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副刊 国际副刊 2018 7 1 日 星期日 7 7 1948 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将每年 6 23 日设立为国际奥林匹克日,旨在纪 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回顾人类运动 发展史,我们发现,人类自古便有喜爱玩 耍的特性,古代各国也都曾有过许多对游 戏的记载。古希腊人通过将单纯的游戏 发展成为运动,以全民参与的形式,将人 类之间的斗争意识转化为竞争精神,用更 高、更快、更强的理念,来体验和挑战身体 与精神的极限。 古希腊奥林匹亚的运动 会已具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会的雏形 据说远在公元前 11 世纪,古希腊便 出现了定期举办的运动赛会。不过那时 的运动会大都是地区性的,并且只有赛跑 一种项目。公元前 8 世纪,奥林匹亚地区 的运动会发展至鼎盛,逐渐形成包括希腊 许多其他城邦,以及小亚细亚等诸多地区 共同参加的体育盛事。当时的运动会被 誉为“献给奥林波斯的宙斯的运动会”,以 表示对神话传说中主神宙斯的崇拜。运 动会每 4 年举办一次,第一次有记载的赛 事发生于公元前 776 年,这便是我们今天 熟知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最初,运动会只举行一天,公元前 472 年举办的第七十七届运动会延长至 5 天。第一天清晨,人们在“迎宾馆”举 行开幕仪式。随后,运动员、教练员、年 轻运动员的父亲或兄长宣誓遵守比赛规 则。宣誓完毕,运动员及裁判员走过通 向体育场的甬道,接受来自地母神德米 特拉女祭司的祝福。 第二天上午举行赛马和战车比赛, 下午是五项全能比赛,晚间还要举行纪 念佩洛普斯的活动,因为人们认为奥林 匹克运动会的起源与他有着直接的关 系。第三天是运动会最重要的一天。这 一天,首先举行祭祀宙斯的活动,人们在 祭坛前为他献上 100 头牛,随后进行盛 大的游行。下午则是赛跑、长跑、往返跑 等赛事。体育场内跑道的长度为 192.27 米,即一个“斯达德”。据说这是根据大 力士赫拉克勒斯的脚长而定,相传他的 双脚巨大无比且跑步如飞,人们便将他 脚长的 600 倍定为一个“斯达德”,作为 跑步比赛的基本单位。如今,希腊文和 欧洲许多其他语言仍在使用这一词汇, 意为“体育场”(Studio )。 第四天举行如摔跤、拳击等力量型 比赛,第五天就要举行颁奖仪式了。胜 利者佩戴橄榄枝花冠,人们在宴会上欢 唱赞歌,时常庆祝到下一天清晨。当时, 奥林匹亚的运动会是全希腊最为盛大的 运动盛事,来自各地的优秀运动员无不 以参赛为荣,而获得比赛胜利,则是一个 运动员所能获得的最大荣誉。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法规严格闻 名于世,谁若违反运动会章程或规则,比 如贿赂裁判等,将受到严厉惩罚。奥林 匹亚遗址内有一处名为“达奈斯”的区 域,曾立有 16 座宙斯铜像,由违反奥运 会规则的人敬献。每个雕像底座都刻有 违反者的名字,以示惩罚,警示后人。运 动会不但对参赛者有严厉的规则,哪怕 对观众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例如, 在观看比赛时,出于对神的尊敬,无论天 气状况如何,观众都不允许带帽子,骄阳 之下,很多老人都曾因高温而晕倒。 此外,为保持体育事业的圣洁,希腊 城邦间达成协议:在比赛期间,各个城邦 停止一切战争。协约一旦生效,各方均 无条件接受。在举行运动会前后的数月 训练期和比赛期中,古希腊人果真将浑 身血气自战场转移到赛场,竞创佳绩。 公元前 420 年,斯巴达人由于破坏了“神 圣停战协议”而受到重金处罚,并被拒绝 参与奥运会赛事。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彰显 崇尚平等、竞争的古希腊精神 古奥林匹亚遗址位于伯罗奔尼撒半 岛西侧,距离雅典约 190 公里,隶属希腊 伊利亚省。如今的奥林匹亚小镇面积不 大,却很精巧,半小时便可逛完。古奥林 匹亚遗址位于小镇以东,若要抵达遗址, 需经过一座小桥。桥下,克拉德奥斯河 河水缓缓流过,沿河而行,来到克拉德奥 斯河与阿尔菲奥斯河交汇处的一块冲积 平原—“阿尔提斯圣地”。这片土地上 生长着各种常青植物,松树、橄榄树、梧 桐树郁郁葱葱,人们因而也将其称为“阿 尔提斯圣林”。 阿尔提斯圣地是一处建有众多神殿 祭坛的建筑群,宙斯神庙、赫拉神庙、母神 庙、体育场、竞技场、回音廊,以及古希腊 著名雕刻家菲迪亚斯的工作室等皆聚集 于此。整个建筑群气势宏大,场面壮观。 鸟瞰整个遗址区,绿树环绕,克拉德奥斯 河如一条玉带从西边流过,遗址群中耸立 的大理石如块块白色美玉,装点着自然、 讲述着历史和历史中有趣的故事。 有关古代奥运会起源的传说很多, 其中最有名的是佩洛普斯的故事。国王 俄诺马尔斯的女儿年轻美丽,引来众多 城邦王子的热烈追求。但神谕提醒国 王,他的女婿将夺走王位,国王因此百般 限制求婚者,要求必须与他比武赛车,赢 了方可成婚,否则便死在他手中。然而, 俄诺马尔斯拥有战神阿瑞斯赠送的无敌 飞马和马鞍,无人能敌,已有 12 位青年 为此断送生命。 佩洛普斯是宙斯后代,拥有天神的血 脉、英武的身躯和灵敏的头脑。他买通国 王的马夫,在赛车上动了手脚。比武之 日,国王纵有神马相助,也难敌战车出了 问题。佩洛普斯杀死了残暴的老国王,赢 得了公主。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为向新人 表示祝贺,举行了盛大的体育和田径比 赛,从而开创奥林匹克运动盛会。在奥林 匹亚遗址内宙斯神庙东侧的三角楣上,就 雕刻有这段著名的神话故事。 神话当然只是神话,回溯历史,古希 腊人的确是世界上对体育表现出由衷热 爱的民族。对他们而言,体育已不仅仅 是健身锻炼,而是身份的象征。古希腊 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便是竞赛,这在 荷马时代就已表现出来。运动,是古希 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崇 尚平等、崇尚竞争的精神,不仅锻炼了古 希腊人的体魄,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在 对极限的挑战中,平凡的人也能获得与 天神媲美的伟大瞬间。 法国南部海滨有许多底蕴深厚、 风光优美的古镇,位于海滨阿尔卑斯 的圣保罗就是其中之一。小镇紧临意 大利北部,举目所及,充满异域风情。 高大的橡树绿荫如盖,浅紫的迷迭香 丛丛簇簇,明丽素雅的风铃草和着春 风摇曳婀娜,整个镇子如同一幅铺天 盖地的油画,难怪杜菲、马蒂斯、夏加 尔这些饮誉世界的艺术家都对这片土 地一往情深。或许,这里最适合萌发 灵感,因此,当毕加索以瓦罗希、马蒂 斯以尼斯为创作中心时,夏加尔却选 择了圣保罗。 马克 · 夏加尔生于白俄罗斯北部 小城维捷布斯克的普通工人家庭,从 小便对绘画兴趣浓厚, 16 岁前一直在 犹太经学院学习。他有 8 个兄弟姐 妹,母亲依靠经营小店维持生计,俄国 民间故事和犹太文化传统成为他未来 的创作源泉,令其在儿时就拥有童话 般的丰富幻想。 20 岁那年,夏加尔由圣彼得堡前 往巴黎,在蒙帕尔纳斯镇边的“蜂箱” 工作室居住。“蜂箱”工作室是艺术家 集中的住宅区,外表破烂不堪,但这样 的环境丝毫不影响艺术灵感的迸发。 在这里,他结识了表现主义派画家 C · 苏蒂恩、抽象彩色派画家 R · 德洛内、 立体主义画家 A · 格莱茨等青年同道, 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展开尖锐评 论。尽管时常因画风、主题、色彩、手 法等争得面红耳赤,却一次次提升了 创作体验。更令夏加尔终生难忘的 是,在这群激情四射的画家朋友中,几 乎每个人每一次进行的大胆尝试都能 得到大家鼓励,这似乎注定了这批青 年画家会名扬天下。 置身于任由思想驰骋的艺术氛围, 夏加尔放弃了原本偏爱的阴沉色调,迅 速发展了自己在俄国初见端倪且富有 诗意的独特绘画风格,先后创作出《七 个手指的我》等一大批作品,形成了独 立的画风,确立了在画坛的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夏加尔在法 国南方、巴勒斯坦、荷兰、西班牙、波 兰、意大利、美国等地间穿梭避难,颠 沛流离。 1952 年,他最终定居圣保 罗,安度晚年。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 光,安详的和平景象与美丽风景,令夏 加尔在 65 岁时重启艺术生涯,年轻时 期在“蜂箱”沉淀的绘画思想如火山般 喷涌,他创作出大量表现主义、立体主 义风格的抽象画作。这些充满视觉隐 喻的作品,在现代艺术界很少有人能 望其项背。倘若细观,在夏加尔画作 中萦绕不去的,还有源于画家家乡的 某种童话梦幻气息。 夏加尔的墓,一如周围摇曳的风 铃草那般简单素雅,沐浴着四季阳 光。我忽然想到,任何创新既需要同 行的呵护、赞赏与肯定,也需要善意的 争论、批评与点拨。或许,“蜂箱”岁月 和圣保罗的乡野,二者缺一不可,共同 孕育出夏加尔绘画艺术的春天。 夏加尔 绘画艺术的春天 冯雁军 翻开中国地图,西北一处狭长地 带映入眼帘:它位于甘肃,东承空寂 辽远的黄土高原,西接绿洲、戈壁、沙 漠、河流汇聚的塔里木盆地,南依绵 延不绝的祁连山脉,北靠首尾断续相 接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其形 似一条蜿蜒走廊,且地处黄河以西, 故名“河西走廊”,是自古以来文化汇 聚、物产丰腴之地。历史上著名的丝 绸之路由西安始,经天水、兰州,越过 乌鞘岭,随后经河西走廊,通往遥遥 西域。 乌鞘岭,史书上有“盛夏飞雪,寒 气砭骨”的记述,主峰海拔 3562 米,年 均气温零下 2.2 摄氏度。虎门销烟后, 被发配至伊犁的林则徐途经此处时写 道:“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 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 皮衣,却不胜寒。”这个在黄土高原、青 藏高原、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隆 起的山岭成为河西走廊的天然关隘, 至今仍留有汉代所建的长城遗址,在 一碧如洗的天空下守望着曾经旌旗招 展的如歌岁月。 顾往昔,汉高祖刘邦江山初定,回 乡省亲时击节吟诵的《大风歌》流传于 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 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中既有 这位马上天子一统天下的淋漓快意, 也有渴求良将勇士保家卫国、开疆拓 土的夙愿豪情。彼时的刘邦或许想不 到,他日夜盼望的扬威四方在重孙刘 彻手上终得实现,他的梦想也以地名 的方式镌刻在河西走廊最东端的一座 城池之上。 这座城池曾是匈奴休屠王盘踞之 地,原名姑臧。汉武帝刘彻的远征军 取得河西大捷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 上设河西四郡以安天下,其中一郡为 彰显大汉武功军威而命名“武威”。此 地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最能展 现其中精魂:天马三足腾空,身形矫 健,昂首嘶鸣,后蹄轻踏一只飞燕,似 扬尾绝尘而去,又似凌空腾飞,昂扬 霸气! 穿越时光,汉代的金戈铁马之声 换作唐朝激亢的边塞高歌,此时的武 威也更名为“凉州”。据说,唐代开元 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 西域曲谱,呈献给唐玄宗,其中一首的 曲调为当时诸多诗人所喜,争为填 词。随后,诗人们纷纷为曲子续写诗 句,凉州词遂流行起来,其中最脍炙人 口的大概是边塞诗人王翰所填的这一 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 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 这首七言绝句中的“琵琶”最早载 于汉代刘熙的《释名 · 释乐器》:“枇杷 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此处的“枇 杷”即指乐器“琵琶”。由此可见,中原 与西域在 2000 余年前便已沟通往来, 互通有无。及至唐朝,凉州已从“通一 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重 镇,演变为“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 之地,时常“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 横”,是商贾往来的经济文化重镇,诗 人岑参曾写下“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 半解弹琵琶”。 “夜光杯”所用玉料则出自祁连 山,这里终年白雪皑皑,高远神秘。祁 连玉呈墨绿色,制成杯盏,苍翠欲滴, 即使在炎炎夏日亦触手生凉。受交通 所限,祁连玉的开采外运十分困难,供 应到市场上的玉料亦非常有限,夜光 杯之珍贵自不必言。 然而,酿造葡萄美酒的原材料“葡 萄”却并非产自中原地区。据《史记 · 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 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 败”,“蒲陶”即是“葡萄”,当时中亚古 国葡萄酒酿造的规模和技术水平由此 可见一斑。西汉时期,张骞将西域葡 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引进中原,葡萄 酒才逐渐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 用的珍品。 如今,武威已是葡萄酒之乡。这 里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气候干燥,光 照充足,有利于葡萄果浆中的糖分积 累。祁连山洁净甘甜的冰川雪水滋润 着这片土地,土壤以沙质土为主,质地 疏松,是酿酒葡萄的最佳生长地。岁 月迢迢,昔日西域佳果,在此生根发 芽,变得愈加晶莹剔透,十里飘香。 乌鞘岭、 夜光杯及其他 李陶陶 1868 6 21 日,巴伐利亚王国的 民众们集聚慕尼黑巴伐利亚宫廷剧院。 当晚,德国最著名的指挥家冯 · 彪罗执棒 演绎一部新歌剧,由备受关注的理查德 · 瓦格纳作曲并撰写脚本。此时的瓦格纳 已在慕尼黑生活 4 年,他的歌剧《特里斯 坦与伊索尔德》也曾在这里上演。他心 中格外忐忑,期望着即将首演的新歌剧 能够获得成功。演出结果不必多言,因 为它已镌刻在音乐史上:这部名为《纽伦 堡的名歌手》的庞大歌剧营造出振奋的 城市气氛,观众们在剧中看到了民族的 光辉历史。 从那一夜起,《纽伦堡的名歌手》便 被赋予两个在歌剧史上毫无争议的标 签:“瓦格纳歌剧巨制”和“德意志文化代 表作”。前者使它成为检验一个剧院歌 剧制作水准的试金石,后者则使其至今 依然是德国各大歌剧院节日期间最常上 演的保留剧目。 今年夏日,《纽伦堡的名歌手》在中 国国家大剧院上演,长达 5 个半小时的 歌剧“马拉松”在挑战“名歌手”们身体极 限的同时,也为观众献上一场歌剧盛 宴。面对这样一部大制作,国家大剧院 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联 手展开创作,在《纽伦堡的名歌手》演出 史上,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剧院主导打 造的歌剧版本。 瓦格纳是德国 19 世纪最具影响力 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十余部 歌剧,通过将“无终旋律”“主导动机”和 “半音化和声”引入歌剧创作,对传统歌 剧进行了彻底革新,与同时代的意大利 作曲家威尔第共同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 高峰。然而,《纽伦堡的名歌手》却是他 在创作技法上回归传统的一部作品。这 不仅体现在三幕、十五场这样传统的歌 剧架构上,同样体现在管弦乐的音乐分 工上:在作曲家前一部极具创新性的作 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管弦乐在 很多段落独立担负宣泄情感的重要作 用,而在《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管弦乐在 多数时刻都作为歌手演唱时的伴奏,不 能喧宾夺主,甚至在演奏音量上都需刻 意控制,这对乐团的演奏水平提出更高 要求。在指挥吕嘉的带领下,国家大剧 院管弦乐团不负众望,当剧中恢弘震撼 的前奏奏响,这部讲述纽伦堡城中名歌 手们故事的鸿篇巨制缓缓拉开帷幕。 作为瓦格纳在成熟时期创作的唯一 一部喜剧题材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 是作曲家为数不多、取材自真实历史的 歌剧作品,它的故事并不复杂:为追求心 上人艾娃,骑士施托尔青来到纽伦堡,但 艾娃的父亲许诺要将女儿许配给名歌手 比赛中的获胜者。对名歌手和歌手比赛 缺乏了解的施托尔青在试唱中错误百 出,同时还引来了情敌、比赛记分员贝克 梅瑟的羞辱。最终,施托尔青在名歌手 师父萨克斯的帮助下,以一首新创作的 歌曲击败了竞争对手贝克梅瑟,获得了 比赛的胜利,与艾娃终成眷属。瓦格纳 巧妙地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与纽伦堡 引以为傲的名歌手传统结合在一起,其 中德高望重的萨克斯在历史上确有其 人,他是名歌手时代的标志,他的塑像至 今仍屹立在纽伦堡街头。 在音乐界,导演们纷纷通过瓦格纳 的歌剧实现舞台美学突破,践行“导演剧 场理念”。例如,《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拜 罗伊特音乐节上演时,歌唱比赛场景被 放置于二战后国际会议的会场,而《特里 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舞台设计则具有浓 厚的工业社会气息。此次国家大剧院版 《纽伦堡的名歌手》将先锋戏剧理念与传 统现实主义视觉元素相结合,为完美呈 现当时情境,担任导演的英国皇家歌剧 院前任歌剧艺术总监卡斯帕 · 霍顿深入 研读剧作,从剧中人物的每个动作,到复 杂场景的舞台调度,均力求与剧本情节 高度契合。 在整部歌剧中,众多角色与合唱团共 同出场的宏大场面与仅有两三个主要角 色在台上表演的场景频繁穿插,导演通过 巧妙构思串联整部歌剧,令每个场景都充 满戏剧张力。例如,歌剧通过转台进行换 景,随着舞台旋转,正面的庄严会场转离 观众视线,后台充满生活化的场景逐渐显 露,将名歌手台前与幕后的场景全然分 开,在连贯切换“艺术家”与“普通人”身份 的同时,突出德国历史上名歌手这一群体 的特殊性。换景后,人物服装风格也随之 变换,名歌手们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款式现 代的衬衣,在出席活动时则身穿款式高 贵、纹饰复杂的礼服。 霍顿对于歌剧情节中喜剧元素的呈 现同样十分考究,在第二幕“混乱的街道 场景” (见 左 图 , 凌风中,萨克斯用敲 击鞋底的声音记录贝克梅瑟在歌唱中的 错误,连续不断的敲击声与令人难以忍 受的歌声在寂静的深夜引起一片混乱。 导演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与瓦格 纳熔于一炉,将街道的混乱场景变成萨 克斯的噩梦梦境。霍顿说,“我们都很熟 悉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其中的夏 夜梦境代表了幻想。在歌剧第二幕中, 第一幕埋伏的恶魔种子从萨克斯心底爆 发,成为仲夏夜最可怕的梦魇。” 当施托尔青嗓音嘹亮、饱含深情地 唱响著名唱段“清晨闪耀着玫瑰色”,不 仅得到台上名歌手们的喝彩,更收获台 下全场观众的掌声。随后,全剧尾声赞 颂萨克斯忠于艺术、不畏创新的大合唱 气势如虹,将全场气氛推向顶点。当最 后一个辉煌的和声奏响,演出落下帷 幕。瓦格纳在音乐中寄寓的深厚德国音 乐文化,跨越语言,深入人心。 《纽伦堡的名歌手》上演中国版 孙海杰 本版责任编辑: 李伟红 王佳可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制图: 蔡华伟 上图: 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 下图: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奥运 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 址赫拉神庙前举行。 人民视觉

古代奥林匹克 的故事 - paper.people.com.cn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8-07/01/07/rmrb2018070107.pdf · 表示对神话传说中主神宙斯的崇拜。运 动会每4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国际副刊国际副刊2018年 7月 1日 星期日 771948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将每年

6月 23日设立为国际奥林匹克日,旨在纪

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回顾人类运动

发展史,我们发现,人类自古便有喜爱玩

耍的特性,古代各国也都曾有过许多对游

戏的记载。古希腊人通过将单纯的游戏

发展成为运动,以全民参与的形式,将人

类之间的斗争意识转化为竞争精神,用更

高、更快、更强的理念,来体验和挑战身体

与精神的极限。

古 希 腊 奥 林 匹 亚 的 运 动会已具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雏形

据说远在公元前 11 世纪,古希腊便

出现了定期举办的运动赛会。不过那时

的运动会大都是地区性的,并且只有赛跑

一种项目。公元前 8 世纪,奥林匹亚地区

的运动会发展至鼎盛,逐渐形成包括希腊

许多其他城邦,以及小亚细亚等诸多地区

共同参加的体育盛事。当时的运动会被

誉为“献给奥林波斯的宙斯的运动会”,以

表示对神话传说中主神宙斯的崇拜。运

动会每 4 年举办一次,第一次有记载的赛

事发生于公元前 776 年,这便是我们今天

熟知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最初,运动会只举行一天,公元前

472 年举办的第七十七届运动会延长至

5 天。第一天清晨,人们在“迎宾馆”举

行开幕仪式。随后,运动员、教练员、年

轻运动员的父亲或兄长宣誓遵守比赛规

则。宣誓完毕,运动员及裁判员走过通

向体育场的甬道,接受来自地母神德米

特拉女祭司的祝福。

第二天上午举行赛马和战车比赛,

下午是五项全能比赛,晚间还要举行纪

念佩洛普斯的活动,因为人们认为奥林

匹克运动会的起源与他有着直接的关

系。第三天是运动会最重要的一天。这

一天,首先举行祭祀宙斯的活动,人们在

祭坛前为他献上 100 头牛,随后进行盛

大的游行。下午则是赛跑、长跑、往返跑

等赛事。体育场内跑道的长度为 192.27米,即一个“斯达德”。据说这是根据大

力士赫拉克勒斯的脚长而定,相传他的

双脚巨大无比且跑步如飞,人们便将他

脚长的 600 倍定为一个“斯达德”,作为

跑步比赛的基本单位。如今,希腊文和

欧洲许多其他语言仍在使用这一词汇,

意为“体育场”(Studio)。

第四天举行如摔跤、拳击等力量型

比赛,第五天就要举行颁奖仪式了。胜

利者佩戴橄榄枝花冠,人们在宴会上欢

唱赞歌,时常庆祝到下一天清晨。当时,

奥林匹亚的运动会是全希腊最为盛大的

运动盛事,来自各地的优秀运动员无不

以参赛为荣,而获得比赛胜利,则是一个

运动员所能获得的最大荣誉。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法规严格闻

名于世,谁若违反运动会章程或规则,比

如贿赂裁判等,将受到严厉惩罚。奥林

匹亚遗址内有一处名为“达奈斯”的区

域,曾立有 16 座宙斯铜像,由违反奥运

会规则的人敬献。每个雕像底座都刻有

违反者的名字,以示惩罚,警示后人。运

动会不但对参赛者有严厉的规则,哪怕

对观众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例如,

在观看比赛时,出于对神的尊敬,无论天

气状况如何,观众都不允许带帽子,骄阳

之下,很多老人都曾因高温而晕倒。

此外,为保持体育事业的圣洁,希腊

城邦间达成协议:在比赛期间,各个城邦

停止一切战争。协约一旦生效,各方均

无条件接受。在举行运动会前后的数月

训练期和比赛期中,古希腊人果真将浑

身血气自战场转移到赛场,竞创佳绩。

公元前 420 年,斯巴达人由于破坏了“神

圣停战协议”而受到重金处罚,并被拒绝

参与奥运会赛事。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彰显崇尚平等、竞争的古希腊精神

古奥林匹亚遗址位于伯罗奔尼撒半

岛西侧,距离雅典约 190 公里,隶属希腊

伊利亚省。如今的奥林匹亚小镇面积不

大,却很精巧,半小时便可逛完。古奥林

匹亚遗址位于小镇以东,若要抵达遗址,

需经过一座小桥。桥下,克拉德奥斯河

河水缓缓流过,沿河而行,来到克拉德奥

斯河与阿尔菲奥斯河交汇处的一块冲积

平原——“阿尔提斯圣地”。这片土地上

生长着各种常青植物,松树、橄榄树、梧

桐树郁郁葱葱,人们因而也将其称为“阿

尔提斯圣林”。

阿尔提斯圣地是一处建有众多神殿

祭坛的建筑群,宙斯神庙、赫拉神庙、母神

庙、体育场、竞技场、回音廊,以及古希腊

著名雕刻家菲迪亚斯的工作室等皆聚集

于此。整个建筑群气势宏大,场面壮观。

鸟瞰整个遗址区,绿树环绕,克拉德奥斯

河如一条玉带从西边流过,遗址群中耸立

的大理石如块块白色美玉,装点着自然、

讲述着历史和历史中有趣的故事。

有关古代奥运会起源的传说很多,

其中最有名的是佩洛普斯的故事。国王

俄诺马尔斯的女儿年轻美丽,引来众多

城邦王子的热烈追求。但神谕提醒国

王,他的女婿将夺走王位,国王因此百般

限制求婚者,要求必须与他比武赛车,赢

了方可成婚,否则便死在他手中。然而,

俄诺马尔斯拥有战神阿瑞斯赠送的无敌

飞马和马鞍,无人能敌,已有 12 位青年

为此断送生命。

佩洛普斯是宙斯后代,拥有天神的血

脉、英武的身躯和灵敏的头脑。他买通国

王的马夫,在赛车上动了手脚。比武之

日,国王纵有神马相助,也难敌战车出了

问题。佩洛普斯杀死了残暴的老国王,赢

得了公主。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为向新人

表示祝贺,举行了盛大的体育和田径比

赛,从而开创奥林匹克运动盛会。在奥林

匹亚遗址内宙斯神庙东侧的三角楣上,就

雕刻有这段著名的神话故事。

神话当然只是神话,回溯历史,古希

腊人的确是世界上对体育表现出由衷热

爱的民族。对他们而言,体育已不仅仅

是健身锻炼,而是身份的象征。古希腊

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便是竞赛,这在

荷马时代就已表现出来。运动,是古希

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崇

尚平等、崇尚竞争的精神,不仅锻炼了古

希腊人的体魄,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在

对极限的挑战中,平凡的人也能获得与

天神媲美的伟大瞬间。

古代奥林匹克

古代奥林匹克

的故事

的故事

罗罗

彤彤

法国南部海滨有许多底蕴深厚、

风光优美的古镇,位于海滨阿尔卑斯

的圣保罗就是其中之一。小镇紧临意

大利北部,举目所及,充满异域风情。

高大的橡树绿荫如盖,浅紫的迷迭香

丛丛簇簇,明丽素雅的风铃草和着春

风摇曳婀娜,整个镇子如同一幅铺天

盖地的油画,难怪杜菲、马蒂斯、夏加

尔这些饮誉世界的艺术家都对这片土

地一往情深。或许,这里最适合萌发

灵感,因此,当毕加索以瓦罗希、马蒂

斯以尼斯为创作中心时,夏加尔却选

择了圣保罗。

马克·夏加尔生于白俄罗斯北部

小城维捷布斯克的普通工人家庭,从

小便对绘画兴趣浓厚,16 岁前一直在

犹 太 经 学 院 学 习 。 他 有 8 个 兄 弟 姐

妹,母亲依靠经营小店维持生计,俄国

民间故事和犹太文化传统成为他未来

的创作源泉,令其在儿时就拥有童话

般的丰富幻想。

20 岁那年,夏加尔由圣彼得堡前

往巴黎,在蒙帕尔纳斯镇边的“蜂箱”

工作室居住。“蜂箱”工作室是艺术家

集中的住宅区,外表破烂不堪,但这样

的环境丝毫不影响艺术灵感的迸发。

在这里,他结识了表现主义派画家 C·苏蒂恩、抽象彩色派画家 R·德洛内、

立体主义画家 A·格莱茨等青年同道,

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展开尖锐评

论。尽管时常因画风、主题、色彩、手

法等争得面红耳赤,却一次次提升了

创作体验。更令夏加尔终生难忘的

是,在这群激情四射的画家朋友中,几

乎每个人每一次进行的大胆尝试都能

得到大家鼓励,这似乎注定了这批青

年画家会名扬天下。

置身于任由思想驰骋的艺术氛围,

夏加尔放弃了原本偏爱的阴沉色调,迅

速发展了自己在俄国初见端倪且富有

诗意的独特绘画风格,先后创作出《七

个手指的我》等一大批作品,形成了独

立的画风,确立了在画坛的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夏加尔在法

国南方、巴勒斯坦、荷兰、西班牙、波

兰、意大利、美国等地间穿梭避难,颠

沛 流 离 。 1952 年 ,他 最 终 定 居 圣 保

罗,安度晚年。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

光,安详的和平景象与美丽风景,令夏

加尔在 65 岁时重启艺术生涯,年轻时

期在“蜂箱”沉淀的绘画思想如火山般

喷涌,他创作出大量表现主义、立体主

义风格的抽象画作。这些充满视觉隐

喻的作品,在现代艺术界很少有人能

望其项背。倘若细观,在夏加尔画作

中萦绕不去的,还有源于画家家乡的

某种童话梦幻气息。

夏加尔的墓,一如周围摇曳的风

铃 草 那 般 简 单 素 雅 ,沐 浴 着 四 季 阳

光。我忽然想到,任何创新既需要同

行的呵护、赞赏与肯定,也需要善意的

争论、批评与点拨。或许,“蜂箱”岁月

和圣保罗的乡野,二者缺一不可,共同

孕育出夏加尔绘画艺术的春天。

夏加尔绘画艺术的春天

冯雁军

翻开中国地图,西北一处狭长地

带映入眼帘:它位于甘肃,东承空寂

辽远的黄土高原,西接绿洲、戈壁、沙

漠、河流汇聚的塔里木盆地,南依绵

延不绝的祁连山脉,北靠首尾断续相

接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其形

似一条蜿蜒走廊,且地处黄河以西,

故名“河西走廊”,是自古以来文化汇

聚、物产丰腴之地。历史上著名的丝

绸之路由西安始,经天水、兰州,越过

乌鞘岭,随后经河西走廊,通往遥遥

西域。

乌鞘岭,史书上有“盛夏飞雪,寒

气砭骨”的记述,主峰海拔 3562 米,年

均气温零下 2.2 摄氏度。虎门销烟后,

被发配至伊犁的林则徐途经此处时写

道:“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

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

皮衣,却不胜寒。”这个在黄土高原、青

藏高原、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隆

起的山岭成为河西走廊的天然关隘,

至今仍留有汉代所建的长城遗址,在

一碧如洗的天空下守望着曾经旌旗招

展的如歌岁月。

顾往昔,汉高祖刘邦江山初定,回

乡省亲时击节吟诵的《大风歌》流传于

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

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中既有

这位马上天子一统天下的淋漓快意,

也有渴求良将勇士保家卫国、开疆拓

土的夙愿豪情。彼时的刘邦或许想不

到,他日夜盼望的扬威四方在重孙刘

彻手上终得实现,他的梦想也以地名

的方式镌刻在河西走廊最东端的一座

城池之上。

这座城池曾是匈奴休屠王盘踞之

地,原名姑臧。汉武帝刘彻的远征军

取得河西大捷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

上设河西四郡以安天下,其中一郡为

彰显大汉武功军威而命名“武威”。此

地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最能展

现其中精魂:天马三足腾空,身形矫

健,昂首嘶鸣,后蹄轻踏一只飞燕,似

扬尾绝尘而去,又似凌空腾飞,昂扬

霸气!

穿越时光,汉代的金戈铁马之声

换作唐朝激亢的边塞高歌,此时的武

威也更名为“凉州”。据说,唐代开元

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

西域曲谱,呈献给唐玄宗,其中一首的

曲 调 为 当 时 诸 多 诗 人 所 喜 ,争 为 填

词。随后,诗人们纷纷为曲子续写诗

句,凉州词遂流行起来,其中最脍炙人

口的大概是边塞诗人王翰所填的这一

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

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

这首七言绝句中的“琵琶”最早载

于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枇杷

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此处的“枇

杷”即指乐器“琵琶”。由此可见,中原

与西域在 2000 余年前便已沟通往来,

互通有无。及至唐朝,凉州已从“通一

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重

镇,演变为“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

之 地 ,时 常“ 车 马 相 交 错 ,歌 吹 日 纵

横”,是商贾往来的经济文化重镇,诗

人岑参曾写下“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

半解弹琵琶”。

“夜光杯”所用玉料则出自祁连

山,这里终年白雪皑皑,高远神秘。祁

连玉呈墨绿色,制成杯盏,苍翠欲滴,

即使在炎炎夏日亦触手生凉。受交通

所限,祁连玉的开采外运十分困难,供

应到市场上的玉料亦非常有限,夜光

杯之珍贵自不必言。

然而,酿造葡萄美酒的原材料“葡

萄”却并非产自中原地区。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

富 人 藏 酒 至 万 余 石 ,久 者 数 十 岁 不

败”,“蒲陶”即是“葡萄”,当时中亚古

国葡萄酒酿造的规模和技术水平由此

可见一斑。西汉时期,张骞将西域葡

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引进中原,葡萄

酒才逐渐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

用的珍品。

如今,武威已是葡萄酒之乡。这

里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气候干燥,光

照充足,有利于葡萄果浆中的糖分积

累。祁连山洁净甘甜的冰川雪水滋润

着这片土地,土壤以沙质土为主,质地

疏松,是酿酒葡萄的最佳生长地。岁

月迢迢,昔日西域佳果,在此生根发

芽,变得愈加晶莹剔透,十里飘香。

乌鞘岭、夜光杯及其他

李陶陶

1868 年 6 月 21 日,巴伐利亚王国的

民众们集聚慕尼黑巴伐利亚宫廷剧院。

当晚,德国最著名的指挥家冯·彪罗执棒

演绎一部新歌剧,由备受关注的理查德·瓦格纳作曲并撰写脚本。此时的瓦格纳

已在慕尼黑生活 4 年,他的歌剧《特里斯

坦与伊索尔德》也曾在这里上演。他心

中格外忐忑,期望着即将首演的新歌剧

能够获得成功。演出结果不必多言,因

为它已镌刻在音乐史上:这部名为《纽伦

堡的名歌手》的庞大歌剧营造出振奋的

城市气氛,观众们在剧中看到了民族的

光辉历史。

从那一夜起,《纽伦堡的名歌手》便

被赋予两个在歌剧史上毫无争议的标

签:“瓦格纳歌剧巨制”和“德意志文化代

表作”。前者使它成为检验一个剧院歌

剧制作水准的试金石,后者则使其至今

依然是德国各大歌剧院节日期间最常上

演的保留剧目。

今年夏日,《纽伦堡的名歌手》在中

国国家大剧院上演,长达 5 个半小时的

歌剧“马拉松”在挑战“名歌手”们身体极

限 的 同 时 ,也 为 观 众 献 上 一 场 歌 剧 盛

宴。面对这样一部大制作,国家大剧院

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联

手展开创作,在《纽伦堡的名歌手》演出

史上,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剧院主导打

造的歌剧版本。

瓦格纳是德国 19 世纪最具影响力

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十余部

歌剧,通过将“无终旋律”“主导动机”和

“半音化和声”引入歌剧创作,对传统歌

剧进行了彻底革新,与同时代的意大利

作曲家威尔第共同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

高峰。然而,《纽伦堡的名歌手》却是他

在创作技法上回归传统的一部作品。这

不仅体现在三幕、十五场这样传统的歌

剧架构上,同样体现在管弦乐的音乐分

工上:在作曲家前一部极具创新性的作

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管弦乐在

很多段落独立担负宣泄情感的重要作

用,而在《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管弦乐在

多数时刻都作为歌手演唱时的伴奏,不

能喧宾夺主,甚至在演奏音量上都需刻

意控制,这对乐团的演奏水平提出更高

要求。在指挥吕嘉的带领下,国家大剧

院管弦乐团不负众望,当剧中恢弘震撼

的前奏奏响,这部讲述纽伦堡城中名歌

手们故事的鸿篇巨制缓缓拉开帷幕。

作为瓦格纳在成熟时期创作的唯一

一部喜剧题材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

是作曲家为数不多、取材自真实历史的

歌剧作品,它的故事并不复杂:为追求心

上人艾娃,骑士施托尔青来到纽伦堡,但

艾娃的父亲许诺要将女儿许配给名歌手

比赛中的获胜者。对名歌手和歌手比赛

缺乏了解的施托尔青在试唱中错误百

出,同时还引来了情敌、比赛记分员贝克

梅瑟的羞辱。最终,施托尔青在名歌手

师父萨克斯的帮助下,以一首新创作的

歌曲击败了竞争对手贝克梅瑟,获得了

比赛的胜利,与艾娃终成眷属。瓦格纳

巧妙地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与纽伦堡

引以为傲的名歌手传统结合在一起,其

中德高望重的萨克斯在历史上确有其

人,他是名歌手时代的标志,他的塑像至

今仍屹立在纽伦堡街头。

在音乐界,导演们纷纷通过瓦格纳

的歌剧实现舞台美学突破,践行“导演剧

场理念”。例如,《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拜

罗伊特音乐节上演时,歌唱比赛场景被

放置于二战后国际会议的会场,而《特里

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舞台设计则具有浓

厚的工业社会气息。此次国家大剧院版

《纽伦堡的名歌手》将先锋戏剧理念与传

统现实主义视觉元素相结合,为完美呈

现当时情境,担任导演的英国皇家歌剧

院前任歌剧艺术总监卡斯帕·霍顿深入

研读剧作,从剧中人物的每个动作,到复

杂场景的舞台调度,均力求与剧本情节

高度契合。

在整部歌剧中,众多角色与合唱团共

同出场的宏大场面与仅有两三个主要角

色在台上表演的场景频繁穿插,导演通过

巧妙构思串联整部歌剧,令每个场景都充

满戏剧张力。例如,歌剧通过转台进行换

景,随着舞台旋转,正面的庄严会场转离

观众视线,后台充满生活化的场景逐渐显

露,将名歌手台前与幕后的场景全然分

开,在连贯切换“艺术家”与“普通人”身份

的同时,突出德国历史上名歌手这一群体

的特殊性。换景后,人物服装风格也随之

变换,名歌手们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款式现

代的衬衣,在出席活动时则身穿款式高

贵、纹饰复杂的礼服。

霍顿对于歌剧情节中喜剧元素的呈

现同样十分考究,在第二幕“混乱的街道

场景”(见左图,凌风摄)中,萨克斯用敲

击鞋底的声音记录贝克梅瑟在歌唱中的

错误,连续不断的敲击声与令人难以忍

受的歌声在寂静的深夜引起一片混乱。

导演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与瓦格

纳熔于一炉,将街道的混乱场景变成萨

克斯的噩梦梦境。霍顿说,“我们都很熟

悉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其中的夏

夜梦境代表了幻想。在歌剧第二幕中,

第一幕埋伏的恶魔种子从萨克斯心底爆

发,成为仲夏夜最可怕的梦魇。”

当施托尔青嗓音嘹亮、饱含深情地

唱响著名唱段“清晨闪耀着玫瑰色”,不

仅得到台上名歌手们的喝彩,更收获台

下全场观众的掌声。随后,全剧尾声赞

颂萨克斯忠于艺术、不畏创新的大合唱

气势如虹,将全场气氛推向顶点。当最

后 一 个 辉 煌 的 和 声 奏 响 ,演 出 落 下 帷

幕。瓦格纳在音乐中寄寓的深厚德国音

乐文化,跨越语言,深入人心。

《纽伦堡的名歌手》上演中国版孙海杰

本版责任编辑:李伟红 王佳可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制图:蔡华伟

上图: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

罗 彤摄

下图:2016 年里约奥运会奥运

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

址赫拉神庙前举行。 人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