提前进行完选拔外,其他所有学生都在昨天赶到清华参加面试。

昨天上午8点,考生陆续进入考点。记者向考生了解到,面试时是由一个学生面对三个考官,进行15分钟时长的面试。在15分钟内,他们会被问到4-5个问题,并在谈话中不停有追问。面试题非常开放,甚至让考生竞选学生会主席,发表两分钟的竞选演说。但是对于具体的考题,考生们都三缄其口,“有规定,说不让漏题。”但几乎所有考生都表示,考官很和蔼,一点都不紧张。

清华招办主任于涵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清华的面试进行了改革,不再追求考题的“热度”,“因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面试培训,考生对于怎么样去准备社会热点,怎么样在一个面试小组中表现,说什么样的话可以得高分,都学习了很多。很多时候面试变成了他们的一场表演。”而且抽社会热点话题,对于考生来说存在一定“风险”,竞争也存在不公平性。所以今年出的试题全部都有话可说,谈论的话题也都是不需要任何提前准备,反映的是真实的水平。

为了保证面试的公平性,学校还成立了一支由专家组成的巡逻队,随即抽查面试情况。于涵说,根据他上午巡逻的考场,发现有的考生确实才思泉涌,和考官的交流非常顺畅。另外,为了对于“领军计划”的258名学生有更多深入的了解,学校已经做到考前对他们进行实地考察。

(摘自《京华时报》12月18日 作者/周逸梅)

清华北大保送生开考 “狼爸”现象成清华作文题

17日和18日两天,清华和北大同时举行保送生考试的笔试和面试工作。之前,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狼爸”现象,成为了今年清华保送生笔试的作文题之一。另外还有一项重大的变化,北大今年改变了考察顺序,采取了先面试,今天再进行笔试的方式。

清华大学的保送生笔试科目为三门,理科生是阅读与写作、数学和自然科学,而文科生是阅读与写作、数学、人文与社会。之前被社会争议的“狼爸”也成为了今年清华的一道作文题。考生表示,对“狼爸”这则新闻并不陌生,所以考题不算是出乎意料。

今年与往年不同,北大采取了先面试后笔试的形式。面试形式仍然是小组讨论,每组5名学生,从10道题目中抽取一题进行作答。考生需进行1分钟的自我介绍、3分钟的个人陈述和20分钟的小组讨论。考试后,多数考生反映答得不错,认为均属“常规题型”。

记者了解到,保送生考试总共600分,其中笔试占500分,面试成绩只占100分。笔试今天开考,上午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的考试,下午将根据文理科的不同,分别进行历史、政治以及物理、化学的考试。

(摘自《京华时报》12月19日 作者/周逸梅 张晓鸽)

复旦自主招生"单飞"背后:高考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高校自主招生渐成一场生源争夺战,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小规模“联考”,直至2010年形成“北约”“华约”“卓越”三大招生联盟。战局似乎以三足鼎立之势发展,但两所高校的中途退出,又给联盟的未来增添了变数

本刊记者/杨迪(发自上海)

12月3日,离高考还有187天。北大、清华等多所名校便早早启动了2012年自主招生的报名程序。而原属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北约”的南开、复旦两所高校却突然宣布“单飞”。

是内部龉龃,还是另有他图?悬疑待解。

自2003年教育部批准22所高校开始自主选拔录取(俗称“自主招生”)试点之后,高自招试验已近十年,试点的规模也从最初的22所增加到如今的88所,但高校自主招生的未来走向,仍需要探索。

两高校“单飞”

进入12月,贵州省铜仁一中的高三学生黄小丹(化名)便开始准备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虽然排名在学校前50名,但她对自己顺利通过联考笔试仍有些不自信。

黄小丹的理想是远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当她从“北约”联盟的学校目录里查找时,却发现复旦和南开两所学校都已不在今年的联考学校目录内。

12月1日和2日,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相继公布了各自2012年的自主招生办法:南开将单独对学校推荐的学生进行测试,最终按照综合成绩(文化课80%+面试20%)的排名顺次录取。而复旦在全国范围内(苏浙沪除外)的自主招生则干脆取消了笔试,由中学“推优直选”,即中学选拔后再由高校专家组审核,审核通过后直接面试,合格即可预录取。

这意味着,上述两所高校正式退出了去年刚刚形成的“北约”自招联盟。

2010年,由北京大学牵头13所高校组建自主选拔考试联盟(戏称“北约”), 联盟约定,联合命题、统一组织考试并共享考试成绩,根据考生笔试成绩确定参加本校面试考生名单。

高校的这一变化,在中学中迅速引起连锁反应。复旦的自主招生方案公布一周后,黄小丹所在的铜仁一中就对全校排名理科前30名、文科前20名的学生进行了面试选拔。

铜仁一中是贵州省的重点高中,手里拿着复旦、上海交大、人大、浙大、中科大、南开等多所高校的推荐资格。因为成绩排名相对靠后,黄小丹没有争取到复旦的“推优直选”名额,只拿到了南开大学的推荐名额。

去复旦,她只剩下了高考的机会。

两高校的“单飞”在社会中同样引起震荡,有人认为是在联考这场“掐尖”战中,联盟内部出现了“内讧”;也有人认为联盟内学校被“领头羊标准”而绑架。无论何种猜想,一个事实是,源于去年的自主招生联盟开始出现裂变。

争议“联考”

据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方明介绍,此次复旦大学退出联考,是因为联考方式与复旦一贯的理念相冲突,复旦大学一直反对文理分科,选文选理的联考与高考没有大的差别。“去年我们参加联考,也是在联考中唯一要同时考核文科、理科成绩的学校。但是今年因为考试环节的设置,使得这方面的考核要求无法实现。”

南开大学招办负责人也面对媒体解释了退出的原因,他认为,南开将制定适合南开大学的自主选拔测试方案。“我们肯定跟北约有差异。我们不清楚北约联盟的命题思路和形式,我们将选取适合我们南开标准的选拔试题。”

而复旦大学的方明进一步解释说,复旦希望真正用好高校自主权,通过自主选拔,招到真正符合复旦教育理念的学生。

早在2003年,教育部授予国内22所高校自主选拔招生“特权”时,因触动“一考定终生”的传统局面,招生名额和“录取分数线”开始脱钩,这让试点高校着实兴奋了一番,高校终于可以打破由电脑主导的、统招分配的招生办法,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了招生的自主权利。

新规实行后,众高校分头行动,结合各自办学特色及教育理念,制定了自主招生考试规则。同时,高考门前的学生们不仅要打高考一场仗,还要频繁参加各校考试、面试,最夸张的学生在一年当中,要面对四五场考试。

为了打破高校各自为战、学生疲于应考的局面,2005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四所高校首次尝试用联考的方式进行自主招生。至2010年,联考队伍不断扩大,国内80所获得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中有28所高校以及香港大学分别组成了“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阵营。自主招生由“各自为政”到“三足鼎立”。

联盟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考生负担,但也引发了争议。2011年自主招生一过,就有媒体热评,“自主招生已经背离初衷”,“联考更像一场高校之间的‘掐尖’战”,而考试难度“高于高考、低于竞赛”亦被看作增加了考生负担。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等教育专家熊庆年认为,“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得那么难。对于高分学生,只需要通过高考的门槛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高考前通过自主招生再刷下去一批。”

正在济南三中读高三的张皓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所谓的自主招生更像优等生的竞争,“本身山东的指标就少,他们学校又是普通中学,大家基本对这件事都不怎么关注,甚至完全不清楚自主招生的流程、政策这些内容。”

张皓热衷电脑编程,17岁的他已是初级程序员。他曾经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找到合适的学校,但老师告诉他这根本行不通,“只有在全省数的上名次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而且自主招生考试对文化课的要求甚至要比高考还高。”张皓成绩在班级只有十几名,不得不放弃了参加自主招生的想法。

“无论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在文化课考试中我都像是在现代战争中出现的冷兵器那样尴尬。”张皓说。

熊庆年说,高校“抢高分生源”的竞争在2007年以后开始进入白热化。2007年,很多省市开始为了降低学生的考试风险,特别是填报志愿的风险,采取平行志愿的办法;同时,还推出了考后出分填报志愿。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考生的每一分都不浪费。但高校之间的分数线差异开始变得幅度很小,有时甚至只有一两分差异。而社会还普遍认为,录取分数线是反映学校声誉的重要“指标”。为了保住声誉,很多高校开始想尽办法尽可能多地争取高分生源,将分数线“抬”上去。最近两年不仅高考以后抢,自主招生也变成了争取高分生源的一种手段。

2011年初,复旦大学也加入到“北约”的联考阵营中。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方明说,当时主要考虑凭一校之力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国家级考试不现实,而加入联盟是可以降低学校风险和压力的有效办法。

而加入联考,还有另外一个更加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通过联考可以一次性掌握大量的高分生源信息,因为参加联考的学生都是中学精心挑选推荐的,在高考过后可以直接查到这些学生的信息,并可以将他们巩固下来,成为自己学校的“高分生”。

复旦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徐洪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去年联考中招进来的学生成绩确实很高。

自主招生的“未来之路”

联考的发展变化曾被视为是一种积极的尝试。然而仅试行了一年之后,就有两所高校退出,这对“北约”联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北京大学的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光华管理学院本科自主招生说明会上回应说,“既然叫自主选拔录取,它的重点就放在自主上,我的理解,自主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家务事,清官都难断家务事,何况我们呢。”

事实上,复旦的退出,与其通过联考预录取的学生太少不无关系。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近年全国各高校联考平均预录取率为10%左右(也就是说100人参加联考,10人享受高考招生优惠),但去年复旦参加联考的实际预录取率低于2%。正如方明所言,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联考时报考复旦的学生都没有享受到招生优惠政策,成了“炮灰”,增加了考生负担。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退出联考将有利于该校的内部正在推进“望道计划”的实施。方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校计划2012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实施“望道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其目标在于培养优秀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人才培养改革环节拉动了以后,招生改革环节必须要跟上。方明说,由于“望道计划”是开放的,进出自由,为了保证未来人才优胜劣汰的流动,我们把自主招生的全部计划拿出来,做“望道计划”的人才补充。

而在招生环节,复旦大学自2006年即开始小范围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验(俗称“千分考”+面试),即自主申请加面试为核心的综合评价办法。2008年,复旦大学开始将“千分考”+面试方式推广到其在全国的招生中。但学校也承担了高额的经济、人力成本和考试风险,“继续搞独立考试,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非常大,因此萌生了加入了联考的想法,而一年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单飞”。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日方)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复旦大学将坚持走自己的改革之路,努力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自由选择。

而熊庆年则认为,这是因为高考改革缺乏全局和顶层设计,改革路线图不明确所造成的。只有明确目标、明晰路径,高校才有可能充分用好自己的自主权。

(摘自《中国新闻网》12月20日)

中国名校打响“掐尖”战 花样迭出圈占优质生源

近日,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计划陆续公布,报名工作随即开展,2012年自主招生拉开大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关于自主招生的话题格外多:联考可能被解散、高校大打“寒门牌”、自招生源数量不能超5%这道红线、复旦与南开退出“北约”、北大清华考试时间撞车……不过,高校自主招生花样迭出,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圈占优质生源,“掐尖选才”。

自招计划花样迭出

日前,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宣布不参加新一轮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联考。复旦、南开校方均强调,“自立门户”是为了招收更切合本校办学特色与培养标准的人才。

截至目前,自主招生联考“北约”成员由13个缩减为11个,“华约”联盟的7所高校和“卓越联盟”的9所高校不变,还有北京理工大学组建起的“理工系”联考。结盟高校占据全国拥有自主招生资格高校的半壁江山。

今年,“联考”成为自主招生最先热起来的词语。10月份“教育部酝酿拆散自主招生联考”的传言见诸媒体,一时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直到11月份,教育部对此事回应称并未叫停。但是,对于自主招生的名额,却作出了明确限制:重申自主选拔录取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年度招生计划的5%,首次为高校自主选拔候选人数设置了“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的上限。名校自主招生候选人认定数量逐步扩大的趋势有望在明年得到有效控制。

从2003年自主招生开始,其公信力一直备受公众质疑,尤其是偏向教育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学生,贫困地区以及农村学生比例偏低,“寒门难出贵子”,被人们所诟病。

值得称道的是,在2012年各高校推出的自主招生计划中,有不少高校注意到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源平衡性问题,高校频频打出“寒门牌”。

清华大学先是宣布自主招生新政将覆盖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又与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联手为全国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户籍考生推出专属招生通道——“自强计划”,通过初审的学生可任意报考四校中的两校,不仅免除考试费用,还可获得往返考点的交通补助。

北大不仅“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而且承诺明年自主招生候选人中至少两成为农村户籍考生。北大招办表示,所有入选的农村户籍考生须从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连续持有农村户籍。

中国人民大学今年推出的专招农村生源的“圆梦计划”,将有50个招生计划。申请该计划的考生必须是贫寒子弟、农村户口,直系亲属中父母、祖父母和考生这一代没人上过大学,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务农,不包括农民企业家。

除了大打“寒门牌”,名牌高校还加大了优惠力度,如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认定考生,高考录取的优惠幅度由以往的降30分扩大至当地一本线,获得清华“领军计划”认证的学生,则将获降60分录取的优惠。此外,除了联考之外,名牌高校还推出“个性招生计划”,如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人大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北师大的”攀登计划“、”星光计划“、”师表计划“等,方便高校更有针对性地选拔不同特点考生的同时,也方便高校提前锁定特色生源。

圈占优质生源是高校最大利益

近几日,高校自主招生陆续公布考试时间,考生们有些失望地发现: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考试时间均设在明年2月11日,联考的时间又撞车了。2011年自主招生迫于舆论压力错开笔试时间的北大和清华,这次却不顾舆论反对,可见,圈占优质生源才是高校自主招生最大的利益。这些顶尖高校不是真正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专特学生,而是在利用特殊优惠政策“掐尖”竞争。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指出,自主招生联考把联考与学校绑定,完全从学校利益出发,变成为学校集团圈地抢生源的大战。号称“提供多样选择”、“减轻学生负担”的各方自主招生最终定于同一天考试,成为以两大联盟为主体、其他联盟参战的“PK”赛,其间表现出来的不是大学的谦谦之风,而是有你没我,甚至为了抢状元闹到法院的锱铢必较。不但家长和学生唯“名校”是论,就连名校也仗着“名校”在生源上搞“朋党之争”。自主招生演变为以录取分数优惠的政策抢生源。

对于自主招生,农大校长柯炳生曾援引数据指出,每年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仅有0.5万左右,占全国每年大约1000万考生总量的0.05%。然而,如此小比例的自主招生却引发了规模巨大的参与者,导致联考成为事实上的“小高考”。

不少考生抱怨,自主招生只是增加了高校的自主选生权,而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考生没有增加选择权,而许多大学对通过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与非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完全一样。几乎所有高校都对本科生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这样自主招生对于培养人才的意义也打了折扣。

自主招生政策旨在打破高考“大一统、一刀切”格局,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几年的实践也凸显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是,不少专家指出,如果高校自主招生不放弃“掐尖选才”的短期功利性,这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备考负担,还会进一步加剧了高考的“紧张空气”以及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

(摘自《工人日报》12月16日 作者/于忠宁)

内地高校探路免试招港生政策会有什么影响?

明年起,香港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又将多一条新渠道。教育部上月底公布,内地63所高校明年起可免试招收香港学生。

12月10日至11日,内地高等教育展在香港举办,“免试招生”又成热点话题。免试招港生会不会挤占内地教育资源?香港学生的水平怎么样?这项政策会有哪些影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现场寻找答案。

港生不了解内地高校

内地高等教育展12月10日上午在香港旺角伊丽沙伯中学开幕。自教育部公布“2012年内地63所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政策以来,内地高校代表和香港学生终于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刚一见面,香港学生对内地高校的了解之少让高校代表很吃惊。

中国人民大学的招生代表频频被问——你们学校在哪个城市?遭遇这一尴尬的学校不在少数。华中师范大学的招生代表杨臣总免不了要给咨询学生普及一下地理知识,介绍“华中”的概念。而学生最关心的,是学校出过哪些著名校友,专业水平等问题。但是,当高校代表举出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名字时,不少学生还是一脸茫然,代表只好打开电脑,上网调资料。

不了解不代表不感兴趣。香港中学生对会展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杨臣从武汉带了500份宣传材料,一上午就派发出去一半多。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李大光说,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在内地的学习经历,对香港学生而言非常宝贵。

内地高校代表对香港学生的了解也不全面,一位代表频频“反咨询”,“文凭考试3分是什么水平?”中学文凭考试是香港实行“334”新学制后的统一考试,类似于内地“高考”,成绩由次到好共分1-5个等级,“3分”就是第三级。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副主席林日丰校长认为,内地高校是港生的好选择,但是,香港家长和学生对内地高校还缺乏了解,今年又是第一次招生,他担心学额太多的话,可能用不完。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20日)

奥谢:大学招本地学生不应降低门槛

大学招生中的地域差异近来在英国成为热门话题,因为苏格兰的大学即将开始有区别地对待英国其他地方学生。爱丁堡大学校长奥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就此表示:大学“对各地学生在缴纳学费方面可能会有不同安排,但在质量要求上不应该对本地学生降低门槛。”

对于苏格兰的大学将开始有区别地对待英国其他地方学生的原因,奥谢解释说,苏格兰实行免费大学教育制度,以爱丁堡大学这所著名学府为例,学校并不向本地学生收取学费,学校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苏格兰政府根据本地学生人数向学校提供的财政支持。对于英格兰等英国其他地方的学生,过去也是可以到苏格兰享受低学费优惠的,同时苏格兰的学生到英国其他地方也可以享受当地的教育优惠政策。

但是自去年英国大选后,新政府改变了英格兰大学的学费政策,学生需要自己负担每年高达9000英镑(约合8.8万元人民币)的学费。苏格兰政府担心这样会导致大量外地学生涌入低学费的苏格兰大学,带来财政压力,因此出台了被有些人指责为“地域歧视”的规定,即从明年开始要求来自英格兰等地的学生交纳与在英格兰大学同等的高额学费,而本地学生仍然享受免费教育。

“在这件事情上需要公众理解的是,苏格兰政府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因为苏格兰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于苏格兰人民,”奥谢说,“如果你是苏格兰本地学生,就读本科的话,苏格兰政府会为你支付学费。”

但他同时强调,学校对本地学生的照顾也仅是根据政府政策免收学费,并没有在质量上降低对本地学生的招生门槛,“不管学生是来自苏格兰,还是美国或中国,都需要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才能入学。”

在被问及对本地学生有没有降分录取等情况时,奥谢回答说,大学招收学生是本着公平的原则,爱丁堡大学作为著名学府,入学竞争激烈,通常一个名额有十多个人申请,如果偏向本地学生,不能公平地把好招生关,“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苏格兰政府是否对学校分配给当地的招生名额有要求,奥谢说,苏格兰政府会告知学校能够为多少数量的学生提供财政支持,如果有相应数量的苏格兰学生达到质量要求,我们就会把他们都招收进来。如果符合要求的学生实在太多,爱丁堡大学无法容纳,也会建议政府联系苏格兰别的大学。

奥谢说,对于大学在学费方面照顾本地学生的做法,许多国家都有类似情况,比如美国一些州的大学也是对本州学生收取较低学费,而对外来学生收取较高学费,这是因为大学是由这个州的财政支持的。

奥谢认为,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收入来源,合理安排招生,“但是无论如何保证公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蒂莫西 奥谢——Timothy O'Shea, Principal and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注:英国大学校长称谓不尽相同,但一般以Vice-Chancellor为具体掌管各项事务的校长,而Chancellor是多请社会名流担任的“名誉校长”。爱丁堡大学的现任Chancellor是英国王室成员安妮公主(Princess Anne)。该校在Vice-Chancellor之前还加上了同有校长含义的Principal一词,奥谢从2002年开始担任这一职务。

(摘自《新华网》12月27日 作者/黄堃 李芮)

政策合理一视同仁 “民校”也可成“名校”

“迅速发展的民办教育打破了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传统局面,但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民办学校招生困难、水平层次不齐、社会认同不够,教师待遇低、社会保障缺失等依然困扰着民办教育发展。”日前,在昆明召开的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上,参会代表们指出,民办学校发展受限制,特别是和公立学校教师收入差距拉大,影响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据介绍,全国共有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1.9万所,在校学生3500多万人;民办培训机构1.8万所,近千万人接受了培训。民办教育在增加教育供给、改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和扩大教育自由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目前,教育部已经梳理出了民办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民办学校法人属性、产权、教师权益、营利与非营利性质、优惠政策、政府服务等,同时总结各省市民办教育发展中的首创,以此推动国家层面制定民办教育政策。

“当前民办教育发展存在制度和规范衔接不畅和落实不力的问题,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刻不容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会上说:“政府要支持、鼓励民办教育,制定并落实好财政、税收、土地使用、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权益等政策,使遵纪守法、办学规范、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民办学校放开手脚发展。”

但是,确实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在制约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民办学前教育、中小学、高等教育和培训教育分论坛上,有代表指出,很多年轻老师觉得民办幼儿园没有多少吸引力,一些民办幼儿园教师没有职称,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不少老师还是初中学历。为节约成本,不少民办幼儿园为缩减教师数量,仅有的教职工既当老师又当保育员。由于待遇不高,还有民办幼儿教师刚被培养出来就另寻工作,这制约了民办教育发展。

昆明市盘龙区云山/云波幼儿园园长王焰对此深有同感。“民办幼儿园教师要么年龄很大要么太年轻,由于待遇普遍不高缺少职业归属感,流动性特别强。”她建议民办幼儿园提高待遇、规范管理、提供更多培训机会、留住人才、稳定师资队伍。

还有培训学校负责人认为,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帮助民办教育发展,但有些仍然难以落到实处。“我们与公办学校确实存在差距,但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希望有关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更加规范。”

“社会对民办学校常常存在偏见,从教师到学生,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始终比较尴尬。学校必须创造更好条件留住教学人才,吸引更多学生就读。”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院长孙澄认为,虽然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在招生和生源方面并无优势,但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不会有很大区别,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不应该用“有色眼镜”看待民办教育。

孙澄说,民办教育最需要“一视同仁”。以前民办学校土地审批每道程序要等待很长时间,随着优惠政策出台,新建、改扩建民办学校用地被纳入当地城乡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这一情况得到极大改善。“如果按以前的速度,我们学校能否建起来都难说。出台政策后,我们的职教园区从征地到建设每道手续都非常顺利。”学校还为教职工解决了住房问题,这一举措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通过政策支持,学校办学环境改善,社会开始认可,学生就业率迅速提升。

还有参会代表指出,民办学校的定位、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等也都制约着民办教育发展。个别民办学校存在质量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认为,发展民办教育必须促进民办教育体制创新。建设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股份制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建设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共同发展、有教无类的政策机制;建设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一视同仁的教育评价机制。

“只要政策合理、支持到位、自身改善,‘民校’也可以成为‘名校’。”罗崇敏说,民办学校是培育人的教育机构,与公办学校一样都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需要落实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制定和完善民办教育公共财政资助政策,开展引资办教和引智入校,为民办学校创造公平的法规政策环境。

(摘自《中国青年报》12月19日)

一所民办大学的教育探索:符合特色又符合实际

时隔将近18年,余毅依然记得1994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他铺开信纸,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提起笔给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问钱学森:“如何办一所中专学校为即将到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培养人才?”

余毅没想到,仅过10多天后,他便收到钱学森的回信。

82岁高龄的钱学森在信中写到:“培养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人才,也自然是个探索过程,从现在已经出现的苗头做起,分阶段改造学校,逐步前进。现在是中专,将来肯定是高等院校。”

如今,钱学森的预言变成现实。

1993年,余毅等人筹建起一所生物工程类中专。7年后,中专发展为高职院校——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校。2005年,学校又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高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不逐利 惠师生

2004年3月28日,当时的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的全体董事齐刷刷地举起手,通过了一项决议:学校举办者(包括所有出资单位和个人)不取合理回报,资金结余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

2004年,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它规定“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同时也说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并将是否收取合理回报的决定权授予民办学校自身。

“如果举办者计较投资回报,则势必导致师生员工心理失衡、离心离德,严重影响办学,影响事业发展。”学校法人代表、董事会主要负责人兼党委书记余毅在2004年的那次董事会上说。

1996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的孔德文,现在已是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人事处处长。当年毕业时,孔德文收到不少来自国有大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加盟邀请,却单单选择了当时这所中专学校。这缘于他对学校办学原则的认同,以及对学校发展前景的信心。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不仅不收取合理回报,每年还筹措500万元以上的资金作为学生的奖学金,加上1000多万元的国家奖助学金,每年发给学生的奖助学金共有1500万元,接近一半的学生可以获益。

2009年,19岁的安徽姑娘许大卉走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时,口袋里只有200块钱。许大卉没钱交学费,学校帮她办理了助学贷款,还给她提供了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的机会。一年后,许大卉68岁的父亲突发脑溢血,而母亲又多年患有重病,她只有带着父亲去上学。为此,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免去了她的学费,发给她1万元的自强学子特等奖学金,还为她免费提供了两室两厅的精装修教师公寓。

    走一条既有特色又符合实际的办学道路

办学之初,钱老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将到来”的论断让余毅等人眼前一亮。他们既看到了办一所生物工程学科特色学校的前途,也找到了学校“主动面向市场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和 “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办学模式。

从1998年起,学校相继创立了风华园林公司等一批校办企业。这些企业既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也是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试验田。学院还先后在湖北省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根据企业需求订单培养人才。学院注重学科建设,目前已有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2011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

一所民办学校能得到科学巨擘钱学森的支持,无疑是幸运的,而钱学森身上所具有的“爱国、创新、奉献”精神也被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吸收和融入学校的“魂魄”之中。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开设“晨光讲坛”、“高层论坛”,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社会精英来校为大学生作报告,特聘“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全国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为该校“大学生人生导师”。

2008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系学生杨子威在18岁生日那天,选择义务献血作为他的“成人礼”,并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行列。

一年后,杨子威收到一份电子邮件,邮件里说他保存的血液样本与北京一名患白血病的女学生配型成功。杨子威没有犹豫,说服了父母后就去北京完成捐献。但是,他曾救助的女孩病情又突然恶化。

杨子威想再捐一次,他的父母这次说什么也不答应。但是,有一个正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生命在等待杨子威送去希望。杨子威再次去了北京,“如果这次不试试,以前做的努力就白费了” 。

对于包括杨子威在内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是高考的“英雄”,可是他们来到大学,除了学会如何成才,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民办大学靠什么吸引优秀师资

2007年5月,即将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毕业的董妍玲有多个工作选择。在第一次去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洽谈工作的路上,她心里就在“打鼓”:一所民办大学能给教师提供好的科研环境和成长空间吗?

一进学校,董妍玲就闻到荷花的香气,她觉得很意外,甚至是惊奇,“这所学校真的很漂亮,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处处是园林式建筑”。

更让董妍玲没想到的是,学校的党委书记、理事长余毅还亲自来见她。在她找工作的过程中,这样的“待遇”还是第一次。余毅请她坐下来,给她倒了一杯水,讲起了学校的3次跨越过程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余毅的亲切让董妍玲觉得“这个领导没有一点架子,求贤若渴,而且对我很重视”。

董妍玲最终选择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刚开始工作的第一个学期,董妍玲的教学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学校的各个教研室每周都会组织集体备课,老师在备课会上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董妍玲逐渐找到了教学的感觉和方法,到第二学期的时候,她的教学成绩就排在了院系的第一名。

参加工作一年后,董妍玲就担任了生物技术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两年后,她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优秀教师”。如此的成长速度让董妍玲很欣慰,她觉得自己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找到了做一个大学老师的成就感,也有拥有了一个好的发展平台。

“学校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创新人事任用制度,我们不论资排辈,而是采取比较灵活的机制,让有能力哪怕是很年轻的老师和员工能有宽广的发展通道。这样,我们才能吸引人才,也留得住人才。”余毅说。

武汉生物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赵斌介绍,学校不单纯拿论文发表数量去衡量老师的成绩,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老师的“个性”,给他们相对宽松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80后女生张秋菊的理想是做一个好老师。200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她选择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有同学说她“太傻了,民办学校有什么前途”。

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张秋菊在教学上有很多想法。学生时代,张秋菊最不喜欢的课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今她却做了一名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张秋菊想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法。张秋菊的“标新立异”引来质疑。教务处长专门去听她的课。听完之后,处长就说了一句话:“有好的教学效果就行了。“

2007年9月5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首届教学名师张秋菊作为湖北省唯一的高校教师代表,向中央和省委领导作专题汇报。一位中央领导在听完她的汇报后,连连称赞她“有志不在年高”。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正是凭着其公益性、较好的办学基础、人性化的教师待遇和灵活的人事任用制度,吸引了大批年轻而教育背景良好的师资力量。同时,武汉生物工程也吸纳了很多在教育界和科研界已经颇有成绩的人士来学校工作。

近些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邀请吕慧英等海归学者和资深教授主持院系工作,也聘请赵斌、许耀才等曾在公立大学担任过行政职务的教师来负责学校的相关行政管理工作。

2011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张端品被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理事会聘任为校长。这位曾担任过12年重点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将继续探索如何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进步。

(摘自《中国青年报》12月22日 作者/陈璇 甘丽华)

湖北民办学校戴上“紧箍咒”

昨天从省教育厅了解到,今后每年1月至5月,将针对全省民办学校办学情况进行年检,年检“不合格”的将暂停招生,责令整改,整改期为一年;办学许可证到期的,暂缓换发,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

据介绍,省教育厅每年6月1日前公布年检结论,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民办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年检结论视情节轻重,可确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擅自分立、合并的,擅自变更办学地址、改变民办学校名称、层次、类别和举办者的;发布招生简章(广告)未在审批机关备案的、发布虚假招生简章(广告)骗取钱财的;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违反规定乱收费、集资和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违规使用办学许可证、印章或者财务凭证的;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等。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年检“基本合格”的民办学校,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为一年,整改期间限制招生规模;整改期满仍然达不到合格等级的,当年年检结论定为“不合格”。年检“不合格”的民办学校,暂停招生,责令整改,整改期为一年;办学许可证到期的,暂缓换发,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

(摘自《武汉晨报》12月23日)

民教网:2011年民办教育九大关键词大盘点

1、民校招研:虽是破天荒,但任重而道远

新闻回放:参与2012年研究生招生的院校中将首次出现民办高校。记者11月7日获悉,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5所民办高校已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来源:《新京报》)

点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经历了近30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已进入规模发展阶段。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对民办教育事业来讲,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它既提升了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也为研究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谓意义深远。然而在庆贺之余,世人也不免有诸多疑问: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优势在哪里?研招资格取得了,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如何才能保证民办高校硕士的含金量……如此看来,发展和壮大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诸多的难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一破解。

2、虚假宣传:“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校走不远

新闻回放:“过去有些民办教育夸大事实,以虚假信息骗招考生,现在我们举行这样一个咨询会,严格考察参会学校信息。”7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在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招生咨询会上说,这次咨询会非常注意对参会院校各种信息的审查,有5所学校因信息虚假,被剔除出咨询会。(来源:“西部网)

点评:近几年来,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中等职校的分流、自费留学人员的增加等原因,民办高校的生源问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因此,便有一些不法院校不惜利用虚假宣传来抢夺生源。在2010年,山东也曾爆出50所民办学院因涉及虚假宣传广告失实而被曝光的消息。然而我们应当看到,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院校毕竟只是少数。只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核备案,那些弄虚作假的院校便无立锥之地。同时,各位考生也应当擦亮双眼,可登录统一的网上平台(http://zizhi.crhsi.com.cn),查证民办高校办学资质、年检情况以及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等内容。

3、女神变脸:民办高校亦有难言之痛

新闻回放:12月7日,有网友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发现,这里竖立着女娲和雅典娜的雕塑,不过两尊雕塑的面部却被创作者做了调整,换成了该校两位女校董的脸。面对质疑,校方坦言当时制作雕塑时的确考虑欠妥。雕塑下方碑文称两校董有功于校。(来源:《重庆商报》)

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两位女神的变脸,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网友的热议。大家几乎都一边倒的对该校的行为进行了口诛笔伐:校董版女神是对大学独立、批判精神的亵渎,也是对艺术的亵渎……不一而足。尽管这些批评准确到位,但是民办高校也有难言之痛,我们众人再讨伐之余,也应对我国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一直以来,资金问题都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如何在大学精神与院校经营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仍然是一大难题。

4、民教网新版上线:加强民办大学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新闻回放:为了更好地满足更多民办院校、民办大学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民教网(WWW.CRHSI.COM.CN)通过大量调研、整合资源和改进创新之后,其新版在2011年12月1日正式隆重上线。中国民教网旨在为民办高校及民办大学生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展示办学成果显著的民办院校,展现民办院校学生的风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评:如何加快民办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是当前推动民办教育发展,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中第十九章提出目标的一个关键点,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的民办教育信息化建设执行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中国民办教育学生信息网新版的上线,则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全国民办院校招生和管理以及推动就业工作,准确反映民办教育的供求状况,引导民办教育的供求合理调整并实现均衡,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5、民教新政:敢问路在何方

新闻回放:日前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正在由教育部相关部门紧张起草之中,因涉及到三十条具体政策,该文件在业内被称作“三十条”。依照“三十条”规定,在实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的地区,将“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根据实际制订分类管理试点办法”。(来源:《21世纪报》)

点评:“三十条”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