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值班主任:郑骊君 视觉总监:梁颖宁 校对:周玲玲 本版主编:康丽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纠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010-82296669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编 :100082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农历戊戌年九月初二 第 727 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79 邮发代号:1-192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 中国教师报官方微信 10月 8日,河北省邯郸市渚河路小学开展巧手设计“金猪送福”生肖邮票活动,迎接 10月 9日第 49届“世界邮政日”到来。(郝群英/摄)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CHINA TEACHER PAPER 教育部召开“双一流” 建设现场推进会 本报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 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双一流”加 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日前,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双一 流”建设现场推进会。教育部党 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 讲话。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 勇出席并致辞。 陈宝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 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 “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 义。“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等 教育战线的排头兵,要在学习宣 传中走在前列,在贯彻落实上作 出表率。要深刻领会培养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的基本方向、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的基本途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 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要深刻认 识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遇 的大变局,我们正处于“四个伟 大”的历史进程,大国博弈形势复 杂,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爬坡过 坎迈向世界领先的发展阶段,这 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双一 流”建设,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陈宝生强调,统筹推进“双一 流”建设开局良好。转入新的历 史阶段,要按照可靠的、合格的、 真实的、有特色、有竞争力、有产 出、可持续的目标,坚持“特色一 流、内涵发展、改革驱动、高校主 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 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 中加快建设。一是培养高素质人 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基 础任务,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 需求、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卓越 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重视科 研育人、实践育人、创业育人。二 是服务重大需求。分析把握人才 培养的痛点、明确科学研究的重 点、找到社会服务的难点、打造文 化传承创新的支点,提供高水平 的人才、高水平的成果、高水平的 服务,在服务需求中实现创新发 展。三是提升科研创新水平。进 一步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技术 突破策源地作用,进一步巩固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重要阵地,加快推进 高校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产 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输出建设性 社会影响。四是深化国际合作交 流。要进一步聚焦学科建设,加强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 的实质性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国 际学生的招收、培养、管理和服务 制度体系。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 设。基础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 伍,重点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 队伍,关键是建设一流的学科团 队。六是坚持特色发展。核心是 打造学科特色。要有“准头”,在精 准对接需求中明确目标;有“闯 劲”,勇于探索 ;有“定力”,遵循学 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 陈宝生要求,各地各建设高校 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落实, 支持率先改革,形成建设合力。要 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积极探索建立引导和鼓励建设高 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评价机制 和办法,探索构建多元多层多维的 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评价 体系。 (师闻) “青椒”成长记 本报记者 白宏太 一年多前,在新疆和田乡村学校 任教的魏晋楠,日子过得苦闷而冷 清。偶然的一个机会,魏晋楠参加了 “青椒计划”。“起初仅是当作一个负 担,并没有太在意。”她说。 直到几个月后,魏晋楠被拉进 “青椒计划”微信群,在那里认识了全 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用她自己的话 说,人生从此“开了挂”。 从那时起,魏晋楠坚持上“青椒 计划”平台听课,坚持打卡,坚持用简 书写心得。为了不错过每次课程,她 特意设了闹钟,提醒自己及时上线。 连续 3 个月,魏晋楠被评为“青椒 计划”优秀学员。“平生第一次体会 到,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肯定,就会有 掌声。” 如今的魏晋楠成了“青椒计划” 助教,带着当地更多乡村老师,通过 网络改变自己,改变学生,变革教学, 一起“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魏晋楠说的“青椒计划”,准确称谓 是“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 划”。 “青椒”是“青教”的谐音,既是这一 计划的简称,也被指称参与计划的乡村 青年教师。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创举。 从一年前开始,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指导下,由全国30多家教育公益组 织、高校、教育类企业等共同发起了这 个公益项目。在第一年的首期项目 中,共有 18 个省、3000 多所学校的 3.4 万名乡村教师参与,如今的第二期项 目也吸引了 1.5 万名乡村教师。 虽然仅有一年多时间,但“青椒 计划”正在改变着这些乡村教师的生 命状态,影响着他们所处的乡村教育 生态,也以其创新性的社会组织形态 散发出更深远的示范意义。 大学教授的新挑战 2017 年 9 月 13 日晚上 7 点,在北 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一间办公室 里,丁道勇副教授对着一台笔记本电 脑开启了“青椒计划”的第一讲,他讲 的题目是《“差生”的社会建构》。 在网络的另一端,是陆续上线的 乡村教师。在线听课人数从500、800 不断增长,最终超过了 8000人。“8000 人同时听课,我一辈子教的学生加起 来都没有今天的多。”丁道勇惊叹。 “第一讲选择这个题目,我们经过 了慎重考虑。”北师大教授郑新蓉是 “青椒计划”课程设计组负责人, “在乡 村学校, ‘差生’的比重是最高的,是乡 村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教育对象。” “我非常认真地听了第一课,作 为曾经的教师,很遗憾当年没有人给 我上这样的课 。”“青椒计划 ”主要负 责人之一、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 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感慨道。 汤敏和郑新蓉的另一个身份,是 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 成员。2017年初,他们递交的关注中 国乡村教师成长的建议被评为优秀 提案,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这也成为 “青椒计划”启动的一个重要缘起。 “在全国330万乡村教师中,青年 教师已经成为主体。他们最缺少培 训,也最需要培训,尤其是新入职的 教师和特岗教师。”汤敏说。调查显 示,在这一类教师群体中,相当一部 分人来自非师范专业,缺少必要的专 业支持是他们“留不住,教不好”的主 要原因。 而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改革 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给了汤敏创 新的灵感,也得到各方积极支持。 2017 年 6 月 28 日晚,在北师大教 育学部,来自教育部、社会公益组织、 教育类企业和高校的各方代表济济 一堂,共同出席“乡村青年教师社会 支持公益计划”启动仪式。 “基于乡村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 活实际,我们明确了这是一个远程 的、长期的、陪伴式的培训。”汤敏说。 为此,沪江教育“互+计划”作为 平台运营方,以实时教育互动软件 CCtalk作为技术支持平台,使乡村青 年教师“随时、随地、反复、免费”对课 程内容进行学习。 而作为项目的主要发起方之一, 为乡村青年教师设计专业课程的任 务,就落在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专家团队身上。 “这是北师大引领和创新教师教 育改革的一种方式,也是北师大教育 学部作为国家双一流学科理应承担 的社会责任。”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 朱旭东说。 随着项目的启动,一个迫在眉睫 的问题就是设计出一套适合乡村青年 教师的课程方案,让他们得到最专业的 指导,并持续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自我。 “时间相当紧迫,新入职的教师9 月份就要上岗了,他们去的都是缺少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一定要让他们及 时得到成长关怀。”作为 20 多年一直 研究乡村教育的学者,郑新蓉责无旁 贷地担起设计专业课程的重任。 “我们设计的课程要贴近乡村教 育的实际,与乡村青年教师身临其境 的需求相关联,是他们短缺的、乡村 孩子急需的内容。”郑新蓉说。 按照“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原 则,熟谙乡村教育实际的郑新蓉拿出 了新的专业课程方案。 可是,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如 何将师范大学高深的、学术性的课程 转化为乡村青年教师听得懂、用得上 的内容。 “郑新蓉说。 对此,授课教师之一,从事教育 法学研究的北师大教授余雅风深有 体会。“我以前给校长和骨干教师做 培训,至少讲三四个小时,现在要压 缩为一个多小时,我反复取舍,精选 了教师权益、职业底线、学生惩戒权 等几个主题。” 因为这样的“苛刻”要求,授课教 师们惊喜地看到,每一次课程都受到 乡村教师的欢迎。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既有用又 温暖的课程,让乡村青年教师得到持 续的成长。”郑新蓉说。 “公益新木桶理论”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为未来服务 的,未来的世界到底什么样?需要什么 样的人才?又如何培养未来的人才?” 2018 年 3 月,在“青椒计划”学习 平台上,汤敏以《面对未来,教育怎么 办?》为题,给乡村青年教师们上了一 课。他用问题开场,启示教师们要不 断学习充电,让自己拥有适应未来社 会的能力。 短短一个小时的课程,先后有1.2 万人在线聆听。汤敏风趣幽默的谈 吐、深入浅出的讲解,唤醒了教师们对 未来教育的憧憬。课程结束后,他们 仍意犹未尽,在网上热烈讨论着。 作为经济学家的汤敏,对乡村教 育始终怀着一份深切的关怀,多年来 热心地寻找着变革乡村教育的路径。 在汤敏看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 的不断加大和乡村学校硬件的改善, 教育信息化成为改变乡村学校师生 命运的契机。然而,他也不无忧虑地 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城市学校的教 育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学校被 越拉越远。” 几年前,受国外翻转课堂、慕课的 启示,汤敏发起了一场中国式的“慕课 革命”。他与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合作, 通过互联网将国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送到广西、重庆、内蒙古等贫困地区的 乡村学校。学生们远程观看人大附中 教师的教学视频,再在本校教师的辅 导和组织下进行学习。 这一创新尝试被称为“双师教 学”,经过试点研究后,“双师教学”试 验扩展到 130 多所乡村学校。 “双师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受到 各方专家的充分肯定,但汤敏很清 楚,这跟他期待的理想状态仍有很大 距离。“我们能影响到的充其量也就 这一两百所学校,不过是‘小打小 闹’。对于上百万乡村学校和教学点 来说,又算什么呢?”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组织方 式上寻求一种突破。”基于自己的教育 实践经历,汤敏深思熟虑后得出结论。 而“青椒计划”的实施,让汤敏异 常兴奋地看到了一种突破的可能 性。他以经济学家的敏感嗅觉,预见 到了项目背后的更大价值。 在汤敏的多方联络下,积极投入 到“青椒计划”中的,除了友成基金 会、北师大、沪江教育“互+计划”这三 家主要参与方外,还包括西部阳光农 村发展基金会等 30多家教育公益组 织及其他单位。 “这么多家组织联合起来,通过 资源整合,就可以发挥集合影响力, 从规模上解决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 问题。”汤敏憧憬说。 从这种新的社会公益组织合作 模式中,汤敏提炼出一个“公益新木 桶理论”。“如果大家都把自己最强项 拿出来与别的机构合作,就相当于把 自己最长的那块“木板”拿出来,这样 就能拼出一个新的更大的木桶。” 如今的“青椒计划”就像一个“新 木桶”,作为联合发起单位的这 30 多 家机构和组织,都充分发挥“长板”作 用,共同为乡村教师提供免费、专业、 前沿、可持续的培训。 一个令人鼓舞的事实是,“青椒 计划”启动后,各公益组织都积极运 作,贡献资源,开拓试验区,短短一两 个月时间,将培训项目推广到全国18 个省的3000多所学校、两三万名教 师。同时,还不断有新的公益组织表 达了加入“青椒计划”的意愿。 “有了‘青椒计划’这个平台,未 来我们就可以整合更多资源,包括学 科资源、微课资源、选修课、医疗服务 等,通过互联网推送下去,为乡村教 师办一些大事。”汤敏乐观地说。 社群化学习 毫无疑问,“青椒计划”的实施, 让最渴望培训、却最少有机会参与培 训的教师群体受到了持续的、全方位 的关注。 也因此,一遇到“青椒计划”这个 新平台,乡村青年教师们压抑已久的 生命能量便一下子迸发出来。 在黑龙江省拜泉县,李桂娟原本 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乡村教师,环境不 太如意,工作一度很迷茫。 李桂娟自己也没想到,就在一年 前,她的生活迎来了极大的转机。“自 从遇到‘青椒计划’,我开始一天天地 发生改变,逐渐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模 样。”李桂娟动情地说。 有目共睹的一个变化是,过去从 不写文章的李桂娟,后来一天一篇教育 随笔,不到一年时间写了三四十万字, 也因此,她被大家称为“超能女神”。 “这就是‘青椒计划’与传统教师 培训的一大区别,作为平台运营方,我 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增进教师在平台中 的活跃度和黏度。”吴虹告诉记者说。 在专家的培训课程以外,沪江 “互+计划”团队会通过小打卡、写简 书、布置作业等方式,激发教师们的 参与热情。每个月,他们都要评选出 “青椒计划”的优秀学员,然后把名单 发送给当地教育局。 能够获得优秀学员,乡村青年教 师们别提多自豪,感觉像成了全国优 秀教师似的。有的教育局长拿到优 秀学员名单,不仅在大会上提名表 扬,还要专门给他们颁发盖了教育局 红章的奖状。 对过去极少被关注的乡村教师 来说,这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近 年来,随着农村生源的减少,许多乡 村学校都成了“孤岛”。学生一放学, 就剩一两个教师守着空落落的校园, 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可想而知。 如今不一样了,在“青椒计划”的 平台上,教师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 关怀,大家相互支持,抱团取暖。 “在这里,教师们通过频繁互动, 通过共同的目标任务,实现着社群化 学习,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找到 了更强的归属感。”吴虹说。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或许更能说 明这个社群对于乡村青年教师的价值: 一个女大学生初到一所乡村学 校任教,晚上校园里就剩下她一个 人,她忍不住在“青椒计划”学习群里 倾诉心中的恐惧。群里几个老师当 即说,别害怕,我们今晚没事,就陪你 聊天。 (下转 2 版) 新闻专递 这是一项社会创举,它正改善着乡村教师的生命状态,影响着他们所处的乡村教 育生态,也散发出更深远的示范意义。 图片 新闻

新闻专递 “青椒”成长记 教育部召开“双一流” 建设现场 …...2001/10/10  · 青年教师。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创举。从一年前开始,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新闻专递 “青椒”成长记 教育部召开“双一流” 建设现场 …...2001/10/10  · 青年教师。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创举。从一年前开始,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值班主任:郑骊君 视觉总监:梁颖宁 校对:周玲玲 本版主编:康 丽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纠错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010- 82296669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编:100082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农历戊戌年九月初二

第727期国内统一刊号:CN11-0179

邮发代号:1-192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

中国教师报官方微信10月8日,河北省邯郸市渚河路小学开展巧手设计“金猪送福”生肖邮票活动,迎接10月9日第49届“世界邮政日”到来。(郝群英/摄)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CHINA TEACHER PAPER

教育部召开“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

本报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

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双一流”加

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日前,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双一

流”建设现场推进会。教育部党

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

讲话。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

勇出席并致辞。

陈宝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

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

“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

义。“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等

教育战线的排头兵,要在学习宣

传中走在前列,在贯彻落实上作

出表率。要深刻领会培养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的基本方向、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的基本途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

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要深刻认

识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遇

的大变局,我们正处于“四个伟

大”的历史进程,大国博弈形势复

杂,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爬坡过

坎迈向世界领先的发展阶段,这

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双一

流”建设,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陈宝生强调,统筹推进“双一

流”建设开局良好。转入新的历

史阶段,要按照可靠的、合格的、

真实的、有特色、有竞争力、有产

出、可持续的目标,坚持“特色一

流、内涵发展、改革驱动、高校主

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

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

中加快建设。一是培养高素质人

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基

础任务,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

需求、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卓越

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重视科

研育人、实践育人、创业育人。二

是服务重大需求。分析把握人才

培养的痛点、明确科学研究的重

点、找到社会服务的难点、打造文

化传承创新的支点,提供高水平

的人才、高水平的成果、高水平的

服务,在服务需求中实现创新发

展。三是提升科研创新水平。进

一步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技术

突破策源地作用,进一步巩固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重要阵地,加快推进

高校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产

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输出建设性

社会影响。四是深化国际合作交

流。要进一步聚焦学科建设,加强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

的实质性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国

际学生的招收、培养、管理和服务

制度体系。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

设。基础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

伍,重点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

队伍,关键是建设一流的学科团

队。六是坚持特色发展。核心是

打造学科特色。要有“准头”,在精

准对接需求中明确目标;有“闯

劲”,勇于探索;有“定力”,遵循学

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

陈宝生要求,各地各建设高校

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落实,

支持率先改革,形成建设合力。要

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积极探索建立引导和鼓励建设高

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评价机制

和办法,探索构建多元多层多维的

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评价

体系。 (师闻)

“青椒”成长记 □ 本报记者 白宏太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一年多前,在新疆和田乡村学校

任教的魏晋楠,日子过得苦闷而冷

清。偶然的一个机会,魏晋楠参加了

“青椒计划”。“起初仅是当作一个负

担,并没有太在意。”她说。

直到几个月后,魏晋楠被拉进

“青椒计划”微信群,在那里认识了全

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用她自己的话

说,人生从此“开了挂”。

从那时起,魏晋楠坚持上“青椒

计划”平台听课,坚持打卡,坚持用简

书写心得。为了不错过每次课程,她

特意设了闹钟,提醒自己及时上线。

连续3个月,魏晋楠被评为“青椒

计划”优秀学员。“平生第一次体会

到,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肯定,就会有

掌声。”

如今的魏晋楠成了“青椒计划”

助教,带着当地更多乡村老师,通过

网络改变自己,改变学生,变革教学,

一起“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魏晋楠说的“青椒计划”,准确称谓

是“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

划”。“青椒”是“青教”的谐音,既是这一

计划的简称,也被指称参与计划的乡村

青年教师。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创举。

从一年前开始,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指导下,由全国 30 多家教育公益组

织、高校、教育类企业等共同发起了这

个公益项目。在第一年的首期项目

中,共有18个省、3000多所学校的3.4

万名乡村教师参与,如今的第二期项

目也吸引了1.5万名乡村教师。

虽然仅有一年多时间,但“青椒

计划”正在改变着这些乡村教师的生

命状态,影响着他们所处的乡村教育

生态,也以其创新性的社会组织形态

散发出更深远的示范意义。

大学教授的新挑战

2017 年 9 月 13 日晚上 7 点,在北

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一间办公室

里,丁道勇副教授对着一台笔记本电

脑开启了“青椒计划”的第一讲,他讲

的题目是《“差生”的社会建构》。

在网络的另一端,是陆续上线的

乡村教师。在线听课人数从500、800

不断增长,最终超过了8000人。“8000

人同时听课,我一辈子教的学生加起

来都没有今天的多。”丁道勇惊叹。

“第一讲选择这个题目,我们经过

了慎重考虑。”北师大教授郑新蓉是

“青椒计划”课程设计组负责人,“在乡

村学校,‘差生’的比重是最高的,是乡

村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教育对象。”

“我非常认真地听了第一课,作

为曾经的教师,很遗憾当年没有人给

我上这样的课。”“青椒计划”主要负

责人之一、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

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感慨道。

汤敏和郑新蓉的另一个身份,是

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

成员。2017年初,他们递交的关注中

国乡村教师成长的建议被评为优秀

提案,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这也成为

“青椒计划”启动的一个重要缘起。

“在全国330万乡村教师中,青年

教师已经成为主体。他们最缺少培

训,也最需要培训,尤其是新入职的

教师和特岗教师。”汤敏说。调查显

示,在这一类教师群体中,相当一部

分人来自非师范专业,缺少必要的专

业支持是他们“留不住,教不好”的主

要原因。

而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改革

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给了汤敏创

新的灵感,也得到各方积极支持。

2017年6月28日晚,在北师大教

育学部,来自教育部、社会公益组织、

教育类企业和高校的各方代表济济

一堂,共同出席“乡村青年教师社会

支持公益计划”启动仪式。

“基于乡村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

活实际,我们明确了这是一个远程

的、长期的、陪伴式的培训。”汤敏说。

为此,沪江教育“互+计划”作为

平台运营方,以实时教育互动软件

CCtalk作为技术支持平台,使乡村青

年教师“随时、随地、反复、免费”对课

程内容进行学习。

而作为项目的主要发起方之一,

为乡村青年教师设计专业课程的任

务,就落在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专家团队身上。

“这是北师大引领和创新教师教

育改革的一种方式,也是北师大教育

学部作为国家双一流学科理应承担

的社会责任。”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

朱旭东说。

随着项目的启动,一个迫在眉睫

的问题就是设计出一套适合乡村青年

教师的课程方案,让他们得到最专业的

指导,并持续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自我。

“时间相当紧迫,新入职的教师9

月份就要上岗了,他们去的都是缺少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一定要让他们及

时得到成长关怀。”作为 20 多年一直

研究乡村教育的学者,郑新蓉责无旁

贷地担起设计专业课程的重任。

“我们设计的课程要贴近乡村教

育的实际,与乡村青年教师身临其境

的需求相关联,是他们短缺的、乡村

孩子急需的内容。”郑新蓉说。

按照“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原

则,熟谙乡村教育实际的郑新蓉拿出

了新的专业课程方案。

可是,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如

何将师范大学高深的、学术性的课程

转化为乡村青年教师听得懂、用得上

的内容。“郑新蓉说。

对此,授课教师之一,从事教育

法学研究的北师大教授余雅风深有

体会。“我以前给校长和骨干教师做

培训,至少讲三四个小时,现在要压

缩为一个多小时,我反复取舍,精选

了教师权益、职业底线、学生惩戒权

等几个主题。”

因为这样的“苛刻”要求,授课教

师们惊喜地看到,每一次课程都受到

乡村教师的欢迎。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既有用又

温暖的课程,让乡村青年教师得到持

续的成长。”郑新蓉说。

“公益新木桶理论”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为未来服务

的,未来的世界到底什么样?需要什么

样的人才?又如何培养未来的人才?”

2018 年 3 月,在“青椒计划”学习

平台上,汤敏以《面对未来,教育怎么

办?》为题,给乡村青年教师们上了一

课。他用问题开场,启示教师们要不

断学习充电,让自己拥有适应未来社

会的能力。

短短一个小时的课程,先后有1.2

万人在线聆听。汤敏风趣幽默的谈

吐、深入浅出的讲解,唤醒了教师们对

未来教育的憧憬。课程结束后,他们

仍意犹未尽,在网上热烈讨论着。

作为经济学家的汤敏,对乡村教

育始终怀着一份深切的关怀,多年来

热心地寻找着变革乡村教育的路径。

在汤敏看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

的不断加大和乡村学校硬件的改善,

教育信息化成为改变乡村学校师生

命运的契机。然而,他也不无忧虑地

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城市学校的教

育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学校被

越拉越远。”

几年前,受国外翻转课堂、慕课的

启示,汤敏发起了一场中国式的“慕课

革命”。他与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合作,

通过互联网将国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送到广西、重庆、内蒙古等贫困地区的

乡村学校。学生们远程观看人大附中

教师的教学视频,再在本校教师的辅

导和组织下进行学习。

这一创新尝试被称为“双师教

学”,经过试点研究后,“双师教学”试

验扩展到130多所乡村学校。

“双师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受到

各方专家的充分肯定,但汤敏很清

楚,这跟他期待的理想状态仍有很大

距离。“我们能影响到的充其量也就

这一两百所学校,不过是‘小打小

闹’。对于上百万乡村学校和教学点

来说,又算什么呢?”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组织方

式上寻求一种突破。”基于自己的教育

实践经历,汤敏深思熟虑后得出结论。

而“青椒计划”的实施,让汤敏异

常兴奋地看到了一种突破的可能

性。他以经济学家的敏感嗅觉,预见

到了项目背后的更大价值。

在汤敏的多方联络下,积极投入

到“青椒计划”中的,除了友成基金

会、北师大、沪江教育“互+计划”这三

家主要参与方外,还包括西部阳光农

村发展基金会等 30 多家教育公益组

织及其他单位。

“这么多家组织联合起来,通过

资源整合,就可以发挥集合影响力,

从规模上解决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

问题。”汤敏憧憬说。

从这种新的社会公益组织合作

模式中,汤敏提炼出一个“公益新木

桶理论”。“如果大家都把自己最强项

拿出来与别的机构合作,就相当于把

自己最长的那块“木板”拿出来,这样

就能拼出一个新的更大的木桶。”

如今的“青椒计划”就像一个“新

木桶”,作为联合发起单位的这 30 多

家机构和组织,都充分发挥“长板”作

用,共同为乡村教师提供免费、专业、

前沿、可持续的培训。

一个令人鼓舞的事实是,“青椒

计划”启动后,各公益组织都积极运

作,贡献资源,开拓试验区,短短一两

个月时间,将培训项目推广到全国18

个省的 3000 多所学校、两三万名教

师。同时,还不断有新的公益组织表

达了加入“青椒计划”的意愿。

“有了‘青椒计划’这个平台,未

来我们就可以整合更多资源,包括学

科资源、微课资源、选修课、医疗服务

等,通过互联网推送下去,为乡村教

师办一些大事。”汤敏乐观地说。

社群化学习

毫无疑问,“青椒计划”的实施,

让最渴望培训、却最少有机会参与培

训的教师群体受到了持续的、全方位

的关注。

也因此,一遇到“青椒计划”这个

新平台,乡村青年教师们压抑已久的

生命能量便一下子迸发出来。

在黑龙江省拜泉县,李桂娟原本

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乡村教师,环境不

太如意,工作一度很迷茫。

李桂娟自己也没想到,就在一年

前,她的生活迎来了极大的转机。“自

从遇到‘青椒计划’,我开始一天天地

发生改变,逐渐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模

样。”李桂娟动情地说。

有目共睹的一个变化是,过去从

不写文章的李桂娟,后来一天一篇教育

随笔,不到一年时间写了三四十万字,

也因此,她被大家称为“超能女神”。

“这就是‘青椒计划’与传统教师

培训的一大区别,作为平台运营方,我

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增进教师在平台中

的活跃度和黏度。”吴虹告诉记者说。

在专家的培训课程以外,沪江

“互+计划”团队会通过小打卡、写简

书、布置作业等方式,激发教师们的

参与热情。每个月,他们都要评选出

“青椒计划”的优秀学员,然后把名单

发送给当地教育局。

能够获得优秀学员,乡村青年教

师们别提多自豪,感觉像成了全国优

秀教师似的。有的教育局长拿到优

秀学员名单,不仅在大会上提名表

扬,还要专门给他们颁发盖了教育局

红章的奖状。

对过去极少被关注的乡村教师

来说,这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近

年来,随着农村生源的减少,许多乡

村学校都成了“孤岛”。学生一放学,

就剩一两个教师守着空落落的校园,

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可想而知。

如今不一样了,在“青椒计划”的

平台上,教师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

关怀,大家相互支持,抱团取暖。

“在这里,教师们通过频繁互动,

通过共同的目标任务,实现着社群化

学习,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找到

了更强的归属感。”吴虹说。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或许更能说

明这个社群对于乡村青年教师的价值:

一个女大学生初到一所乡村学

校任教,晚上校园里就剩下她一个

人,她忍不住在“青椒计划”学习群里

倾诉心中的恐惧。群里几个老师当

即说,别害怕,我们今晚没事,就陪你

聊天。 (下转2版)

新闻专递这是一项社会创举,它正改善着乡村教师的生命状态,影响着他们所处的乡村教育生态,也散发出更深远的示范意义。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