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 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 (英)马修 · 萨伊德 著 金玉璨 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年 4 月版 15 2018 5 25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聪明的外行和勤 奋的内行,哪个才是更 好的决策者?“黑人擅 长跑步”一说体现了怎 样的思维陷阱?英国 乒乓球名将马修 · 萨伊 德将体育训练思维引 入成功心理学研究,通 过自身经验和旁征博 引,将各个领域内的天 才神话一一击破。 《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 三代的人生浮沉》 南小舜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年3月版 □ 常龙川 马修 · 萨伊德是英国乒乓 球名将,曾长期雄踞欧洲乒坛 巅峰位置,两次代表英国参加 奥运会。他之所以会取得这 番成绩,很大程度是因为接受 了退役并移居英国的中国前 乒乓球国家队队员,世界杯、 亚洲杯和全国锦标赛个人及 团体冠军陈新华的训练。 对于陈新华的训练要求, 萨伊德最初非常抵触。但训 练逐渐持续,萨伊德意识到新 方法的价值所在:可以培育有 效反馈。乒乓球风格如果变 幻不定,打错了某个球想要弄 清什么环节出错,非常难,哪 怕是借助追踪摄影装置也很 难。而切换为新打法,练习者 也很难就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 否符合要求,可以自动进行改 进调整。1992年,经过几个月 的训练,萨伊德正手击球的准 确性和连贯性都大幅上升,这 也为他后来很快崛起为全英、 全欧明星选手奠定了基础。 退役后,萨伊德考入牛津 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和经济 学。他在所著的《天才假象: 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 陷阱》一书中,高度推崇陈新 华教练当初教授给他的训练 方法,指出有效反馈是训练顶 级运动员、培育高水平科学 家,以及其他许多领域成功者 的重要方法。也就是说,训练 本身只是起到对现有水平的 巩固强化,但还不足以带动提 高。但陈新华让萨伊德掌握 了如同中国国手那样的训练 方法,寓反馈信息于日常训 练,使得再调整过程自动化, 在较高的训练强度下,选手的 竞技水平会大幅提高并有效 巩固。 本书强有力地挑战了自 古以来,不同国家和社会的人 们对于成功等同于天赋造就 的判断,指出天赋虽然重要, 但其被严重高估,任何领域的 成功都需要长时间刻意练习, 并不断优化方法。 在开篇部分,马修在讲述 自己的乒乓球选手职业生涯 时,就明确指出,一直以来,人 们迷信的天才成功论有偏 颇。实际上,要想获得成功, 第一个条件就是要获得环境 支持,如良好的学习环境、训 练环境,“不论男女,每一个战 胜困难、收获胜利的人都是非 同寻常的客观环境的受益 人”。环境如果不佳,则需要 人们付出加倍努力。 其次,要长期持续专注于 目标。长期训练产生的熟练, 有时会让人误认为那是一种 天赋。这是完全错误的。书 中谈到了网球明星费德勒、足 坛宠儿贝克汉姆,指出他们在 竞技场上展现出的超强竞技 实力,与天赋毫无关系,而是 训练、持续训练、高强度持续 训练的结果。“费德勒的优势 都是靠经验积累来的:更准确 地说,是1万多个小时的训练 和比赛给了他解码微小动作 模式的含义的机会。”在科学 研究、技术创新乃至最普通的 中小学学习中,技术大咖、学 霸们长期沉浸于研究和学习, 所以能够非常高效地解答在 常人看来很难的“难题”。 第三,要有意识地将知 识内化为经验。通过学习, 能否将知识转化为经验,很 重要的是学习中有没有进行 深刻的思考,有没有在某些 具体知识的学习中应用推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 学习中,我们做到了勤于思 考,频繁地调用我们的推理, 有耐心地进行题目训练,那 么相关知识就会慢慢沉淀下 来,成为我们心智系统中内 化的深层次知识储备。在长 期高效率的学习中,深层次 知识储备的体系越完善,我 们就越可能灵活地促成知识 之间的组合,摸索得出新的 知识,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去 进行探索和创新。 很多人都听说过“1 万 小时天才理论”,本书就此指 出,要想成功,或者说要在体 育、科学等任何领域具备成 功的基础,的确需要首先拿 出至少 1 万个小时的时间来 进行专精学习或训练。但很 多人花费了 1 万小时甚至更 多时间,为什么依然还没有 成功?很多司机的驾龄都超 过了二三十年,驾驶时间加 起来也早就超过了1万小 时,为什么这些司机中很少 有人能成为赛车选手?又 如,许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 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也没 能成长为一个行业知名的财 务专家,能不能因此说明“1 万小时天才理论”行不通呢? 萨伊德指出,为成功打 下基础的 1 万小时的学习训 练,不是普通的、应付式的或者 虽然全神贯注却没有挑战性的 学习和训练。要想获得成功, 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天才,在 所花费的至少1万小时中,每 个小时都需要经历“目的性练 习”,即每分、每秒都要有挑战 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 挑战自己现有能力的极限。按 照神经生物学家和脑科学学家 的研究,“目的性练习”可以使 人大脑中相关区域的神经回路 被重塑、加粗,变得更加绵密。 之所以每个细分领域的 天才级、现象级选手少之又 少,比如乒乓球领域的高水平 运动员,在中国以外可谓屈指 可数,绝不是因为只有中国运 动员才适合打乒乓球,而是很 多运动员没有按照中国乒乓 球队所采用的高强度训练、具 备回馈机制的训练方法进行 训练提升。几十年来,退出现 役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中部 分人陆续移居海外,虽然也给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运动队带 去了中国国球的训练奥秘,但 知道了训练奥秘的人也很难 真正像中国的刘国梁、马龙、 张继科那样持续为之,所以在 很多国际大赛中依然不能给 中国队带来威胁。 类似的现象是,科研表明, 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田径运 动员长期垄断马拉松比赛的前 几名,并不是因为基因不同,而 是由上述两国涌现高水平马拉 松运动员地区的地貌环境、经 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决定的, 它们使得青少年运动员被迫长 期高强度从事艰苦的马拉松训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少 年运动员却很少有人能吃得消 类似的训练。 刻意练习与挑战能力极限成就天才 教育者言 □ 禾刀 提起南怀瑾,后人对其 的各种尊称一大堆:中国当 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 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 者、诗人……毫无疑问,尽管 身处乱世,四处漂泊,但通过 持之以恒的努力,南怀瑾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两岸“破冰”中也起到了极 其重要的作用。 不过,本书不是一部关于 解构南怀瑾成功的著作。本 书作者、南怀瑾的次子南小舜 在本书中虽然叙述了南家三 代的人生浮沉,父亲南怀瑾也 有所涉及,但权重最大的当是 祖父祖母和母亲。南小舜通 过这些朴实的文字,为父亲南 怀瑾成就的那番“伟业”提供 了另一个解构侧面,那就是良 好的家风传承。 南怀瑾的好学与其父也 就是南小舜祖父南仰周的影 响密不可分。祖父自始至终 喜欢读书,他“白天出门做生 意,晚上回来彻夜攻读。他一 生喜好读书,哪怕天天读书也 不厌倦,但他读书并不为漏夜 赶场,争取仕途功名,只求自 强自立,做一个知书达理的 人”。在南小舜的印象中,即 使生意再忙,即便生活再困 难,祖父南仰周喜欢读书的习 惯从未中断。 读书看似只是祖父的个 人喜好,实际上又在潜移默化 中影响了他身边的每一个 人。父亲南怀瑾 13 岁时小学 毕业考试倒数第一,放在现在 一般家长都会倍受打击。但 此后不久,祖父还是给他请了 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此 后,祖父又大力支持父亲外出 求学,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肩 负全家生计重担,并像当初教 育南怀瑾那样,继续严厉地教 育两个孙儿。虽然乱世生存 极为艰难,但只要有一线机 会,祖父总会将两个孙子送进 学堂接受教育。 俗说话,读书可以明理, 知书可以达礼。祖父重理, 这一点给南小舜留下了极其 深刻的印象。比如,抗战时 期他虽然“明知米市利广”, 但考虑到“因来购米的人大 多是贫苦百姓”,于是“坚定 地拒绝任何囤积居奇、欺行 霸市的行为”;他虽然明知修 桥修路等公益往往吃力不讨 好,但他认定对村民有益,只 要力所能及也执意为之;他 虽然明知自己力主在修谱 时,摒弃传统对“抱养、领养、 子侄顶嗣世系”进行特殊标 识的做法可能遭致阻力,仍 不遗余力,积极奔走……他 只要认准的事,便不求回报。 从南小舜的叙述来看,虽 然祖母对于祖父的做法有时 不无微词,但绝大多数时候还 是坚定地支持。祖母是一位 通情达理之人,所以她在教育 孙儿时也颇富人生哲学。比 如,她教育孙子遭遇挫折不要 太计较得失,“世上的人原来 都一样,你越想得到的东西, 偏偏想不来,不想它,偏偏会 挨过来;天下所有的事皆是如 此,越想急于求成的,会离你 越来越远”。她还要求孙儿对 待与人矛盾要看得开,“凡事 宜鉴古,要想自己平安过日 子,不可轻率触人怒”。 虽然南怀瑾自小离家,长 年在外,但从南小舜后来与父 亲不长的共处经历看,依旧能 从父亲身上看到很多祖父祖 母的影子。比如,父亲喜好读 书、热心公益,所以学术造诣 深厚,朋友遍天下。即便晚 年,仍旧欣然为修建金温铁路 四处奔走。 好的家风就像肥沃的土 壤,种子哪怕不经意掉落其 中,也会茁壮成长。在历史大 动荡的时期,南家人经历了很 多劫难,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 折磨,但他们依然能够破难前 行。生命坚韧的背后,我们看 到的是,南家人始终不弃希 望,面向未来。 好的家风就像肥沃的土壤 书人书话

刻意练习与挑战能力极限成就天才 好书先读szjy.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805/25/131b2ae0... · 实力,与天赋毫无关系,而是 训练、持续训练、高强度持续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刻意练习与挑战能力极限成就天才 好书先读szjy.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805/25/131b2ae0... · 实力,与天赋毫无关系,而是 训练、持续训练、高强度持续

《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

(英)马修·萨伊德 著

金玉璨 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版

15

2018

年5

月25

星期五

责任编辑李媛莉

美术编辑陈晓晴

好书先读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聪明的外行和勤

奋的内行,哪个才是更

好的决策者?“黑人擅

长跑步”一说体现了怎

样的思维陷阱?英国

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

德将体育训练思维引

入成功心理学研究,通

过自身经验和旁征博

引,将各个领域内的天

才神话一一击破。

《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

南小舜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年3月版

□常龙川

马修·萨伊德是英国乒乓

球名将,曾长期雄踞欧洲乒坛

巅峰位置,两次代表英国参加

奥运会。他之所以会取得这

番成绩,很大程度是因为接受

了退役并移居英国的中国前

乒乓球国家队队员,世界杯、

亚洲杯和全国锦标赛个人及

团体冠军陈新华的训练。

对于陈新华的训练要求,

萨伊德最初非常抵触。但训

练逐渐持续,萨伊德意识到新

方法的价值所在:可以培育有

效反馈。乒乓球风格如果变

幻不定,打错了某个球想要弄

清什么环节出错,非常难,哪

怕是借助追踪摄影装置也很

难。而切换为新打法,练习者

也很难就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

否符合要求,可以自动进行改

进调整。1992年,经过几个月

的训练,萨伊德正手击球的准

确性和连贯性都大幅上升,这

也为他后来很快崛起为全英、

全欧明星选手奠定了基础。

退役后,萨伊德考入牛津

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和经济

学。他在所著的《天才假象:

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

陷阱》一书中,高度推崇陈新

华教练当初教授给他的训练

方法,指出有效反馈是训练顶

级运动员、培育高水平科学

家,以及其他许多领域成功者

的重要方法。也就是说,训练

本身只是起到对现有水平的

巩固强化,但还不足以带动提

高。但陈新华让萨伊德掌握

了如同中国国手那样的训练

方法,寓反馈信息于日常训

练,使得再调整过程自动化,

在较高的训练强度下,选手的

竞技水平会大幅提高并有效

巩固。

本书强有力地挑战了自

古以来,不同国家和社会的人

们对于成功等同于天赋造就

的判断,指出天赋虽然重要,

但其被严重高估,任何领域的

成功都需要长时间刻意练习,

并不断优化方法。

在开篇部分,马修在讲述

自己的乒乓球选手职业生涯

时,就明确指出,一直以来,人

们迷信的天才成功论有偏

颇。实际上,要想获得成功,

第一个条件就是要获得环境

支持,如良好的学习环境、训

练环境,“不论男女,每一个战

胜困难、收获胜利的人都是非

同寻常的客观环境的受益

人”。环境如果不佳,则需要

人们付出加倍努力。

其次,要长期持续专注于

目标。长期训练产生的熟练,

有时会让人误认为那是一种

天赋。这是完全错误的。书

中谈到了网球明星费德勒、足

坛宠儿贝克汉姆,指出他们在

竞技场上展现出的超强竞技

实力,与天赋毫无关系,而是

训练、持续训练、高强度持续

训练的结果。“费德勒的优势

都是靠经验积累来的:更准确

地说,是1万多个小时的训练

和比赛给了他解码微小动作

模式的含义的机会。”在科学

研究、技术创新乃至最普通的

中小学学习中,技术大咖、学

霸们长期沉浸于研究和学习,

所以能够非常高效地解答在

常人看来很难的“难题”。

第三,要有意识地将知

识内化为经验。通过学习,

能否将知识转化为经验,很

重要的是学习中有没有进行

深刻的思考,有没有在某些

具体知识的学习中应用推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

学习中,我们做到了勤于思

考,频繁地调用我们的推理,

有耐心地进行题目训练,那

么相关知识就会慢慢沉淀下

来,成为我们心智系统中内

化的深层次知识储备。在长

期高效率的学习中,深层次

知识储备的体系越完善,我

们就越可能灵活地促成知识

之间的组合,摸索得出新的

知识,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去

进行探索和创新。

很多人都听说过“1万

小时天才理论”,本书就此指

出,要想成功,或者说要在体

育、科学等任何领域具备成

功的基础,的确需要首先拿

出至少1万个小时的时间来

进行专精学习或训练。但很

多人花费了1万小时甚至更

多时间,为什么依然还没有

成功?很多司机的驾龄都超

过了二三十年,驾驶时间加

起来也早就超过了 1万小

时,为什么这些司机中很少

有人能成为赛车选手?又

如,许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

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也没

能成长为一个行业知名的财

务专家,能不能因此说明“1

万小时天才理论”行不通呢?

萨伊德指出,为成功打

下基础的1万小时的学习训

练,不是普通的、应付式的或者

虽然全神贯注却没有挑战性的

学习和训练。要想获得成功,

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天才,在

所花费的至少1万小时中,每

个小时都需要经历“目的性练

习”,即每分、每秒都要有挑战

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

挑战自己现有能力的极限。按

照神经生物学家和脑科学学家

的研究,“目的性练习”可以使

人大脑中相关区域的神经回路

被重塑、加粗,变得更加绵密。

之所以每个细分领域的

天才级、现象级选手少之又

少,比如乒乓球领域的高水平

运动员,在中国以外可谓屈指

可数,绝不是因为只有中国运

动员才适合打乒乓球,而是很

多运动员没有按照中国乒乓

球队所采用的高强度训练、具

备回馈机制的训练方法进行

训练提升。几十年来,退出现

役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中部

分人陆续移居海外,虽然也给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运动队带

去了中国国球的训练奥秘,但

知道了训练奥秘的人也很难

真正像中国的刘国梁、马龙、

张继科那样持续为之,所以在

很多国际大赛中依然不能给

中国队带来威胁。

类似的现象是,科研表明,

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田径运

动员长期垄断马拉松比赛的前

几名,并不是因为基因不同,而

是由上述两国涌现高水平马拉

松运动员地区的地貌环境、经

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决定的,

它们使得青少年运动员被迫长

期高强度从事艰苦的马拉松训

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少

年运动员却很少有人能吃得消

类似的训练。

刻意练习与挑战能力极限成就天才 教育者言

□禾刀

提起南怀瑾,后人对其

的各种尊称一大堆:中国当

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

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

者、诗人……毫无疑问,尽管

身处乱世,四处漂泊,但通过

持之以恒的努力,南怀瑾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两岸“破冰”中也起到了极

其重要的作用。

不过,本书不是一部关于

解构南怀瑾成功的著作。本

书作者、南怀瑾的次子南小舜

在本书中虽然叙述了南家三

代的人生浮沉,父亲南怀瑾也

有所涉及,但权重最大的当是

祖父祖母和母亲。南小舜通

过这些朴实的文字,为父亲南

怀瑾成就的那番“伟业”提供

了另一个解构侧面,那就是良

好的家风传承。

南怀瑾的好学与其父也

就是南小舜祖父南仰周的影

响密不可分。祖父自始至终

喜欢读书,他“白天出门做生

意,晚上回来彻夜攻读。他一

生喜好读书,哪怕天天读书也

不厌倦,但他读书并不为漏夜

赶场,争取仕途功名,只求自

强自立,做一个知书达理的

人”。在南小舜的印象中,即

使生意再忙,即便生活再困

难,祖父南仰周喜欢读书的习

惯从未中断。

读书看似只是祖父的个

人喜好,实际上又在潜移默化

中影响了他身边的每一个

人。父亲南怀瑾13岁时小学

毕业考试倒数第一,放在现在

一般家长都会倍受打击。但

此后不久,祖父还是给他请了

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此

后,祖父又大力支持父亲外出

求学,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肩

负全家生计重担,并像当初教

育南怀瑾那样,继续严厉地教

育两个孙儿。虽然乱世生存

极为艰难,但只要有一线机

会,祖父总会将两个孙子送进

学堂接受教育。

俗说话,读书可以明理,

知书可以达礼。祖父重理,

这一点给南小舜留下了极其

深刻的印象。比如,抗战时

期他虽然“明知米市利广”,

但考虑到“因来购米的人大

多是贫苦百姓”,于是“坚定

地拒绝任何囤积居奇、欺行

霸市的行为”;他虽然明知修

桥修路等公益往往吃力不讨

好,但他认定对村民有益,只

要力所能及也执意为之;他

虽然明知自己力主在修谱

时,摒弃传统对“抱养、领养、

子侄顶嗣世系”进行特殊标

识的做法可能遭致阻力,仍

不遗余力,积极奔走……他

只要认准的事,便不求回报。

从南小舜的叙述来看,虽

然祖母对于祖父的做法有时

不无微词,但绝大多数时候还

是坚定地支持。祖母是一位

通情达理之人,所以她在教育

孙儿时也颇富人生哲学。比

如,她教育孙子遭遇挫折不要

太计较得失,“世上的人原来

都一样,你越想得到的东西,

偏偏想不来,不想它,偏偏会

挨过来;天下所有的事皆是如

此,越想急于求成的,会离你

越来越远”。她还要求孙儿对

待与人矛盾要看得开,“凡事

宜鉴古,要想自己平安过日

子,不可轻率触人怒”。

虽然南怀瑾自小离家,长

年在外,但从南小舜后来与父

亲不长的共处经历看,依旧能

从父亲身上看到很多祖父祖

母的影子。比如,父亲喜好读

书、热心公益,所以学术造诣

深厚,朋友遍天下。即便晚

年,仍旧欣然为修建金温铁路

四处奔走。

好的家风就像肥沃的土

壤,种子哪怕不经意掉落其

中,也会茁壮成长。在历史大

动荡的时期,南家人经历了很

多劫难,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

折磨,但他们依然能够破难前

行。生命坚韧的背后,我们看

到的是,南家人始终不弃希

望,面向未来。

好的家风就像肥沃的土壤 书人书话